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奩潤色》,明代胡文煥編撰。全書分頭發部、面部、瘢痣部、唇齒部、乳部、身體部、手足部、陰部、經血部、胎部、怪異部、洗練部、藏貯部共12部,共收集方劑276首。書中主要涉及美發白面、玉容駐顏、白牙潤唇、美手香身、收藏衣物及經帶胎產疾病治療等方面,從婦人日常生活相關的各個角度匯集當時中醫美容保健的經驗,對于現代研發中醫美容及治療具有一定的研究及實用價值[1]。作為專為女性所設之必用專書,全書方藥可分美容方、婦人病方、生活指導方三類。其中美容方主要集中在頭發部、面部、瘢痣部、唇齒部、身體部、手足部。通過對書中美容方藥的粗略研究,現對其特點進行初步分析。
1 治療與保健并重
全書之美容方可分治療和保健兩類。治療類方藥主要針對常見的損容性皮膚病為主,保健類方藥主要以日常美容護理為主。
1.1 治療類方藥:集中于頭發、面、瘢痣、唇齒四部,主要涉及發少、發脫、發禿、蒜發、頭屑、頭垢、面上雀斑、熱毒風刺、黑痣、粉刺、酒渣、白駁、唇裂、齒黑、白癜風、紫癜風、闞甲、凍瘡等常見損容性皮膚病。書中所載方藥,如面部治療方劑多含密陀僧、天花粉及藿香、丁香、沉香、麝香等香料藥物,瘢痣部位治療方劑中多含皂角、白茯苓、白芷、白附子等藥物,唇面皸裂者多用豬脂、香油、杏仁等富含油脂類藥物。大多為現代中醫美容臨床常用養顏祛斑方藥,可見其對后世具有一定的影響。
1.2 保健類方藥:保健美容方藥主要集中身體及手足部,共46首方劑,包括香身祛垢、香衣除虱、潤手護足的方藥,另外在頭面部具有生發烏發、潤發香發、潔面潤膚、養顏祛皺、潤唇白齒等美容預防保健方藥。藥物使用上,多為香料藥物及具有美白作用的藥物,如零陵香、茅香、山奈、木香、甘松、香白芷、丁香、樟腦等。書中所記載的大量延衰養顏的方藥對于中醫美容學及現代中醫抗衰老具有很好的研究價值,特別對于現代日常女性護理,開發藥物化妝品方面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
2 治療劑型種類多樣
皮膚病癥雖病位居于體表,亦由外感六淫之邪,臟腑氣血失和、經絡阻滯所致,臨床用藥應明辨疾病的前因后果,選擇針對性用藥。《香奩潤色》所載美容方藥,劑型豐富,以外治法為主,約占治療方劑的73.8%。具體如下:
2.1 外用劑型:根據病證及選擇藥物的不同,《香奩潤色》選用不同的外用劑型。
2.1.1 涂劑:又名涂膏,是以植物油、雞子清、醋、酒、乳汁、姜汁、唾液、面糊等為基質。如酒浸:“凡婦人發禿,酒浸漢椒涂發自然長”、“九牛葉一握,研細酒調服,渣敷乳上,即效”;唾調:“以上為細末,唾津涂調搽面”;乳調:“用乳汁臨臥調涂面上,早晨漿水洗”;醋浸:“上件五灰用水煎濃汁,入釅醋點之,凝定不散收貯”。
2.1.2 膏劑:“以油煎令焦,就鐺內細研如膏,搽發自然長”;金蓮穩步膏:“黃柏、黃連、荊芥穗、黃丹各等分,上方為細末,專治闞甲痛不可忍及腳指縫腫爛”。
2.1.3 粉劑:“研令絕細,水調敷面,終日不落,皎然如玉”;“研末頻擦,一月雪白”。
2.1.4栓劑:“搓成長條,用薄綿裹陰中”;“桃葉汁浸過,納陰戶中即安”。
2.1.5 洗浴劑:“桑白皮,銼碎,水煮,沐發即不落”、“上為細末,每日洗面用,治面上諸般熱毒風刺,光澤精神”。
2.1.6溶液濕敷:“以白灰用隔一二年陳米醋和敷腋下”。
2.1.7熏法:“水五鐘,煎湯熏洗。洗后用鯽魚膽內外涂之即住”。
2.1.8點法:“以針微撥破痣處,點之,不過三次。痣即脫去”。
這些劑型與現代面部美容、美發美體常用手段—潔面乳、面膜、洗手皂、洗發護發、熏蒸以及婦科洗劑、栓劑相一致。
2.2 內服劑型:《香奩潤色》內服方多藥簡力專,易于服食,從內調節陰陽氣血和臟腑功能。具體內服法則又根據藥物的屬性不同而不同。因酒具有“性熱而通血脈”、“行藥勢 ”的作用[2],故酒調服用為最常用的內服方法,約占內服方劑的62.3%。在其他劑型中,為長期服用方便而選用蜜丸劑;為顧護脾胃,更以米飲送服;為讓藥物緩慢吸收則用噙化之法;因童便味咸、性寒,具有滋陰降火、止血化瘀的功效,又可“引陽藥入陰[2]”,故治產后血暈時用童便調服。不同劑型的選擇豐富了治療手段和便利了藥物的服用。
3 用藥特色
《香奩潤色》中的美容方藥大多屬于治療性用藥,強調內治與外治并用,附有大量美容秘方驗方,并善于運用常用食材,這些方法簡單易懂,易于操作。
