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故意要倒胃口,但是親愛的朋友,當你揣著幾根油條,坐上清晨第一列地鐵上班的時候;當你站在街頭大嚼羊肉串的時候;當你給孩子點上一盆香噴噴的水煮魚的時候,你是否意識到自己正處在危險之中呢?
危險來自油。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城市的下水道成了一些人發財致富的地方……
在多數城市,人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一幕:一位農夫模樣的人騎著一輛滿載泔水的小貨車,在街頭慢慢前行,一路淋漓不盡的泔水和一股股不斷散發出的餿臭味,令路上的行人掩鼻避之。而這些令人作嘔的垃圾1小時以前或許還堆積在某個餐館里。在這些餐館廚房里,掀開廢水井蓋,就會看到里面漂浮著一些粘稠的褐色東西,那是清洗碗碟后的油脂、洗潔精和飯渣混合物。每到晚飯時間,大部分的餐館飯店門前就會停著這樣的泔水車。這位農夫每天晚飯后都會騎車趕到這里,然后將泔水集中運走。他們動作熟練、安靜迅速,卻幾乎都沒有回收餐廚垃圾的相關資質。
“地溝油”的來由
“我們餐廳的泔水從開業那天起就有專人來收了,大廚給介紹的,每天晚上來拉一趟,一個月還交幾百塊費用,挺好,省心。”北京豐臺區一家餐廳老板說。
每一輛泔水車,都連接著泔水豬養殖戶。 在北京市六環路內外,環布著難以計數的泔水豬個體養殖戶,他們收購泔水,經過熬煮,將“泔水油”打撈起來,以每桶1000元左右的價格賣給“地溝油”收購商,剩下的菜渣和飯羹則用來喂豬。
記者走進北京郊區一家養豬場,幾百頭皮毛骯臟的肥豬擠在籠舍里,正在熬煮的兩米見方的泔水池,旁邊是堆滿筷子、衛生紙、餐盒塑料袋、食物殘渣的垃圾堆,惡臭難擋。“泔水都得煮,否則油太多,豬吃了受不了。”豬場老板說。
養豬戶說,每隔一兩天會有人來挨家挨戶收泔水油,然后運往一些集中存放點,行內被稱為“中轉站”。
在位于北京南城的一家中轉站的院子里,擺滿了上百個污穢不堪的塑料桶。知情人說,現在煉“地溝油”的原料不再局限于泔水,反復烹炸后的廢油、屠宰場廢棄的豬肉邊角料、雞鴨脂肪等,只要能出油、能脫色,就能用來煉“食用油”。這些泔水會被運到郊區某處民居,泔水和地溝油被混在一個大鍋里,鍋底下是熊熊燃燒的火苗,農夫用大勺將飄浮在上面的油脂一點點刮出來,倒進旁邊的另一個容器里。他們提煉出來的油會有人專門來收購,進行加工處理后再轉手賣出去。據知情人介紹,僅在北京地區,像這種“煉油”的農戶有上千家。
“你一定也吃過地溝油。”武漢工業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何東平面對記者說。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全國糧油標準化委員會油料和油脂工作組組長。據他估計,目前我國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溝油有200萬~300萬噸。而中國人一年的動、植物油消費總量大約是2250萬噸——也就是說,按照比例,你吃10頓飯,可能有1頓碰上的就是地溝油。
地溝油,就是各類劣質食用油的統稱。它分為三類,一種是飯店剩菜、剩飯經過簡單加工、提煉出的廢油;第二種就是用動物的內臟加工、提煉后產出的油,第三就是油炸食品經過多次重復使用后的廢油。那地溝油到底是如何煉制出來的呢?
