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研究半剛接鋼框架鋼板剪力墻結構(Partiallyrestrained Steel FrameSteel Plate Shear Wall)的抗震性能,利用經試驗驗證的雙向等效拉桿模型分析了低周往復荷載作用下梁柱半剛性連接對強、弱框架SPSW結構滯回性能、承載力、剛度、耗能能力的影響。分析結果表明:SPSW結構的滯回曲線具有雙重特征,當周邊鋼框架較強時,滯回曲線趨于飽滿;當內填剪力墻板較強時,滯回曲線趨于捏縮。隨著節點抗彎承載力的增加,強、弱框架的SPSW結構的滯回性能趨于飽滿,耗能能力增強,水平承載力呈增大趨勢,但對強框架SPSW結構的影響程度大于弱框架SPSW結構。節點抗彎承載力對強框架SPSW結構的抗側剛度影響較大,對弱框架SPSW結構抗側剛度影響相對較小。
關鍵詞:半剛性連接;等效拉桿模型;鋼板剪力墻;滯回性能;有限元分析
中圖分類號:TU39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4764(2012)05007007
1994年美國Northridge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均暴露出傳統梁柱抗彎節點因轉動能力不足而產生的脆性裂縫,導致了震后的大規模修復。隨后工程界對此展開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一系列解決措施,主要分3個方面:1)對原有傳統節點構造進行簡單的局部改進,如移除焊接襯板,或對焊接襯板和柱翼緣實施補焊等。2)對梁端局部截面進行削弱處理,確保塑性鉸出現在梁的削弱部位,如“狗骨式”節點作法。3)直接加強節點以保證“強節點弱構件”,如在連接處梁翼緣加蓋板或梁腋。采用第1種措施改進后的傳統節點仍達不到塑性轉動能力的要求。“狗骨式”節點、焊接蓋板節點、焊接梁腋節點塑性轉動能力雖然滿足要求,但施工復雜、造價提高[1]。
鋼板剪力墻結構(Steel Plate Shear Wall, 簡稱SPSW)由鋼框架及鋼剪力墻板構成[210],周邊的鋼框架主要承擔豎向荷載和絕大部分傾覆力矩,剪力墻板承擔絕大部分水平荷載,提供較大的抗側剛度,但已有試驗研究發現剛接節點仍易發生斷裂破壞。將半剛性連接引入至鋼板剪力墻結構中,既可避開結構對剛性節點轉動能力的要求,避免了節點的脆性斷裂,又降低了節點造價,方便施工。為了探討半剛接鋼板剪力墻結構的抗震性能,本文結合文獻[11]所做的3層薄鋼板剪力墻結構的低周往復加載試驗,基于等效拉桿模型[1215]對半剛接鋼板剪力墻結構的滯回性能進行了分析,重點考察了半剛性連接、框架強弱相關因素對鋼板剪力墻結構抗震性能的影響。〖=D(〗 孫國華,等:半剛接鋼框架鋼板剪力墻結構滯回性能的有限元分析〖=〗1 有限元模型的驗證與分析
1.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采用等效拉桿模型模擬鋼板剪力墻的滯回性能,鋼框架梁、柱采用纖維模型模擬,內填墻拉桿采用只拉不壓的纖維模型模擬,恢復力模型見圖1。
模擬曲線可以反映加載剛度的衰減,但未能反映卸載剛度的衰減。從整體趨勢上模擬的骨架曲線同試驗吻合良好,可采用等效雙向拉桿模型模擬薄SPSW結構的滯回性能。
1.3 SBASE試件的滯回性能分析
鋼板剪力墻結構由鋼框架同內填剪力墻板構成,為了細致地分析SBASE試件滯回曲線的特點,本文分別給出將梁端、底層柱根部設為鉸接的SPSW滯回曲線(用于反映剪力墻板的貢獻),以及周邊剛接鋼框架的滯回曲線(用于反映鋼框架的貢獻),詳見圖4。
