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M2.5究竟是什么東西?它為何會形成危害公共安全的陰霾?究竟是誰制造了越來越多的陰霾天?陰霾能從我們的頭頂散去嗎?
近來,大部分中國人都熟知了一個冷僻的專業詞匯:PM2.5。其實,它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在中文中可以找到對應的詞匯:陰霾,包括灰霾和霧霾。陰霾還會導致大氣的能見度降低,嚴重影響交通安全。正因為PM2.5導致的陰霾可能危及我們的生命,它才引發了觀眾如此廣泛和強烈的關注。
顯形的陰霾與隱形的PM2.5
在山清水秀的鄉村和郁郁蔥蔥的森林里,人們感受到的空氣要比都市清新得多,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鄉野空氣中的浮塵要比都市少得多。這些懸浮在空氣中的浮塵,也就是英文中所說的Particulate Matter,意思是顆粒物,英文簡稱為PM。
空氣中所有的顆粒物在英文中被稱為Total Suspended Particle,簡稱TSP,意思是總的懸浮顆粒,其中包括直徑大于10微米的顆粒物、直徑小于10微米的PM10和直徑小于2.5微米的PM2.5。單個PM2.5是隱藏在空氣中的浮塵,因為它的直徑只有2.5微米,大約只有頭發絲直徑的二十分之一,以至于我們肉眼看不到它。
既然我們看不到PM2.5,為何它會影響大氣的通透度呢?這是因為PM2.5是以氣溶膠的形式存在于大氣中,可以充當大氣物理學中所說的“凝結核”,吸附更多周圍的氣體、水汽和有機物。當PM2.5吸附氣體、固體和少量水汽時,就形成令天空灰蒙蒙的灰霾;當它們吸附大量的水汽時,就形成白茫茫一片的霧霾。無論是灰霾還是霧霾,我們都看得見。這就如同單個水分子是不可見的,但是若干水分中形成云團或水流時,我們就能看見了。
2010年6月1日,中國氣象局發布的《霾的觀測和預報等級》正式實施,其中詳細規定了陰霾的標準,即能見度低于10公里、相對濕度小于95%時,排除降水、沙塵暴、揚沙、浮塵、煙霧、吹雪、雪暴等天氣現象造成的視程障礙,就可判斷為陰霾。一般來說,能見度在5~8公里屬于中度陰霾,3~5公里屬于重度陰霾,小于3公里則是嚴重陰霾。
陰霾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從1952年12月5日開始連續數日,英國倫敦的市民幾乎感覺不到空氣的流動,也就是沒有風。此時,冬天供暖燃料排出的煙氣全都蓄積在城市的低空中。兩天后,嚴重的霧霾出現了,能見度下降到五米以下。當時,倫敦正在舉辦一場牛展覽會,參展的牛首先對霧霾產生了反應,350頭牛中有52頭嚴重中毒,一頭當場死亡,14頭奄奄一息。大霧甚至彌漫到室內,莎士比亞劇場中一片黑暗,正上演的歌劇《茶花女》只演了一幕就被迫中止。大霧引起了呼吸道疾病的爆發,在短短四天內就死亡了4000多人。此后兩個月內,又有近8000人死于呼吸系統疾病。這就是震驚世界的“霧都劫難”,也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陰霾災害,至少1.2萬人在這次災害中死亡。
倫敦的陰霾災害引發了世界各國對空氣污染的高度重視,研究陰霾危害健康的論文不斷涌現。我國也十分重視陰霾的監測和控制,在各地的空氣質量報告中,已經有PM10的相關數據。既然PM10和PM2.5都是肉眼看不見的浮塵,而且PM10的數據中已經包含了PM2.5,為何我們現在特別關注PM2.5呢?這是因為區分大氣中顆粒物殺傷力的主要依據是直徑,直徑越小的顆粒物,對人體的危害也就越大。
一般來說,直徑大于10微米的顆粒物通常不會進入人體的肺部,因為我們的呼吸器官可以對它們進行有效的過濾和阻攔,它們只會對我們的眼睛、鼻子和嗓子造成潛在威脅。大于2.5微米的PM10,只能進入肺部的氣管和支氣管,而且其中一部分可以隨著呼吸作用被呼出,剩下的一部分被支氣管和肺部組織吸附,也可以通過咳嗽、打噴嚏和吐痰等方式排出;而PM2.5會直接進入肺部的氣體交換區肺泡,并存留在肺的深處,可能引發肺炎、肺癌等肺部疾病。
加拿大和美國科學家曾經對50萬人追蹤了長達16年后發現,長期暴露于PM2.5之下,會增加肺癌的發病率,PM2.5的濃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肺癌死亡率增加8%。研究人員推測, PM2.5作為載體將有毒物帶入呼吸道,直接或間接地引起支氣管黏膜和肺上皮細胞突變而產生癌細胞;另外,PM2.5容易引起不良的免疫反應,增加人群對肺癌的易感性。