“黑油”的加工過程
在北京大興區舊宮附近,有一處被認為北京最大的私人“黑油”集散地,600平方米的院落中擺放著上百只龐大的油桶,里面裝滿了從各處收購來的地溝油和泔水油。據該家老板介紹,從他爺爺那輩起他家就開始干這一行,到現在已經有30多年了。僅僅是地溝油,他一天就能發出四五十噸。在北京做這行生意的,數量最多的就是他家。在那些骯臟破舊的油桶中,有一個桶里裝著的是清亮透明很像食用色拉油的液體,那是他們自己“精心加工”的準備賣給糧油市場供人食用的“成品油”。這種“成品油”聞不出任何的異味,令人難以想像的是這種清澈而無異味的液體竟然就來源于那些污穢骯臟的下水道。
進入大院里,只見四周荒草叢生,一片雜亂,院中幾條狼狗見到陌生人到來不停地狂叫,這里就是加工車間。在那里,記者目睹了他們加工提煉“成品油”的全部過程。第一步是脫色,他們將大量的泔水油和地溝油倒入過濾機,接著加入一種“白土”產生化學反應,原本的褐紅色液體轉眼間就變得清澈透明。而在這個步驟里,據他們講,油的酸價(酸價是衡量油品質量好壞的一個指標,酸價越低表明油越好)還會被大大降低。然后就是把油放進一個真空罐加溫后去除異味。
據這位老板講,在他的車間里,總共有兩套這樣的加工設備,是他自己花了好幾年的時間研制出來的,方便好用。他們每天都這樣不斷地加工,而且每天晚上都會有人來這里拉油。十幾年了,一直銷量都不錯。
除了用飯店的餐廚垃圾和廢油,地溝油的另一個來源就是動物內臟提煉。2010年11月15日,記者在保定安新縣三義村,拍到一家用動物內臟加工提煉地溝油的小作坊。煉油作坊工人說,就是拿動物油熬。在熬煉現場擺放著100多個大桶,熬制好的動物油,通過一個管子灌進了這些桶里。煉油作坊工人說,一桶能裝300多斤吧。以一桶油300多斤計算,這個小作坊100多個大桶就可以盛下3萬多斤提煉的動物油。
地溝油加工成“鏈條”
據知情者介紹,“地溝油”加工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個“一條龍”式的鏈條,從收購到加工再到銷售,各個環節都有很多人樂此不疲。這種以飲食垃圾煉油的行業是個暴利的行業。
據一位收泔水的人介紹,他們平均每3天就能生產1桶(約180公斤)泔水油或地溝油,每桶平均價格都在580至600元。那么按此推算,他們每月能賺到6000元。而對于那種集生產和銷售于一身的油販子來說,利潤更是極度豐厚。他們收購的地溝油每噸是3400元,加工后的“成品油”就可以賣到每噸5000元。去除各種成本后,純利潤每噸在1000元左右。 如黑駝村的地溝油加工點,從收油到加工,再到把生產出的地溝油銷售出去,連老板加工人共有5人干活,一個月大約能生產60桶至70桶(180公斤/桶),銷售額達4萬余元,除去低廉的成本,該黑作坊的5人平均每人月收入能達6000多元。此收入讓普通工薪階層望塵莫及。
據了解,那些找油販子收油的人把油運回去以后,為了更好地掩人耳目,蒙混過關,還會往那些油里勾兌入大約1/3的色拉油和1/3的棕櫚油,就這樣,這些混合物被裝入小瓶,隨著那些“正品油”混進糧油市場,流向人們的餐桌。
記者發現,這些加工窩點、加工廠的“地溝油”主要以散油的方式流向了食品加工企業、工地、糧油批發市場,甚至流向了部分超市。這些地溝油加工廠一般不散賣,主要賣給食品廠或者建筑工地。特別是一些川味紅油火鍋用油量大、口味重,有的火鍋店為節省成本,加重口味,甚至將“老油”反復使用。中小餐館也是地溝油的重點客戶。
在河北一家“食用油脂有限公司”,老板告訴記者,一些知名食品加工企業也從他們公司購油,這家工廠生產證明齊全,“只要找人,什么證都能辦下來。”
糧油批發市場是“地溝油”的另外一個重要去向。知情人告訴記者,加工窩點把油用油罐車運到批發市場后,批發市場的商戶再把油分裝到一個個幾十斤裝的白色汽油桶里。這些散裝油桶一般沒有任何標志。
在北京水屯批發市場,記者發現除了各種小包裝的品牌食用油外,白色散裝油桶到處可見,無法鑒別。
令人憂心的是,除散裝油渠道外,品級較高的油以更為正規的面目流向市場。記者在暗訪一家“地溝油”加工黑窩點時看到了許多碼放整齊、包裝正規的“大豆調和油”。那這些食用油到底存在什么質量問題?對消費者健康會產生什么影響?
