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還未從市場低迷期恢復過來,但行業內就提前上演了一場“認親”大戲。三一和“大象”兩大主角經過18年的暗戀終于喜結良緣,并購后的雙方將聯手占領全球混凝土行業第一寶座。對于本次并購的深意筆者并不多說,本期特稿也將為大家從多角度進行剖析,筆者只想以此次并購為背景,與讀者一同探討一下企業名字的有趣之事。
隨著工程機械行業影響力的升級,專業行業也逐步走進了大眾的視角。那么,在更為廣泛的考量中,三一與“大象”誰更具利好因素呢?
其實,自此次三一收購大象事件爆出后,就不止一位非業內人士詢問筆者,“大象是誰,為什么叫做大象”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這就不得不引發思考,對行業內同樣是一流企業,對行業外同樣是未知企業,為何大眾的關注點較偏向于一方呢?當然,這也許只是少部分人的疑問,并且無論大家更關注哪家企業三一都將獲益。但筆者想說的是,僅從名稱這一因素來看,國內企業也應開始活躍宣傳方式,特別是在充分參與國際競爭后,企業品質是占領市場的保障,而大家對其的第一印象將是獲取機遇的捷徑,而名稱就是第一印象中的第一。
事實上,如“大象”這樣的討巧名字,在行業中并不是偶例。例如,斗山“山貓”的名字就更容易讓人銘記。大牌國際企業的名稱偏愛于動物,也更為隨性,與國內中規中矩的具有地域以及產品特色的企業名稱相比,似乎更具有親和力。
當然,就目前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品牌效應來看,改名字已不現實。但是我們卻可以靈活運用現有名稱的因素,以幫助國內一線企業快速切入國際軌道。例如,中聯重科的英文如果分開來翻譯則為“放大的獅子”,那么何不以“獅子”作為中聯設備的綽號,這也能夠第一時間吸引國際用戶的關注。還例如,龍工就可借助名稱中的中國元素,使設備冠以“中國龍”的稱號,這不僅能夠推動龍工進步,而且能在國際市場中顯示出中國制造的鮮明特性。
我國自古就有“雁過留聲,人過留名”的俗語,有些專家甚至認為名字是構成一個人最重要的人生價值載體。一個好的名字,對于企業提高知名度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一個逐步成熟的行業中,迫切需要在國際市場立足的企業,在名稱方面的宣傳就應更具特色且貼近目標用戶。因此,何不根據音譯或者意譯給自己起個響亮的名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