廣州氣象專家吳兌經過多年研究發現,陰霾與肺癌有著“七年之癢”,即陰霾嚴重的年份后,相隔七年就會出現肺癌高發期。吳兌甚至說:“陰霾將取代吸煙成為肺癌致病頭號殺手。”肺癌死亡率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上升了許多,但同時和肺癌密切相關的吸煙率卻在下降。
研究顯示,PM2.5還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有密切關系,因為PM2.5實在太細小了,它們不但會堆積在肺泡內,甚至可能穿過肺泡上的血管進入血液,造成心血管出現炎癥和氧化應激反應。隨后又可能會引發機體潛在的系統危害,包括動脈粥樣斑塊的形成,這可能會導致心血管疾病及中風。
由于PM2.5中還含有重金屬、無機鹽、芳香族化合物等多種有毒污染物,它們可通過血液循環系統進入到人體各處的組織和器官,給人們帶來全身性的健康傷害。PM2.5對幼兒的傷害很大,會影響幼兒的身體和智力發育。可怕的是,這些影響一般不會在幾個月甚至幾年內被明顯察覺到,也許有些長期受到空氣污染的人一輩子都不會覺察其影響。
PM2.5導致的陰霾還會影響心理健康,容易讓人產生悲觀情緒,如不及時調節,很容易失控。古諺云:“天昏昏令人郁郁。”意思就是在陰霾天氣時人們的精神較懶散,心情也不暢快。陰霾天氣下光線較弱,人體分泌的松果激素較多,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的分泌濃度就相對降低,人體神經細胞也就因此“偷懶”,變得不怎么“活躍”,人也就會變得無精打采。
更令人擔憂的是,陰霾還加快了城市遭受光化學煙霧污染的提前到來。光化學煙霧是一種淡藍色的煙霧,汽車尾氣和工廠廢氣里含大量氮氧化物和碳氫化合物,這些氣體在陽光和紫外線作用下,會發生光化學反應,產生光化學煙霧。它的主要成分是一系列氧化劑,如臭氧、醛類、酮等,毒性很大,對人體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嚴重時會使人出現呼吸困難、視力衰退、手足抽搐等現象。
有關醫學專家提醒城市居民,陰霾天氣會影響身體健康,應多喝湯水,保持呼吸道有一定的濕潤度。此外,干燥天氣使病菌容易聚集,因此還要保持房間通風。有晨練習慣的市民最好暫停,或選擇在下午和黃昏時分做戶外鍛煉。
陰霾影響交通和供電安全
近年來,陰霾已經成為我國中東部乃至西部大多數城市經常出現的一種新的“獨特”的天氣現象,藍天白云的天數越來越少。目前,我國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等城市集中區域的大氣污染日益突出,北京、廣州、深圳、上海、南京、蘇州、天津等大城市的陰霾天數已占全年的30%~50%。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大氣污染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陰霾對交通的影響顯而易見。在陰霾尤其是霧霾嚴重時,能見度最低可以小于10米,就是人的正常行走都會受到影響。霧霾發生時,飛機難以正常起降,高速公路如果不及時封閉可能發生“連環撞”的悲慘車禍,水上運輸也受到影響。翻閱新聞,冬季里幾乎每天都有因為陰霾天能見度低而發生的車禍事故。上海歷史上也曾因霧霾出現過幾次重大的交通事故。比如,1987年12月10日早晨,上海出現大霧,輪渡停航。待輪渡恢復航運后,人們急于上船發生了踩踏事件,導致16人死亡、70人受傷。
霧霾還會影響供電安全,這是因為霧霾會導致污閃現象。霧霾中的PM2.5包含不少可溶于水且可導電的鹽類化合物,它們附著在輸電線路的絕緣層表面上時會形成一層導電膜,在強電場作用下出現的強烈放電現象,這也是冬季電力系統電能損耗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污閃還會導致高壓輸電線路短路,從而引發變壓站跳閘而導致大面積停電,嚴重危害了人們的用電安全。1990年2月10日-21日,華北平原北部、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一帶出現嚴重霧霾,華北電網發生大面積“污閃”災害,京津唐電網掉閘147次,北京200家工業大戶限電停產兩天,628列火車未能正常運行。
有效監控和治理陰霾
1952年12月英國倫敦的陰霾災害發生后,英國政府展開調查和研究,于1956年推行了《空氣潔凈法案》。依據這部法案,倫敦部分地區禁止使用產生濃煙的燃料,所有家庭必須把傳統的取暖爐灶更換成環保爐灶,倫敦的火力發電廠搬遷到遠離市區的地方。20世紀80年代以來,英國政府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對PM2.5在內的空氣污染物進行監測,搬遷了一些嚴重污染空氣的工廠,居民生活和交通采用了更加潔凈的燃料,如今的倫敦已經成為一座潔凈的城市。