地溝油對人體的危害
肛腸專家解釋,“地溝油”是人們健康的大敵,尤其是對人們的腸胃健康,有著不可估量的破壞力。
1、“地溝油”會導致消化不良:
在煉制“地溝油”的過程中,動植物油經污染后發生酸敗、氧化和分解等一系列化學變化,產生對人體有重毒性的物質;砷,就是其中的一種,人一旦使用含砷量巨大的“地溝油”后,會引起消化不良、頭痛、頭暈、失眠、乏力、肝區不適等癥狀。
2、“地溝油”會導致腹瀉:
“地溝油”的制作過程注定了它的不衛生,其中含有的大量細菌、真菌等有害微生物一旦到達人的腸道,輕者會引發人們腹瀉,重者則會引起人們惡心、嘔吐等一系列腸胃疾病。
3、“地溝油”會引發強烈腹痛:
“地溝油”中混有大量污水、垃圾和洗滌劑,經過地下作坊的露天提煉,根本無法除去細菌和有害化學成分。所有的“地溝油”含鉛量嚴重超標,是個不爭的事實,而食用了含鉛量超標的“地溝油”做成的食品,則會引起劇烈腹絞痛、貧血、中毒性肝病等癥狀。
4、“地溝油”可導致胃癌、腸癌:
令人作嘔的煉制過程,是地溝油毒素滋生的原因。“地溝油”是對從酒店、餐館收來潲水(泔水、殘菜剩飯等)和地溝油進行加工提煉,去除臭味而流到食用油市場的成品油。潲水油中含有黃曲霉素、苯并芘,這兩種毒素都是致癌物質,可以導致胃癌、腸癌、腎癌及乳腺、卵巢、小腸等部位癌腫。
肛腸專家提醒廣大的消費者,一旦在飯店、大排擋或是小攤販處進食后出現了腹痛、惡心、嘔吐等癥狀,一定要在第一時間內到醫院進行救治,以免對您的身體造成更大的傷害。
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成空白
加三聚氰胺的奶粉、加蘇丹紅的鴨蛋、加瘦肉精的豬肉……我們早就被這些“食品”練成了“銅腸鐵胃”,如今加上一個地溝油,又算得了什么呢?況且,這地溝油又不像毒奶粉,一時半會兒傷不了人,就算你吃出了毛病,又拿什么證據說理去?因此,面對地溝油,我們只有萬分的無奈……,這么多年來,地溝油照樣風光,難道沒人管?
事實并非如此。以北京為例,2006年10月23日的《北京娛樂信報》就曾報道,在2006年的兩會上,市政協委員強磊提出了《關于建立餐廚垃圾回收機構的建議》的提案。政府回復:餐廚垃圾處理廠已在規劃中。北京市市政管委回復中表示:目前全市正在著手做好餐廚垃圾集中處理和分散處理相結合的處理模式,規劃在全市建設四座集中的餐廚垃圾處理廠,日處理能力1200噸。我國在2010年7月也頒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地溝油整治和餐廚廢棄物管理的意見》規定,禁止將餐廚廢棄物交給未經相關部門許可或備案的餐廚廢棄物收運、處置單位或個人處理。2011年3月18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關于嚴防“地溝油”流入餐飲服務環節的緊急通知》,要求各地相關部門對餐飲服務單位的食用油脂進行監督檢查,對于使用“地溝油”的單位予以嚴肅查處。但據了解,大部分地區的潲水處理依然由個人完成,沒有任何合法手續,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幾乎是空白。
在海口市五指山路經營了5年川菜館的符林岳說,許多餐館將餐廚廢油的收購權承包給專人,收購方和餐飲企業間建立起比較穩定的購銷關系,外人不得插手。與地溝油的銷售價格相比,支付潲水成本“其實就是意思一下。”
“地溝油多年難禁絕,原因之一就是不法商販利用價格差牟取暴利,不惜鋌而走險。”地溝油半成品每桶售價800元,其成本卻不足百元。一桶半成品地溝油“精煉”成所謂的食用油,成本僅有百余元,但售價卻達近千元。
