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就任大總統之18年前,孫中山是一位懸壺濟世的大醫生。請看1893年12月廣州《中西日報》的一則廣告:
本局敦請大醫生孫君逸仙來省濟世……每日十點鐘至十二點鐘在局贈診,不受分文,以惠貧乏……午后出外診癥,西關收轎金一元,南關西門河南等處轎金加倍,謝步隨意致送……先生素以濟人利物為中心,若有意外與難產服毒等癥,報明危急,無論貧富,俱可立時邀致,設法施救,幸無觀望,以免貽誤。
冼基東西藥局謹啟
118年前的這則醫療廣告充分展示了孫中山先生的高尚醫德。
廣州市冼基街是當時的醫院、診所、藥房一條街,名醫薈萃,孫中山在此設立“東西藥局”。
“大醫生”是大醫院、大診所、大藥房的高級醫生、全科醫生,亦有“大醫精誠”之意,不僅醫術好,醫德醫風亦好。孫中山不便自己稱自己是“大醫生”,于是就以自己開辦的“東西藥局”稱自己為“大醫生”。其實孫中山是名副其實的“大醫生”。他在香港西醫書院學醫5年,1892年以第二名的成績畢業,據說這年只有兩名畢業生。按現在的學歷考量,孫中山相當于本科學歷,但是國內外常有媒體把孫中山訛稱為“博士”。原來,在英語中“醫生”和“博士”是一個單詞。亦有媒體稱香港總督親自為孫中山頒發了行醫執照,其實港英政府頒發的每一張行醫執照都有總督的簽名。為尊者貼金,恰恰說明媒體和大眾對孫中山的愛戴。盡管不是博士,盡管香港總督沒有親自為孫中山頒發行醫執照,一個西醫本科學士在以中醫為主的當時社會也是鳳毛麟角。在廣州行醫之前,孫中山曾在澳門行醫,其醫術醫德深得好評。這樣的名醫在當時老百姓都稱之為“大醫生”。孫中山畢業的香港西醫書院,被現在香港大學追溯為本校的前身,孫中山被尊為首屆畢業生。
“孫君逸仙”,就是孫逸仙君。孫中山從來不稱自己“孫中山”。姓孫,名文,號逸仙,不管是當“大醫生”還是“大總統”,所有親筆署名都是“孫文”。在國內亦以“孫逸仙”發表文章和廣告,但是刊登這則廣告3年后在國外以“孫逸仙”聞名全世界,那是因為國外報紙的報道和一本自撰書的暢銷。孫中山1893年在廣州行醫,1894年創立興中會,1895年發動廣州起義失敗,被清廷通緝,流亡海外。1896年在倫敦被清廷密探秘密綁架,羈押于中國公使館,孫中山通過英籍清潔工給英國友人送信,英國友人給報社提供新聞線索,報紙報道后輿論大嘩,英國政府出面干預,孫中山被釋放。英國的出版社邀請孫中山寫書,該書出版后成為西方世界暢銷書。孫中山因禍得福,從此成為西方世界矚目的中國革命家。
“每日十點鐘至十二點鐘在局贈診,不受分文,以惠貧乏。”這是免費為窮人看病,但是不能只理解為現在的免掛號費,當時的診費要比現在的掛號費高得多,直到現在港澳臺以及國外的名醫診所絕不僅收掛號費。這則廣告只說“贈診”,沒說贈藥,孫中山頭年在澳門行醫時也為窮人贈藥,那是因為有富人贊助,他給富人治好了病,富人和他一塊兒積德行善。剛到廣州,可能還沒有得到富人的主動贊助。若繼續行醫,肯定也會贈藥的,可是第二年他就投身革命了,不再醫人,改為醫國。范仲淹說“不為良相,當為良醫”。孫中山既為良醫,又為良相。
“若有意外與難產服毒等癥,報明危急,無論貧富,俱可立時邀致……”這是120急救,不開價,窮人不給錢也去,富人給不給、給多少,隨便。
孫中山畢業于西醫書院,一定能背誦希波克拉底誓言:“我之唯一目的,是為病家謀幸福,并檢點吾身……”據當時報紙報道,貧窮病人紛紛贊揚孫中山“學宗孔孟”、“醫者仁心仁術”、“濟世為懷,輕財重義,藥金不受,禮物仍辭”、“如藥王孫思邈般大醫精誠”。
(據《大河健康報》)
編輯/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