1971年,美國首次發布了《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其中顆粒物標準監控的是TSP。1987年,美國廢除TSP空氣質量標準,制定實施 PM10空氣質量標準。1997年,美國環保局制定發布PM2.5空氣質量標準,但是由于許多組織發出反對聲音,認為實施成本過高,因此并未得到順利實施。直到2006年,美國環保局才完全實施PM2.5每天35微克/立方米的最高限值。除了英國和美國已經有成熟的PM2.5監控體系外,日本、德國、歐盟、印度、澳大利亞等國已經陸續把PM2.5納入空氣質量標準并進行強制性限制。
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最新版空氣質量準則中,對PM10和PM2.5的達標值規定如下:PM2.5的年均濃度為10 微克每立方米,日均濃度為25 微克每立方米;PM10的年均濃度為20 微克每立方米,日均濃度為50 微克每立方米。其實,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就已有部分城市對PM2.5進行“研究性監測”。也就是說,這些監測結果不能作為環保執法的依據。當時對廣州、武漢、蘭州、重慶的監測結果顯示,四城市的PM2.5年均值為46~160微克每立方米,是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達標值的4~16倍。2010年10月,美國航空航天局公布的2001年至2006年PM2.5監測結果顯示,中國華北、華東地區是PM2.5污染的重災區,年均濃度都在60~80微克/立方米,是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達標值的6~8倍。
中國目前使用的空氣質量標準還是1996年實施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其中只將TSP和PM10列入“強制性”監測項目并予以公開。明明天空灰蒙蒙的,但是環保監測數據卻顯示空氣質量優良。有關環保專家認為,出現這樣矛盾的情況,問題在于我國空氣質量的評價標準不完整,缺乏對因PM2.5引發的陰霾天氣的評估。數據表明,在不包括PM2.5的空氣污染指數下,中國70%以上的城市空氣質量可以達標;如果將PM2.5納入修訂中的新國標,城市空氣質量的合格率可能會下降到20%。顯然,如果不將PM2.5納入,所謂空氣質量達標是沒有價值的,是脫離公眾主觀感受的。
究竟是誰制造了陰霾呢?不要一味地指責別人,因為制造陰霾的人中有你也有我。形成陰霾的PM2.5主要來自人為活動,主要是工業和交通。復旦大學的莊國順教授研究發現,上海機動車尾氣造成的大氣中細顆粒物污染的貢獻在全國最高,交通污染已經越來越成為上海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近年來,全國各地城市機動車數量增加很快,機動車排放的PM2.5也隨之增多。更加令人擔憂的是,機動車增多導致城市交通擁堵,汽車在城市里行駛速度很低,而且時開時停,這導致汽車發動機不能完全燃燒汽油,進入空氣中的PM2.5就更多了。研究顯示,在交通擁堵的情況下汽車的PM2.5排放量是正常行駛時的4~6倍。因此,香港規定,司機停車三分鐘不熄火將罰320港元。
以往,我們治理城市大氣污染主要從工業污染和工地浮塵入手,而新的研究表明,我們還需要特別重視減少汽車的排放量。我們可以借鑒國外已有的一些經驗和技術手段,避免走很多彎路。比如,為了減少汽車尾氣中PM2.5的排放量,英國政府1993年1月就開始要求所有在英國出售的新車必須加裝催化劑。同時,公共交通發展提速,居民被鼓勵購買小排量汽車,使用低污染汽車,并推廣高效清潔發動機技術。
中國環保部的官員表示,將盡快修改完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環保部最近還要求,環保模范城市可率先開展對陰霾數據的監測。在有了監測數據的基礎上,我們還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改進我國城市的空氣質量。■
編輯:陳暢鳴 charmingchin@163.com
環境監測顯示,2009年,全國113個環保重點城市中三分之一空氣質量不達標。為什么城市的天空比鄉野更容易形成陰霾呢?這是因為陰霾的形成是四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