對餐飲企業而言,片面逐利也是導致地溝油交易“野火燒不盡”的重要原因。“餐館把餐廚垃圾交給環衛部門處理,還需繳納一定的費用,但賣給私人,每年反而有少則上千元、多則上萬元的收入。在武昌水果湖附近的一家餐館,老板稱每天有至少有50桌左右的客人,餐廚垃圾大概有兩大桶,然后由環衛工人每日統一運送處理。隨后記者致電武漢城管部門,相關負責人稱環衛工人從未運送過這家餐館的餐廚垃圾。
像這類不愿主動“上交”餐廚垃圾的餐館,似乎并不在少數。作為業內人士,以餐廚廢油為原料提取生物柴油的企業武漢艾瑞生物柴油有限公司負責人曾煒就曾表示,:“不少餐飲店的餐廚廢油的收購權都已經承包給專人,收購方和餐飲企業間建立比較穩定的購銷關系,外人不得插足。”據報道,某大型酒店,一年僅賣餐廚垃圾,就能賺200萬元。
同時據何東平測算:每1萬人每天可產生1噸食品垃圾,經過提煉可產出130公斤地溝油,售價僅為普通食用油的一半。綜合統計結果顯示,國內地溝油一年的總利潤達到15億—20億元。
對于餐廚垃圾加工方而言,餐廚廢油每噸成本大約1000元,每噸廢油能夠提取0.8噸食用油,加工環節的成本僅300多元,而現在市場食用油的價格每噸超過6000元,按市價打對折售出,一噸的利潤接近2000元,利潤率接近百分之兩百。暴利的驅使,地溝油交易火爆便不難理解。
地溝油整治須打、防聯合發力
地溝油為什么屢禁不止?更深的原因在于,一是對地溝油的監管涉及衛生監督、食品安全、工商管理、質量監督、環保、公安和建設等多個部門,在現實中分工變成了分家,誰都有責變成了誰都無責。二是像地溝油問題及其解決,在很多地方沒有進入政府部門考核指標體系和政府官員的獎懲體制,因此缺乏積極治理的自覺性。迫于社會壓力,相關監管部門總是習慣于高強度地“管一陣”,然后又松懈下來,對地溝油監管成為“貓捉老鼠”式的游戲。三是由國家有關部門共同下發的《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廢棄食用油脂管理的規定》,雖然明確了從事加工廢棄油脂活動的單位,不得將廢棄油脂加工以后再作為食用油脂使用或者銷售,但對違反者怎么處罰、處罰程度等,均未做具體規定,從而缺少可操作性。
全國政協委員施耀忠建議,政府宜用經濟手段建立有效回收利用機制,加快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進程。他說,地溝油可以用來生產生物柴油及其他多種化工產品,政府部門應該制訂優惠政策,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方式,鼓勵企業將餐廚垃圾回收后,采取生物分解、轉化燃料等工業化利用,將地溝油變廢為寶。通過政府引導,加快解決餐廚垃圾再利用問題。
有律師表示,杜絕地溝油的出現,政府需要打防并舉,在源頭治理和監管責任追究等方面下“猛藥”。一方面要制定餐廚垃圾強制統一收購的辦法,另一方面也需要通過立法強化環保、城管、工商、食品藥品監督等相關部門對餐廚廢油的管理責任。
在科研工作者看來,治理地溝油的難點在于,經過洗滌、蒸餾、脫色、脫臭等精煉過程后,單從外觀和感官上,很難區分地溝油和普通油。
何東平教授從事地溝油的研究已有7年,他和他的研究團隊當前的重要任務就是要找到一種能夠檢測鑒別地溝油的有效手段。但何東平始終認為,地溝油的治理并非檢測手段或制定相關標準所能決定的,關鍵還在于政府管理。他表示,在餐廚垃圾的處理上,我國長期處在“無政府”狀態,這就給某些不法商販提供了一個規模龐大的“灰色產業”空間。因此他的設想是,“必須由政府集中收購處理餐廚垃圾,從源頭上杜絕地溝油”。據這位一輩子都在“搞油”的科學家估計,中國要徹底禁絕地溝油,可能還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