由圖4可知,鋼框架結構的滯回曲線呈飽滿的梭形特征,而鉸接SPSW結構的滯回曲線呈現嚴重的捏縮效應。這進一步反映了由鋼框架同內填鋼板組合而成的SPSW結構滯回曲線具有雙重特點,當周邊鋼框架較強時,滯回曲線由框架滯回特征決定,形狀趨于飽滿;當內填剪力墻板較強時,滯回曲線由剪力墻板特征決定,形狀趨于捏縮。
本文還提取了以SBASE為基礎的剛接SPSW、鉸接SPSW、剛接鋼框架3種模型的單向骨架曲線,用于定量分析各部分水平剪力的相對比例,來界定SPSW結構鋼框架的強弱。
圖5給出了3種模型的骨架曲線,圖6描述了基于3種模型分析的鋼框架及剪力墻板水平剪力的分擔比例。
由圖5可以看出,在同一頂點位移時刻的鉸接SPSW和剛接鋼框架結構水平剪力之和大于同時刻的剛接SPSW結構。在頂點位移比2%時刻,超過6.2%。
為了進一步反映鋼板剪力墻結構中各部分的貢獻,圖6給出了兩部分所承擔的水平剪力與剛接SPSW的比值。由于SBASE試件周邊鋼框架設計的相對較強,其水平承載力主要由鋼框架提供,內填剪力墻板在初期承擔約40%的水平剪力,周邊鋼框架承擔約60%,后期略呈增大趨勢。
下文細致地分析了周邊鋼框架在強、弱兩種情況下,半剛性連接對SPSW結構滯回性能的影響。2 半剛性連接對強框架SPSW結構滯回性能影響2.1 強框架SPSW試件設計
以上文分析的SBASE試件為基礎,首先設計5個強框架半剛接SPSW試件。其中,半剛性連接的初始轉動剛度按文獻[1]所建議的公式(1)確定;節點連接的抗彎承載力分別取相應鋼梁塑性抗彎承載力(MPb)的0.00、0.25、0.50、0.75、1.00倍,對應的試件編 根據本文SBASE試件的幾何參數和實測的力學參數,中部鋼梁的初始轉動剛度取為2.41×104 kN·m/rad,頂部鋼梁的初始轉動剛度取為2.7×105 kN·m/rad;中部鋼梁、頂部鋼梁實測的塑性抗彎承載力分別為44.6 kN·m和222.4 kN·m。采用三線性隨動強化塑性模型模擬半剛性連接在循環荷載作用下的滯回性能,強屈比(Mu/My)取1.3,并考慮鋼材的包辛格效應,恢復力模型見圖7。
由圖8可知,隨著節點抗彎承載力的增加,SSPSW結構的滯回曲線趨于飽滿。這主要因為節點抗彎承載力的增加致使鋼框架的承載能力增強,鋼框架在SPSW結構中所占比重增加,結構呈現出飽滿的滯回特征。特別是當梁柱連接為鉸接時,該結構僅反映鋼柱與剪力墻板的共同特征,滯回曲線嚴重捏縮。當節點抗彎承載力等于鋼梁抗彎承載力時,強框架SPSW結構滯回曲線飽滿,其飽滿程度與鋼框架同剪力墻板的相對比重相關。
2.3 承載力分析
圖9給出了SSPSW系列試件的骨架曲線。
由圖9可知,隨著節點抗彎承載力的增加,SSPSW結構水平承載力增大,但增加幅度逐漸減小。在頂點位移比2%時刻,節點抗彎承載力由鉸接增至剛接, SSPSW水平承載力由288.4 kN增至477.1 kN,增幅達65.5%。節點的抗彎承載力顯著影響SSPSW結構的水平承載力,主要基于兩方面原因。1)節點抗彎承載力直接影響鋼框架自身的承載能力;2)節點抗彎承載力的增加,導致鋼框架承載力能力的增強,使得鋼框架對內填剪力墻板約束能力增強,各板帶變形協調一致、充分發揮作用,增加了SSPSW結構的水平承載力。同時,鋼框架是構成SSPSW結構水平承載力的主要部分,因此節點抗彎承載力是影響強框架SPSW結構水平承載力的主要因素。
由圖11可知,節點抗彎承載力對SPSW結構的滯回耗能有一定影響。當梁柱連接為鉸接時,結構的總體耗能主要由內填鋼板提供,耗能能力有限。隨著梁柱連接抗彎承載力的增大,鋼框架參與耗能比重增大,導致結構整體滯回耗能顯著增大。
