皮海洲-職業投資者,獨立財經撰稿人,專欄作家。一九九三年入市,十七年的股市磨練,練就了對股市獨到的眼光與見解,已在全國各地主要證券報刊發表文章數千篇。所寫文章以政策時事熱點評論、股票炒作心得體會為主,在投資者中廣為流傳。
今年9月下旬在湖北武漢舉辦的深交所第七屆地方政府企業改制上市工作經驗交流會上,深交所理事長陳東征表示,該所將努力在小額再融資、并購重組、直接退市機制等方面進行創新,發揮中小板、創業板創新“試驗田”作用。
陳東征理事長重提“試驗田作用”,未免讓中國股市的投資者心有余悸。對于“試驗田”的提法,早期的股民并不陌生。1990年中國股市的面世就是作為“試驗田”推出來的。這個“試驗田”就是為國企脫貧解困的“試驗田”,就是為國企融資服務的“試驗田”。這個“試驗田”按照當時的說法就是辦得好就辦,辦不好就關門。不過,如今的股市早已告別了“試驗田時代”。經過高速擴容,不僅上市公司數量達到了2300余家,而且中國股市的總市值位居全球第二,僅次于美國股市。上市公司不僅包括國企,民營企業、家族企業也紛紛躋身中國股市的大舞臺,甚至就連國際板的籌備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外企登陸A股市場也為期不遠。可以說,中國股市不再是那個可以說關就關的“試驗田”了,繼續讓中國股市充當“試驗田”,或者說讓中小板、創業板充當“試驗田”顯然是不合適的。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中國股市早期的“試驗田”定位為中國股市的降生創造了條件。如果不是“試驗田”,如果不是因為“隨時可以關掉”,也許中國股市的降生還要推遲5年、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畢竟在當時的條件下,國人對股份制的認識非常有限,不少人把股份制看成是資本主義的東西。要對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革,甚至讓這些股份制企業上市,這在當時是很多國人都難以接受的。如筆者曾經所在的一家企業,就是因為幾位老領導同志存在這種認識上的錯誤而錯失了企業改制上市的機會。所以,就當時的客觀環境來說,“試驗田”的定位對于中國股市的降生是有積極意義的。
但正因為是“試驗田”,為中國股市的健康發展埋下了很大的隱患,導致如今中國股市諸多問題的爆發。正因為是“試驗田”,擔心股份制改革演變成了“搞資本主義”,這就導致了上市公司畸形的股本結構。—是國有股東占據著絕對的控股地位,它們所占據的權重少則50%以上,多則達到80%甚至是90%;二是國有股的長期不流通,以確保國有股東對上市公司絕對控股地位不會因為企業上市而削弱。也正是這種畸形的股本結構,人為地縮小了上市公司的流通股份,這也導致了非流通股的低價發行與流通股的高價發行。如非流通股基本上是按面值發行或凈資產值發行,而流通股則是高溢價發行,這種高溢價發行發展到如今也就成了“三高”發行。可以說,中國股市如今所暴露出來的諸多問題,其根源就在于最初的“試驗田”定位。因為只是“試驗田”,所以從一開始中國股市就不是規范運作,尤其是只注重融資者的利益,而忽視對投資者利益的保護,并最終使中國股市發展到今天成為赤裸裸的“圈錢市”。可以說,正是這個“試驗田”定位,讓中國股市的投資者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正是有著慘痛的教訓,投資者甚至為此付出了血的代價,因此中國股市再也不能搞什么“試驗田”了。雖然根據陳東征理事長的說法,這個“試驗田”只是局限于中小板、創業板,但這種做法仍然是不妥當的。畢竟中小板、創業板并不是一個小市場,目前“兩板”的上市公司數接近900余家,而且其數量還在快速增加。而從開戶數來看,中小板投資者開戶數與主板是相同的,創業板投資者開戶數電達到了2000萬戶,可以說參與“兩板”交易的投資者眾。此外,尤其重要的是,“兩板”是不可能“隨時關閉”的。因此,再把中小板、創業板當成“試驗田”是對中國股市發展不負責的表現。不論是小額再融資、并購重組、直接退市,還是其它別的什么事宜,都應該嚴格規范地進行,而不應該以“試驗田”為借口草率從事,更不應該繼續把中國股市的投資者當成這個“試驗田”里的“試驗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