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正在猝不及防地做一場筆錄,記錄仙作走過的每一個路口。
十年光陰,對一座城市意味著什么?翻檢她的軌跡,會發現最為突出的意識集中表現為現代文化與傳統情懷之間的融合過程。
解放前到70年代,工匠們從小作坊開始,走進千家萬戶,以嫻熟的手工藝術締造出屬于自己的標簽;80年代末,開始辦廠興業,銷往臺灣等地;時間從1995年跨越到2000年,一場主旋律的紅色大潮,撲面而來;2005年-2007年,奏響新篇章,大規模發展;2008年,泡沫里的狂歡;2009年,仙作在“薄霧”中蘇醒;2010年,如同一首交響詩將我們帶入神奇之境。先是舒緩柔美的古箏琴韻,慢慢地匯入了歡快的恰恰,三五成群地鸞歌鳳舞;2011年,仙作依然膠勁十足,打磨奢侈品的境界,每一件古典家具都如此永續、深邃、動人。
本色當行 戰果斐然
生產、辦展廳、參加博覽會、召開研討會,這些組織方式已經初步成型并在產業化的過程中逐步地自我完善。“國內紅木主要集散地之一”、“風向標”的標語,足夠吸引眼球,背后有占古典家具高端市場的60%的資本與底氣。這一切,證實了“中國古典工藝家具之都”不是空虛的桂冠。
在這一片沃土之上,引人注目的永遠是那一整排大氣蓬勃的古典家具展廳。政府通過品牌整合與運作,達到“萬象森列,圓融有序的布置”。一眼望去,如接天蓮葉般蔓延著。文化氣息的壩下古典工藝家具、仙游度尾藝雕等產業集聚區,以及正在建設中的集生產、旅游、商業、生活功能為一體的寶泉工藝產業園、現代氣息的連天紅工藝園、文化氛圍濃厚的度尾李耕故里工藝園等工藝美術產業的鏈接,首先確定了以縣城為中心,并以此中心為原點畫圓,形成縣城-寶泉-壩下-連天紅工藝走廊、縣城-賴店-郊尾工藝走廊、縣城-大濟-度尾工藝走廊、賴店翁母石沿瑞溪景觀帶-三郊線鯉南段-東環路-玉田大橋工藝走廊,從而達到更高層次的效益,“仙作”品牌等軟競爭力都得到大幅提升。
蒼蒼大樹不是一日長成的。十年的光景,將帥同心,迎風破浪,激水三千里,駕著獨有模式的旋風沖天而上。產值紀錄從來都是被打破的,遞增的數字是仙作最有說服力的一種描述,它們如同排名表上的數值序列各自屹立。據不完全統計,2006年全縣工藝美術產業產值25億元,2009年,產值超過50億元,規模企業62家,完成產值28.27億元,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3.96%,同比增長105.7%,遠高于當年全縣GDP增長率。截止至2011年9月,全縣共有古典工藝家具企業2600多家,從業人員達12萬多人,2010年全縣古典家具產業產值超過100億元,現有規模工藝企業127家,占全縣規模工業企業44.5%。
比時間更重要的是歷史。無需置疑,企業的品牌與創作、工藝的持久性有關。在原材料市場、工藝品設計、傳統加工與現代加工等環節上,企業將體驗、思考推向極致,建立符合自身的風格與特質。無論是內部文化,還是作品都體現著能量的積累和轉化。對自己的主體性要求日益明晰,相互合作和競爭的企業形象也逐漸顯然。比如,作為古典工藝家具行業代表的連天紅公司以“訂單式”生產為主要模式,而三福公司看準高端的“藝術性”路線,山中集團則兼而有之,實現規模與藝術性的融合。
品牌召喚,再續輝煌
向往能登上最高峰,但是,峰外有峰。仙作在試圖挖掘、分享和建立自我文化的過程中,雖然已建立起自己的價值觀,但在商業秩序的塑造下,被過于簡單地量化、物化和產品化,缺乏一種品牌力量。
這種品牌力量的缺失,表現在:企業規模偏小,平臺建設進程緩慢。在2600多家工藝美術企業中,規模以上的工藝美術企業僅占3%;“前店后廠”式的生產經營方式,“家族式”的管理運營模式,削弱了產品的精美度與藝術性;產業園區建設進度緩慢,至今在仙游仍見不到“一站式”的綜合體家具中心;市場細分不足,盲目跟風現象普遍;大部分企業生產主要集中于產業鏈的生產環節,以原材料價格上浮為最大利潤點,品牌附加值基本為零;且缺少流水線生產與合作,工藝美術產業的相關配套產業與機構,如研發、培訓、監測、信息、物流、包裝、油漆、膠水等發展緩漫;技術研發薄弱,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自律機制缺乏,行業市場競爭無序,嚴重影響到產品的質量、企業分工合作和“仙作品牌”的信譽;技術人員與專業人才培養不足,工藝保護不受重視。
一套精制的古典家具,重要的是每一個流程,才能達到“品德、品質、品位”的品牌之美。
由此延伸的話題是,政府在仙作產業中扮演了組織、重構社會力量的“生產隊長”角色,那就是需要迫切為仙作建立一個語境,不拘于形外之物的桎梏,形成現代與傳統融合、內外源經濟均衡發展、產業組織體系健全、有一批壯大的工藝美術企業的發展格局。
一聲聲締造仙作品牌的吶喊,回蕩于窗明幾凈的空氣之中。一系列擲地有聲的決策,躍然于紙上。評選工藝大師,無形中讓企業家整體素質及企業管理能力上一臺階;建設人才高地,呈現“春秋皆有雅集,名人墨客薈萃吟詠”的氣派;呼吁企業增強創新能力,樹立品牌,提升產業發展層次;挖掘產業發展內涵,申遺、行改保護、設立工藝文化產業發展基金一并列于其內;加強區域合作,擴大藝術交流與合作;搭建“硬軟”平臺,制定產品質量、服務標準并監督執行,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健全市場網絡體系,使工藝美術展示中心、研發中心、古典工藝家具質量檢驗檢測中心、人才培訓中心、工藝美術博物館成為“臻品大觀園”,逐步實現產業規模效應,形成國內有名的大市場。實現2012年的年總產值達到150億元,到2015年,全縣工藝美術產業年總產值達到300億元的價值目標。
路漫漫兮其修遠,吾將上下而求索。“華山論劍”需要更為開闊的平臺,政府、企業、工匠,乃至收藏家都并非陪襯。機會永遠只留給未雨綢繆者,我們要做的不是如何防止泡沫,而是如何抓住時機,政府打造區域性品牌,企業打造知名品牌,個人打造大師品牌,從點到面,形成一面面迎風飄揚的品牌旗幟,待到旗幟插滿仙作的各個區域、各個領域時,“品牌仙作”的召喚力便呼之欲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