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發展高歌猛進的時候,好的業績比比皆是,而在經濟徘徊期交出出色的成績單卻實為不易。
2012年1月26日,卡特彼勒公司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經濟形勢下發表了公司2011年的業績報告——卡特彼勒全球營業收入達到601.38億美元,與2010年相比增長了41%,創公司自1947年以來的最大增幅;實現凈利潤49.28億美元,同比增長83%。至此,卡特彼勒為2011年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對于2012年的行業發展,卡特彼勒集團總裁瑞拉文(Richard Lavin)也表示出積極的態度。他認為,2012年卡特彼勒的營業收入預計將比2011年增長10%~20%,這一判斷是基于卡特彼勒在新興市場的強大布局和積極投資,“長期來講,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發達國家對陳舊基礎設施的修復,以及由于全球范圍內能源需求增長帶動的商品上升周期將長期推動我們所在的行業增長。”
身處逆境,仍思未雨綢繆
在公司的經營戰略方面,早在2004-2005年間,卡特彼勒就制定了“2020戰略愿景”,對公司的發展做出長遠規劃。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再一次考驗了卡特彼勒對危機的應對能力和策略上的靈活性。
這期間卡特彼勒采取了成本控制、減少庫存、大幅度削減產量的做法。卡特彼勒公司集團總裁兼首席財務官愛德華·萊普(Ed Rapp)說:“當時我們確實考慮到了世界經濟深度衰退的情況,并且也敦促所有業務部門謹慎思考。”愛德華·萊普同時強調:“有時經濟轉機的到來也會相當突然,正如我們需要為極端波動以及全球經濟深度衰退等困難情境做好準備一樣,我們也要把向好的因素考慮到戰略中去。”
卡特彼勒的出色業績與公司良好、完備的風險控制體系密切相關。公司為重大投資項目配備了縝密的風險管控體系,不同的業務部門都有風險控制。即便在2011年年初工程機械行業購銷兩旺的時候,卡特彼勒仍堅持設定設備購買門檻,對客戶的資質嚴格審查,杜絕零首付或低首付。現在看來,這種堅持損失的是局部市場,贏得的卻是全局的戰略性勝利。
“由于行業發展的周期性,我們必須對逆境帶來的挑戰有所準備”,愛德華·萊普說,“在卡特彼勒內部,每個部門都會準備相應的未雨綢繆方案,這已經成為公司的標準流程。”
嚴冬布局,在暖春收獲
在預見到金融危機來臨之時,卡特彼勒早已提前做好準備,穿上了厚厚的“棉衣”。而在全球經濟衰退時,卡特彼勒卻悄然大膽布局,放眼冬天之后的春天。
卡特彼勒始終致力于推動全球范圍內的自由貿易,這種影響力在2011年也得到進一步擴大。無論是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還是在亞太經合組織會議和夏季達沃斯論壇,都能聽到卡特彼勒積極推進自由貿易的聲音。
卡特彼勒認為,全球經濟未來的宏觀趨勢是,新興市場正在經歷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增長速度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的2~3倍。在新興市場的推動之下卡特彼勒保持了持續增長的態勢,并正在中國及全球其他地區投資擴大生產。
“卡特彼勒所在行業的強勁增長,以及我們專注于執行企業戰略,確保了卡特彼勒在2011年取得歷史最好業績”,卡特彼勒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道格拉斯·歐博赫曼(Doug Oberhelman)表示,“我們預期在2012年將保持增長,并繼續執行我們的戰略,尤其在產品質量、產品開發、整合并購資源以及增加產能等領域。”
深度部署,下好發展之棋
2011年,盡管卡特彼勒及其供應商不斷擴大產能,強勁的市場需求仍然超過了公司的供貨能力,預計這種偏緊的供應狀況會持續到2012年。為應對這種緊張趨勢,卡特彼勒將繼續增加對現有工廠的投資,在全球范圍內新建工廠。
現在,卡特彼勒在中國有17家制造工廠在生產,10家新工廠在建,其中多數都會在2012年投產,更好地滿足本地及亞太市場的需求。
2012年1月13日,山東山工機械有限公司新橋箱車間啟用,同時,山工還舉行了新的推土機項目開工奠基儀式。在不斷擴大產能的同時,卡特彼勒還會加大“再制造”力度,幫助客戶降低50%~60%的設備采購和運營成本。
莫為浮云遮望眼,風物長宜放眼量。經歷80多年的風雨,卡特彼勒已經驗證了不爭一時之短長的風格。卡特彼勒認為,整體經濟、行業和企業的共同發展是一盤很大的棋。為了下好這盤棋,卡特彼勒始終堅持快速發展時做好過冬的準備,在低迷時悄然布局的戰略。現在,冬天來了,春天也不會太遠,在下一次大潮來臨時,卡特彼勒必將“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