徹底解決地溝油的思路和出路都已十分明確,關鍵是要堵疏結合,積極作為,真抓實干。地方政府可以制定政策統一收購地溝油,建立地溝油轉化為生物柴油的生產體系,并促進生物柴油在城市公交運輸中廣為應用。各地還可制訂地方性法規,對在回購地溝油中表現好的店家給予鼓勵,對不法地溝油加工、銷售和使用者予以嚴懲。
此外,有關監管和執法部門要建立責任明晰的工作機制,通力協作,及時發現、及時處置,確保地溝油從老百姓的食物中消失。
地溝油可變廢為寶
其實地溝油也可以變害為利,為人造福。事實上,大小酒樓飯店每天產生的大量食用油廢料,是制造生物柴油的好原料,目前已有一些企業以此為原料生產生物柴油。據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所長吳創之介紹,這種生物柴油與普通柴油的使用效果完全一樣,價格也不比一般的汽油高,而且燃燒充分,可大大緩解城市空氣污染問題。他指出,汽油中添加20%的生物柴油,可減少排放50%的二氧化碳、70%的二氧化硫,空氣毒性可降低90%。
另外,據專家介紹,地溝油加入反應罐后,通過一種微酸性催化劑技術,使得其醇解和酯化可同時進行,反應速度也明顯加快;另外,通過一種金屬鹽處理劑,解決了利用廢舊動植物油脂生產柴油殘留酸值高的關鍵問題。這兩項關鍵技術都降低了生物柴油的生產成本,使得生物柴油從實驗室走進了生產車間。這種燃料的最大特點就在于它有良好的環保性,柴油車使用后排放的尾氣中不含二氧化硫,而且碳氫化合物和一氧化碳也大大降低。
“地溝油”問題也并非我國一家獨有。在上世紀 60年代,日本也出現過“地溝油”問題,之后得到解決。嚴格的立法和執法固然是原因之一,但還有一個重要措施就是,日本政府高價從專業回收公司手上收購地溝油,將其提煉用作垃圾車的燃料,既變廢為寶,又有效地解決了“地溝油”問題。這一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鏈接:
如何鑒別地溝油
其實,地溝油已經在我們身邊“潛伏”好多年了,只是一直沒有確切的統計數字。難道看見早點攤上反復使用有些發黑的油時,你沒懷疑過嗎?難道吃著香辣可口的水煮魚時,你沒有一點顧慮嗎?既然很多時候我們選擇自欺欺人,既然我們知道人家餐館用地溝油,情節嚴重的也不過就是吊銷餐飲服務許可證而已,并且沒有達到一定的危害程度,引不起相關部門的重視。我們何不平心靜氣一點,學會自己保護自己,仔細想想或許還能有“收獲”。
“地溝油”一旦流入市場,消費者要學會感官鑒別。根據經驗,食用植物油一般通過看、聞、嘗、聽、問五個方面即可鑒別。
一看。看透明度,純凈的植物油呈透明狀,在生產過程中由于混入了堿脂、蠟質、雜質等物,透明度會下降;看色澤,純凈的油為無色,在生產過程中由于油料中的色素溶于油中,油才會帶色;看沉淀物,其主要成分是雜質。
二聞。每種油都有各自獨特的氣味。可以在手掌上滴一兩滴油,雙手合攏摩擦,發熱時仔細聞其氣味。有異味的油,說明質量有問題,有臭味的很可能就是地溝油;若有礦物油的氣味更不能買。
三嘗。用筷子取一滴油,仔細品嘗其味道。口感帶酸味的油是不合格產品,有焦苦味的油已發生酸敗,有異味的油可能是“地溝油”。
四聽。取油層底部的油一兩滴,涂在易燃的紙片上,點燃并聽其響聲。燃燒正常無響聲的是合格產品;燃燒不正常且發出“吱吱”聲音的,水分超標,是不合格產品;燃燒時發出“噼叭”爆炸聲,表明油的含水量嚴重超標,而且有可能是摻假產品,絕對不能購買。
五問。問商家的進貨渠道,必要時索要進貨發票或查看當地食品衛生監督部門抽樣檢測報告。
另外,利用金屬離子濃度與電導率之間的關系,通過檢測油的電導率即可判斷油中金屬離子量。多次實驗表明,潲水油電導率是一級食用油的5倍至7倍,由此可以準確識別出潲水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