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傳染性疾病與戰爭、災荒一起,構成為人類生存的三大威脅。在古代社會,由于預防與診治傳染病的能力相對低下,傳染性疾病給人類帶來的危害也最嚴重。因此,加強對傳染病的研究與防治,一直是關系到人類生存的大事。同傳染病做斗爭,不僅需要醫學的針對性研究和醫療水平的提高,而且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組織防治。在中國歷史上,秦代開始出現關于傳染病防治的立法,這是已知的我國最早的關于防治傳染病的立法。
秦朝關于防治傳染病的法律,主要保存在1975年湖北云夢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簡》中,其內容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主動預防,及時報告。
傳染病一般通過密切接觸傳播,預防的關鍵是樹立防病意識,自覺減少與患者的近距離接觸。《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記錄著這樣一個案例,其人丙因為外祖母同里者曾有“毒言”,他也被懷疑患有“毒言”。“毒言”是一種熱帶地區流行的傳染病,《論衡·言毒》記載:“太陽之地,人民急促,促急之人口舌為毒。故楚、越之人,促急捷疾;與人談言,口唾射人,則人脤胎(脹),腫而為創(瘡)。”它似乎是一種通過唾液傳播的皮膚性疾病。因此,知情者采取了主動斷絕與丙接觸的行為。“丙家節(即)有祠,召甲等,甲等不肯來,亦未嘗召丙飲。里節(即)有祠,丙與里人及甲等會飲食,皆莫肯與丙共杯器。甲等及里人弟兄及它人智(知)丙者,皆難與丙飲食。”在各種活動中,大家盡量避免與丙接觸,如果沒有辦法,也要避免與丙共同飲食,或者不用同一器具。這說明,在秦代,人們已經有了主動預防傳染病的意識,并且有了發現傳染病例應及時報告的制度。
二是確立標準,謹慎診斷。
在傳染病防治中,患者的確診是一個重要環節,也是預防與治療的基礎。在秦代,傳染病患者被視同罪犯,因而對于患者的確診十分慎重。如丙被懷疑為麻風病,送到官府后,官府首先向丙訊問癥狀,然后令醫丁診之,丁言曰:“丙毋(無)麋(眉),艮本絕,鼻腔壞。刺其鼻不嚏。肘膝到兩足下奇,潰一所。”(《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沒有眉毛,鼻梁斷絕,鼻腔已壞,刺激鼻孔也不打噴嚏;腳上有潰爛處,不能正常行走;手上沒有汗毛;呼喊時聲音嘶啞。這些顯然是確定麻風病患者的癥狀標準。經專業醫生仔細檢查后,才確定了該人確實是麻風病患者。而對不是傳染病患者的被懷疑者,經專業醫生診斷后,則及時予以排除。上文所講的被懷疑為“毒言”患者的士伍丙,經診斷后,“丙而不把毒,毋(無)它坐。”傳染病患者的可能被排除了,丙也由罪犯的身份恢復為自由人。
三是設立機構,強制隔離。
對病人及時進行隔離,是切斷傳染病的傳染源、防治傳染病的最有效措施。特別是在古代治療手段相對落后的情況下,果斷隔離就顯得尤為重要。秦朝把對傳染病患者的隔離納入了法制軌道。《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中的幾條律文證實了這一點。“城旦,鬼薪癘,可(何)論?當遷癘遷所。”“癘遷所”也稱“癘所”,是專門隔離麻風病患者的地方。法律規定政府應設置專門機構對傳染病患者加以隔離,這在中國歷史上當屬最早的記載,在世界傳染病防治史上也具有重要意義。麻風病患者如果犯了罪,處死方式也有嚴格規定。把犯罪的麻風病患者投入水中淹死,而如果活埋就違背了法律規定。這可能是因為當時人認為水中溺死可以防止疾病傳播,而活埋土中還可能造成新的傳染。按照秦朝法律,并不是對所有犯罪的麻風病患者都處以死刑。“甲有完城旦罪,未斷,今甲癘,問甲可(何)以論,當遷癘所處之;或曰當遷遷所定殺。”在對于犯罪后又患上麻風病患者的處理上,出現了是隔離“癘所”還是“定殺”的爭論,說明究竟是“遷癘所”還是“定殺”,可能取決于犯人的罪犯輕重或者所患疾病的傳染性強弱。在當時,麻風病屬于比較嚴重的傳染病,采取的措施也比較堅決。而對于危害相對較輕的傳染病,則采取把患者遷往人煙稀少之地的辦法以減少傳染。
《睡虎地秦墓竹簡》的有關史料,使我們了解到秦朝以法律手段來預防傳染病的情形,兩千多年前的這些記載的確彌足珍貴。
(據《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