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幾起慘烈的校車安全事故,幾十條如花的生命轉眼夭折。2011年12月11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公布了《校車安全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這一高效的立法速度不僅貫徹了總理“把校車安全問題納入法制的軌道”這一重要指示,也充分證明了民生問題的分量。
《征求意見稿》最大的亮點是規定校車享有三項優先權:其一,交警應當指揮疏導校車優先通行;其二,校車可在公交專用車道行駛;其三,校車停車上下學生時,后方車輛應當停車等待,禁止超越。面對當前存在種種校車安全隱患,此次立法給予校車優先權,其意義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但徒有法律制度仍然無以實現校車的安全,如何建立良好運行的法治環境,從而使校車優先權得到保障顯得更加重要。
校車優先權制度必須盡快融入現有交通法規體系。一項制度的有效運行,必須與之相關的法律領域相融合。我國現行的交通法律法規并沒有規定校車優先權,更沒有相關的保障機制。如何有效地引導車輛駕駛員熟知并遵守校車優先制度,如何監管等問題依然需要有關部門盡快理清。
給予校車優先權也必然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系統工程。要真正確立校車優先權制度并使之有效運行,必須盡快健全行政處罰和司法追究相互銜接的責任追究制度。事實一再證明,沒有問責機制的制度永遠只能是中看不中用的紙老虎。試想一下,如果沒有“醉駕入刑”這一嚴厲的問責機制,整治醉酒駕駛可能永遠無法收到如此良好的社會效果。校車優先權同樣如是,徒有制度仍不足以解決所有問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優良傳統。遺憾的是,在物質文明日益繁榮的今天,我們卻隨意丟失了太多的文化遺產。今天,我們只有重新撿拾起“以和為貴”和“文明禮讓”等傳統文化的瑰寶,同時努力培育文化中缺失的法治基因,才能從根本上樹立“校車優先,孩子第一”的社會氛圍,從而使這一制度真正地深入人心,有效推行。
徒法無以自行,單靠一部行政法規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校車安全和校車優先權的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關鍵還是從法律法規的層面健全監管和責任追究體系,并加強輿論引導和文化建設,使“一切為了學生”的觀念真正深入人心。也唯有如此,我們的孩子才能有更多的安全和保障,我們的民族才會有更好的發展和未來。■
編輯:董曉菊 dxj50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