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上海經濟社會的發展,未成年人犯罪出現了一系列新情況:犯罪人數大幅增加(年均增20%以上),其中外來未成年人涉罪所占比重不斷上升,由2001年的30.7%攀升至2010年的88.1%。最令有關部門頭疼的是這一特殊群體在上海沒有戶籍,沒有監護人。沒有監護人就無法為其提供幫教矯正條件,即使犯罪情節輕微,也無法適用非羈押強制措施和非監禁行刑,輕緩刑事政策在他們身上難以落實,他們的合法權益難以得到維護。
顯然,事事處處以戶籍為依據的傳統社會管理模式已無法適應這一新情況。
怎么辦?市檢察院黨組的態度斬釘截鐵:傳統社會管理模式必須改革!
市檢察院黨組決心根據市委“構建預防和減少犯罪工作體系”的總體部署,積極探索完善具有上海特色的未檢制度,創“上海牌”未檢。
數年前,當政府以購買社會服務、組建專業社會工作者隊伍之際,市檢察院黨組立即以此為契機,建議并協助黨委和政府,整合社會力量,構建涉罪未成年人社會化幫教矯正工作體系,將來滬未成年人納入其中,以無監護人、無固定住所、無經濟來源的“三無”來滬未成年人為重點,建立以工讀學校或大型企業為載體的特殊觀護點,為進入觀護點的上述人員提供食宿與文化知識學習、技能培訓,從根本上預防、減少外來未成年人犯罪。
觀護體系引入了三支專業化的社會力量,即社工、心理咨詢師與合適成年人隊伍。社工根據每個觀護對象的身心特點,量身定制個性化、專業化的幫教矯正方案,糾正不良行為;心理咨詢師通過專業化、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和治療,幫助觀護對象矯正不良心理;合適成年人則在監護人缺位時為來滬未成年人安排日常生活、學習或工作,加強管教輔導,并在其接受訊問或審判時到場,監督執法行為,維護其合法權益。
觀護體系為涉罪未成年人幫教矯正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保障。當檢察機關啟動觀護程序,被適用非羈押強制措施的涉罪未成
vggBZNaI0VTxxFsBDUkO5Lx+CeWgxn13NKRED6qb7zo=年人,即將其交觀護點,由專業社工及其他社會力量組成的觀護小組,對其進行幫教、考察和監管,防止其重新違法犯罪或妨礙訴訟;觀護期滿后,觀護小組根據其表現向檢察機關出具書面考察報告,作為不起訴裁量或提出量刑建議的參考依據……
檢察機關觀護的不僅是來滬涉罪未成年人,對本市戶籍的未成年人的成長檢察機關也是關注有加。近年來,市檢察院未檢處針對在校生特別是職技校生犯罪問題突出的情況,積極與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未成年人保護機構等合作,以制發“檢察建議”等手段與市教委等相關部門共同研究制定相關的機制和措施,落實“檢察建議”內容,充分發揮“檢察建議”促進社會管理的作用,推進職技校生犯罪預防工作,取得較好的社會效果。2007年以來,職技校生犯罪人數逐年下降——2007年211人,同比下降6.6%,2008年210人,同比基本持平;2009年為179人,同比下降14.8%;2010年為82人,同比下降54.2%。職技校生犯罪人數占在校生犯罪總數的比例從最高時的60.5%下降到現在的56.7%;占未成年人犯罪總數的比例從最高時的9.4%下降到現在的5.8%……
經過上海檢察機關的不倦探索和推動,目前,全市已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出資、社團運作、檢察協調、多方參與的涉罪未成年人社會觀護新體系,在落實輕緩刑事政策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取得明顯成效。涉罪未成年人的不捕率逐年上升,2008年為8.7%,2009年為9.2%,2010為11.0%,2011年達到15.5%;以往一直徘徊在20%左右的非羈押直訴(不經逮捕直接起訴)率,也迅速上升到2011年的30.6%。
上海檢察機關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工作一直堅持以“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和“少捕慎訴,寓教于審”的理念,堅持專業化與專門化的發展方向。在創新社會管理活動中,率先在全市建立了三級未檢工作機構,首創“捕訴監防一體化”的未檢工作模式,建立了社會調查、羈押評估、訴前考察、分案起訴、庭審教育等一系列符合未成年人身心特點、有利于教育挽救的特殊檢察機制。
未檢機制的創新,使未成年人犯罪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檢察機關受理審查起訴的涉罪未成年人數量,2008年同比下降6.9%,2009年同比下降22.8%,2010年則同比下降31.5%。令人欣喜的是,回訪考察發現,97.2%的涉罪未成年人未重新違法犯罪,近80%的涉罪未成年人復學、就業,順利回歸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