由圖13可知,鉸接SSPSW結構的等效粘滯阻尼比最小,在頂點位移比2%時,為0.18,滯回耗能能力最弱。隨著節點抗彎承載力的增大,鋼框架參與比重增加,SSPSW結構的滯回曲線趨于飽滿,耗能能力增大,在頂點位移比2%時,最大可達0.29。3 半剛性連接對弱框架SPSW結構滯回性能影響3.1 弱框架SPSW試件設計
在BASE試件的基礎上,將鋼柱截面改為H150×150×6×9,同時將內填鋼板厚度調整至1.6 mm,設計了弱框架的WBASE試件。以WBASE試件為基礎,通過改變梁柱連接的抗彎承載力,構造了5個弱框架SPSW試件。中部、頂部鋼梁的初始轉動剛度及梁柱連接的抗彎承載力均與SSPSW系列試件相同,與節點連接抗彎承載力000 MPb、025 MPb、050MPb、075MPb、100MPb倍相對應的試件編號為WSPSW000、WSPSW025、WSPSW050、WSPSW075、WSPSW100。梁柱連接仍然采用與SSPSW系列試件相同的恢復力模型。
圖14給出了以WBASE為基礎的剛接SPSW、鉸接SPSW、弱剛接鋼框架3種模型的骨架曲線。圖15描述了基于3種模型分析的弱鋼框架及剪力墻板水平剪力的分擔比例。
由圖14可以看出,在同一頂點位移時刻的鉸接SPSW和剛接鋼框架結構水平剪力之和大于同時刻的剛接SPSW結構。在頂點位移比2%時刻,剛接SPSW的水平承載力為483.0 kN,鉸接SPSW為399.8 kN,弱剛接鋼框架為197.5 kN,兩者之和超過剛接SPSW結構水平承載力的23.7%。這說明當周邊鋼框架較為柔弱時,鋼框架對內填剪力墻板的協調作用有限,內填剪力墻板未能充分發揮作用。
圖15定量描述了兩部分所承擔的水平剪力與剛接SPSW的比值。由于WBASE試件周邊鋼框架設計的相對較弱,其水平承載力主要由內填剪力墻板提供,在加載初期內填剪力墻板承擔約85%的水平剪力,后期略呈降低趨勢。
從圖19可以看出,隨著節點抗彎承載力的增大,SPSW結構的滯回耗能呈增加趨勢。圖20表明采用弱框架導致SPSW結構滯回耗能能力降低,其中鉸接SPSW結構仍然反映的是內填剪力墻板的耗能能力,因此,節點抗彎承載力及周邊鋼框架對其影響不大,在頂點位移比2%時為0.17,同鉸接強框架SPSW試件的等效粘滯阻尼比基本相同。其它試件的等效粘滯阻尼比在頂點位移比2%時刻,大約為0.2,小于周邊強框架的SPSW結構的耗能能力。4 結 論
本文基于等效拉桿模型對文獻[11]中SPSW2試驗試件進行了模擬,在驗證了模擬結果合理、可靠的基礎上,系統分析了半剛性連接、框架的強弱對鋼板剪力墻結構滯回性能的影響。
1)鋼板剪力墻結構的滯回性能具有雙重特征,當周邊鋼框架較強時,其滯回曲線較為飽滿,滯回特征趨于鋼框架結構;當周邊鋼框架較弱時,其滯回曲線較為捏縮,滯回特征趨于內填剪力墻板。
2)梁柱連接的抗彎承載力對SPSW結構的滯回特征有顯著影響,無論周邊采用強框架的SPSW結構還是弱框架的SPSW結構,均隨著節點抗彎承載力的增加,滯回曲線趨于飽滿,耗能能力增強。
3)隨著節點抗彎承載力的增加,鋼框架自身的承載能力增大,同時對內填剪力墻板的約束效應增強,SPSW結構的水平承載力呈增大趨勢;但對強框架SPSW結構影響程度較大,而對弱框架SPSW結構的影響程度相對較小。
4)節點抗彎承載力對強框架SPSW結構的抗側剛度影響較大,而對弱框架SPSW結構的抗側剛度影響相對較小。
參考文獻:
[1]孫國華. 半剛接鋼框架內填RC墻結構滯回性能研究[D]. 北京:北京工業大學,2010.