3.1內外并治:皮膚疾病雖居于體表,發病因素除外感六淫外,亦與氣血瘀滯,經絡不通,臟腑失和有關聯。中醫整體觀強調內病外治,外病內治,內調外治相結合。該書深諳此理,治療女人乳無汁、乳癰、狐臭、初束腳苦痛難忍、初嫁陰中痛、陰中冰冷等,運用局部外治與整體內治相結合的治療方法。
3.2 藥物選用規律:中藥的藥性理論是指導臨床用藥的基礎和原則, 《香奩潤色》之方藥除根據藥物的四氣五味、升降沉浮、歸經等藥性來用藥之外,更具有以色制色,以形治形,以經治經,以味治味的特點。
3.2.1 以色制色:在中醫陰陽五行學說中, 白色為肺金之色,黑色為腎水之色。面黑之癥多為腎水不足而引起。除補腎之外,亦可用“虛者補其母”之法,以用補肺之法而補腎,故《香奩潤色》多用白色之藥物如白檀、白芷、白芨、白茯苓、白附子等治療黑斑、面黑等癥,以達到美白效果。方如金國宮中洗面八白散方,早起洗面以美白。全方白丁香、白僵蠶、白附子、白牽牛、白芷、白芨、白蒺藜、白茯苓八味皆為白色之藥物。
3.2.2 以形治形:運用“取類比象”之法,以其形而治其病,即以皮類藥物治面部、乳房、皮膚等表皮之病。如用文中用楊柳根皮、蝦蟆皮、樺皮等治療乳癰、乳腫等癥。
3.2.3 以經治經:面部為陽明經循行密布之部位,故治面部之疾,多用白芷、防風、藁本、黃連、僵蠶等入足陽明胃和手陽明大腸經的藥物。婦人乳房屬足陽明胃,乳頭、乳暈屬足厥陰肝經,故在治療乳房疾病時,多用入此二經之藥物。又因“發為腎之余”,故文中治療脫發、白發、頭皮屑等癥時,則多用入腎經之藥物,如茱萸、生地、白茯苓、枸杞子、附子、五倍子、川烏等。
3.2.4 以味治味:書中大量運用花類等具有芳香氣味的藥物。主要有冰片、白芷、川芎、甘松、木香、沉香、丁香、藿香、麝香、零陵香、白檀香、桃花、菊花、茉莉花、烏麻花等。因芳香類藥物其臨床作用主要有“疏表散邪、化濕健脾、醒脾開胃、通竅止痛、理氣解郁、活血化瘀、開竅醒神、通陽散結、溫里祛寒、辟穢防疫” [4]等作用。書中運用于頭面部多用其疏表散邪、化濕健脾、醒脾開胃、開竅醒神之作用,用于乳部多用其通陽散結、理氣解郁之作用;用于身體、手足部,多用其溫里祛寒之作用;用于陰部、經血部、胎部,多用其通竅止痛、活血化瘀之作用;用于洗練部、藏貯部多用其辟穢防疫之作用。
3.2 善用單方食療方:單方及食療方的運用是《香奩潤色》美容方藥用藥特色之一。書中美容方有80余首單方,如治脫發的“止發落方”,以“桑黃”為主藥的治乳癰方,或內服,或外用,藥簡效專。另該書美容方藥還有很多食療方劑,如以蔥白為主的“治胎漏”方等體現了中醫藥“簡便效廉”的特點。
3.3 取材廣泛,貼近生活:《香奩潤色》所選用方藥來源廣泛,簡便易行,貼近生活。書中運用大量動物藥,如鴨、羊、兔、豬腦髓、兔頭、豬肝、豬脂、烏賊魚骨、魚膠、蛇殼、鼠陰子、鼠糞、豬蹄、雞子等。另應用大量的花藥及香料,如烏麻花、桂花、茉莉花、菊花、桃花、辛夷花、櫻桃花、雞冠花以及丁香、沉香、茴香、藿香、麝香、檀香、木香、零陵香等。又如書中治療女人乳腫,采用“楊柳根皮四兩,水熬爛,溫熨腫處,一宿愈”,選藥簡單,方法易行。
總之,《香奩潤色》秉承“曰容,曰工,四德之所兼”的主旨,論述了婦人生活中美容、美飾方法以及日常生活生產的所需常識,并針對女性生理特點進行專科醫學指導,基本涵蓋了女性生活中所有美容及生活需求。同時也反映了明朝人民較高的中醫美容觀念和習慣,總結了明代之前中醫美容學,豐富了中醫美容方藥以及美容方法的內容,值得進一步發掘整理研究。
[參考文獻]
[1]胡文煥.壽養叢書[M].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1988:535-536.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第八冊[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764.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第九冊[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534.
[4]劉慶林.淺談芳香類藥物的臨床應用[J].中醫藥導報,2006,12(11):70.
[收稿日期]2011-10-11 [修回日期]2011-12-20
編輯/李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