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延歐洲的新型大腸桿菌、韓國孕婦感染未知病毒、超級耐藥細菌……人們不禁要問:為什么在醫學昌明的21世紀,還會頻繁出現這樣或那樣令人們束手無策的“怪病”?
隨著19世紀后半葉病原生物學的興起,大量疾病的真正病因被找到。免疫學開始加速發展,疫苗的出現改變了人類在微生物面前赤手空拳的歷史。抗生素的出現,免疫抑制劑的研發,核磁、各種內窺鏡、導管以及植入性設備的使用……醫學的井噴式發展所帶來的效益至少可以從兩個方面體現:一是自上世紀中葉以來,曾長期困擾人類的致命傳染病再也沒有造成大規模死亡;另一方面,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全世界人口呈現高速增長,人類的平均壽命幾乎翻了一倍。因此,在這種認識水平快速提高而治療水平尚未跟上、某些方面甚至有所倒退的情形下,屢屢出現“怪病”沖擊人們的視聽也就不足為奇了:我們雖然能夠認識它,卻暫時拿它沒有辦法。這并不意味著當前醫學的發展方向有了錯誤,更不意味著我們應該退回到過去的蒙昧時代。科學發展過程中帶來的種種問題,還是要靠科學自己去解決。
那么,普通公眾該如何看待這些“怪病”的報道呢?首先,不必過度憂慮,更不必糾結于某些細節,這樣做除了給自身增添不必要的壓力之外毫無可取之處。當然,如果確有不適,還是應當及時就醫。其次,對于醫學解決它們還需要時間。最后,萬一所謂的“怪病”出現在我們身邊,也不要驚慌。這時我們所要做的仍然是相信科學。因為歷史已經證明:只有科學,以及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的現代醫學,才能夠最大限度地幫助我們渡過難關。過去如此,未來也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