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種植牙在我國雖然起步較晚,但近年來發展迅速,并因其美觀、舒適,固位效果穩固,使患者的咀嚼效率恢復到接近天然牙的程度,逐漸被牙科醫師及患者所接受。我院自2005年6月以來,采用華西醫科大學衛生部口腔種植科技中心研究的CDIC螺旋狀種植體,對63例患者前牙缺失進行的112枚種植體植入并修復,種植后隨訪3年以上效果滿意。現將臨床體會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本組病例63例(112枚),其中男39例,女24例,年齡18~58歲。112枚中,其中上頜中切牙61枚,上頜側切牙20枚,上頜尖牙8枚,下頜中切牙11枚,下頜側切牙6枚,下頜尖牙6枚。
1.2種植材料及器械:采用華西醫科大學衛生部口腔種植科技中心研制的CDIC螺旋狀種植體、CDIC-I型牙用種植機及其相關器械;修復材料為烤瓷冠,塑料光固化樹脂。
1.3 臨床適應證:所有患者行種植體植入時均為拔牙術后3個月以上,經血液常規及牙片或頜骨全景片檢查,了解缺牙區牙槽脊的高度、骨質密度及鄰牙情況,口腔衛生狀況良好,局部沒有頜骨的病變、缺牙區牙槽脊有足夠的高度和寬度,頜間距離適中,種植后有良好的咬合關系,符合行種植牙的適應證[1-2],對已有的活動義齒在術前5~7天摘除。
1.4種植方法:根據牙片或頜骨全景片及口腔檢查 ,選擇合適型號的種植體,將種植體及相關器械高壓消毒。口腔常規消毒后,局部用必蘭麻局部浸潤麻醉或阻滯麻醉,種植機轉速控制在2 000r/min以內,用先鋒鉆直接在種植部位的粘膜及骨組織上沿牙長軸方向鉆入,用左手食、拇指捫住唇舌或唇腭側,避免造成側穿骨孔,用絲錐成形至所需深度,將鉆孔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將種植體旋入就位,調牙合即可。多個種植體應注意有共同的就位道,術后拍攝X線片,了解種植體的就位情況,并常規口服抗生素,保持口腔衛生,按時復查。
1.5修復方法:種植體植入1周后做暫冠修復,修復體組織面在種植區進行充分緩沖。種植體植入4~6月后進行修復,觀察種植體的松動度,拍攝X線片,了解種植體周圍骨質愈合情況,制作金屬烤瓷修復體修復缺失牙,112枚中,行種植單冠修復58枚,與天然牙相連接的種植連冠修復35枚,不與天然牙相連接的多個種植體連冠修復19枚。
2 結果
本組63例(112枚種植體)患者進行了3年以上的隨訪觀察,其中107枚種植體均穩固于牙槽骨內,X線片顯示種植體與骨組織完全結合,種植體穩定,粘膜色澤正常。其中3枚種植體為術后1周種植區有膿性分泌物溢出,種植體松動取出;2枚種植體為修復后2年,因咬合創傷,拍X線片骨吸收明顯而松動被拔出。
3 討論
3.1骨內人工種植牙是將生物材料制成的種植體植入患者缺牙區的牙槽骨內,在暴露于粘膜外的種植牙基臺上制作義齒修復,是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口腔修復方式[1]。植入時,植入區骨質已骨性愈合,有足夠的骨質及骨密度,種植體植入后與骨質嵌合緊密、牢固,粘固膜無張力、緊密包繞種植體頸部,食物殘渣、細菌不易進入骨內環境,保證了種植體骨內段與周圍組織的結合,種植體承受一定的生理咬合力又加速了周圍骨質的生長,因此術后效果良好,有利于提高成功率[2]。
3.2嚴格選擇適應證,全身健康和口腔衛生狀況良好外,缺牙區剩余牙槽嵴的高度和寬度,對種植體的成敗有很大影響,剩余牙槽嵴越高,可采用的種植體越長,其成活率越高,種植體唇頰側的骨厚度要求在1mm以上[3]。唇側有明顯組織倒凹的患者應慎選,在手術時應將種植體在偏腭側區,或將種植體的根部微向腭側傾斜,以保證種植體的唇側有足夠骨質。牙槽骨的致密度對種植體的長期穩固也有很大影響。咬合情況也將對種植體的成敗產生影響,軸向的咬合力有利于種植體的長期穩固[4]。2枚因咬合過緊,使種植后形成咬合創傷,致種植體松動失敗。
3.3修復體冠邊緣位置應利于種植基樁清潔,不能壓迫牙齦、保護齦上皮袖口為原則。前牙修復主要考慮美觀,冠邊緣唇側覆蓋齦緣,舌側與齦緣平齊。修復體冠邊緣應與齦緣平齊,以保護上部修復體的固位和穩定[5],經3~6個月隨訪,X線牙片顯示骨結合形成,無松動、無叩痛等,利用烤瓷冠修復,效果更佳。種植牙遠期效果關鍵是正確的手術操作和適應證的選擇,以及患者和醫師的配合。經臨床療效證實,具有體積小,手術創傷小、術后反應輕、程序簡單,容易操作。種植義齒修復后恢復良好的咀嚼功能,美觀、舒適、衛生,特別對前牙修復具有比較可靠的療效。
3.4人工種植牙種植成功的首要條件在于適應證的嚴格把握和正確的外科植入操作,仔細檢查種植體的消毒有效期,將種植體植入最適當的部位。術中要麻醉理想,視野清晰,暴露充分,損傷小,要保證齦乳頭完整不被操作損壞,采用低速噴水冷卻種植機,盡可能減少對種植體周圍牙槽骨的灼傷,要使用生理鹽水沖洗降溫,使用專用配套的系列鉆頭逐級擴大孔徑,不斷輕輕上提下壓鉆頭,以減少鉆頭與骨磨擦所產生的熱,同時清除骨屑,有利于使種植體與受植骨床之間形成骨性結合[6]。
[參考文獻]
[1]林潤臺,顧亞軍,宿玉成.人工種植牙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口腔種植學雜志,2000,5(1):32-33.
[2]李國平.135枚人工種植牙治療后隨訪6年的結果與分析[J].廣東醫學院學報,2003,4(2):143-144.
[3]丁仲娟,肖旭輝,王小彬.個別牙缺失的種植義齒修復[J].中國口腔種植學雜志,2000,5(2):77-78.
[4]陳文君,何一川,汪 湛,等.螺旋狀種植體在修復前牙缺失中的臨床體會[J].中國美容醫學,2006,15(10):1188-1189.
[5]黃格林,孔存英,劉傳奇. 人工種植牙的臨床應用的觀察[J].中國口腔種植學雜志,2000,5(3):132-133.
[6]青 松,王 濤.47顆種植牙臨床療效觀察[J].川北醫學院學報,2006, 6(3):263-264.
[收稿日期]2011-09-26 [修回日期]2011-10-21
編輯/何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