[2]Berman J, Bruneau M.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lightgauge steel plate shear walls. ASCE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05,131(2): 259267.
[3]Chen S J, Chyuan J. Cyclic behavior of low yield point steel shear wall[J]. Thinwalled Structures, 2006, 44:730738.
[4]Hong G P, Jae H K, Sang W J, et el. Framed steel plate wall behavior under cyclic lateral loading[J]. ASCE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07, 133(3): 378388.
[5]Bing Q, Michel B, Chih H L, et al. Testing of FullScale Two-Story Steel Plate Shear Wall withReduced Beam Section Connections and Composite Floors[J]. ASCE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08, 134(3): 364373.
[6]Mehdi H K, Kharrazia, Helmut G L, et al. Implementation of MPFI method in design of steel plate walls[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08, 64: 465479.
[7]Alinia M M, Habashi H R, Khorram A. Nonlinearity in the postbuckling behaviour of thin steel shear panels[J]. Thinwalled Structures, 2009, 47:412420.
[8]Anjan K B, Robert G, et al. Seismic analysis of steel plate shear walls considering strain rate and Pdelta effects[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09, 65: 11491159.
[9]陳國棟, 郭彥林,范珍,等. 鋼板剪力墻低周反復荷載試驗研究[J]. 建筑結構學報, 2004,25(1): 7178.
CHEN Guodong, GUO Yanlin, FAN Zhen, et al. Cyclic test of steel plate shear wall[J]. 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 2004,25(1): 717.
[10]蔡克銓, 林盈成, 林志翰. 鋼板剪力墻抗震行為與設計[J]. 建筑鋼結構進展, 2007,9 (5): 1925.
CAI Kequan LIN Yingcheng, LIN zhihan. Seismic responses and design of steel plate shear wall[J]. Progress in Steel Building Structures, 2007, 9(5): 1925.
[11] 邵建華. 抗彎鋼框架-鋼板剪力墻的結構影響系數與位移放大系數研究[D].南京:河海大學,2008.
[12]Driver R G, Kulak G L, Elwi A E, et al. FE and simplified models of steel plate shear wall[J]. ASCE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1998, 124(2):121130.
[13]Berman J, Bruneau M. Plastic analysis and design of steel plate shear wall[J]. ASCE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03, 129(11):14481456.
[14]邵建華, 顧強,申永康. 多層多跨鋼板剪力墻水平極限承載力分析[J]. 重慶建筑大學學報, 2008, 30(2):7174.
SHAO Jianhua, GU Qiang, SHEN Yongkang. Horizontal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analysis of multistory multispan steel plate shear walls system[J]. Journal of Chongqing Jianzhu University, 2008, 30(2):7174.
[15]曹春華, 郝際平, 王迎春, 等. 鋼板剪力墻簡化模型研究[J]. 建筑鋼結構進展,2009,11(1):2832.
CAO Chunhua,HAO Jiping,WANG Yingchun,et al. Study of steel plate shear walls using the simplified model[J]. Progress in Steel Building Structures,2009,11(1):2832.
(編輯 胡 玲)doi:10.3969/j.issn.16744764.2012.05.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