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褐斑又名“黧黑斑”、“肝斑”、“蝴蝶斑”等,以面頰、額顳、唇周等部位出現淡褐色或深褐色斑片為特征,青壯年女性多發。系一種色素代謝功能障礙性皮膚病[1]。近年來,筆者在中藥、針灸等基礎上運用穴位加面部注射中藥針劑治療黃褐斑患者,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患者100例,均為女性,年齡25~50歲,平均為35.48歲,療程7個月~15年。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70例,年齡25~50歲,平均為36.33歲;對照組30例,年齡25~47歲,平均為34.76歲。患者皮損大多是較大塊的斑片,以顴骨兩側分布為主,有少部分延及兩側顳部至額頭,顏色較深,有的甚至伴有毛細血管擴張。所有患者均使用過一次及以上的祛斑化妝品、藥物或其他治療方法后無效或復發,有些患者的斑片甚至較之以前更加嚴重。
2 方法
2.1治療組:穴位注射加局部注射中藥針劑,取穴: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腎俞、膈俞、大椎、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陰交、地倉、頰車等穴位。具體做法如下:將穴位按常規消毒,用5ml注射器吸取藥液,與皮膚呈垂直方向刺入肌內約0.5寸深,抽無回血,緩緩注入藥液,每周2次,10次1個療程。每次選4~6個穴位,注入藥液1~2支,治療3個月(共2個療程)。局部取阿是穴,斜刺入表皮后即可注射,表面隆起一小皮丘即可。藥液根據病情確定,如脾虛致血虛:表現為色斑隱隱,邊界不清,伴神疲乏力,飲食不佳,脘腹脹悶或帶下清稀,舌淡,苔膩,脈弦滑[2],用當歸注射液;氣滯血瘀:表現為斑色灰褐,或黑褐,伴月經色暗有塊,或痛經,舌暗紅,有瘀斑,脈澀,用川芎注射液;肝郁血瘀:表現為面部紅褐色斑片多呈地圖樣,不均勻,伴有月經不調,經前色斑加深,乳房脹痛,煩躁易怒,或伴有胸脅脹悶,舌苔薄白,舌質紅,有瘀斑,脈弦滑,用丹參注射液;偏肝腎虛:表現為面部深褐或黑褐斑片,狀如蝴蝶,邊界尚清,伴腰膝酸軟,失眠多夢,五心煩熱,舌質紅,苔少,脈沉細,用胎盤和維生素B12注射液[3]。按照中醫的辨證分型,氣滯血瘀型以心俞、肝俞、膈俞為主,氣血不足型以肺俞、脾俞、胃俞、腎俞為主。此外,在治療期間和治療后患者均應注意保持良好情緒,飲食上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注意防曬并及時涂抹防曬隔離霜。
2.2對照組:普通美白潔面乳潔面,美容院常規護理,美白按摩膏按摩,普通美白補水面膜敷臉,然后外涂氫醌霜,口服維生素C 200mg,維生素E 100mg,每日3次。
2.3 統計學方法:采用卡方檢驗。
3 療效判定標準[4]
治愈:色斑完全消退,膚色正常;顯效:色斑大部分消退或縮小,皮損恢復面積≥60%;有效:色斑部分消退或縮小,60%>皮損恢復面積≥30%;未愈:色斑無明顯改變或消退不足30%。有效率以治愈加顯效計算。
4 結果
4.1治療結果: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治療組治愈率71.43%,對照組33.33%,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χ2=12.70,P <0.01),治療組有效率85.72%,對照組53.33%,經比較有顯著性差異(χ2=12.08,P<0.01)。典型病例治療前后照片見圖1~2。
4.2 不良反應:治療組未見明顯不良反應,對照組治療后期個別患者皮膚有過敏、毛細血管擴張等癥狀。
5 討論
中醫認為,黃褐斑雖長于面部,但根在臟腑,病機主要是肝郁氣滯、勞傷脾土、虛勞傷腎、外感風邪等。肝藏血,主疏泄條達,如肝郁不舒,則氣血郁結;脾統血,主運化升清,乃后天之本,若脾虛失運,或水濕、痰飲阻絡,則水谷精微不能上輸,氣血生化乏源;腎為先天之本,若腎陰不足,精、血、津乏源,則虛火上炎,火燥結于面。因此,肝、脾、腎三臟的功能失常,均會導致氣血悖逆,氣血郁滯,顏面失于榮養。正如《諸病源候論》所說:“面黑皯者,或臟腑有痰飲,或皮膚受風邪,皆令氣血不調,致生黑皯。五臟六腑、十二經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榮表里。人或痰飲漬藏,或腠理受風致血氣不和,或澀或濁,不能榮于皮膚故變生黑皯?!盵5]
西醫認為本病多因妊娠、內分泌紊亂、口服避孕藥、鎮靜藥等引起,也可因慢性病,如肝病、結核、甲狀腺疾病、內臟腫瘤等繼發本病。色素斑限于面部曝光部位,常在春夏季日曬后誘發或加重,提示日曬是本病的促發因素,且面部膚色越深者發生的機會越多;色素沉著的原因可能與雌激素刺激黑素細胞分泌黑素體、孕激素促使黑素體的轉運和擴散、黃體酮促進色素沉著的發展有關;還有研究認為與血清銅增高,血中硫基值下降,酪氨酸酶活性增強,血清鋅、維生素A、維生素E下降等因素也有關。此外,本病與精神緊張、憂郁和精神創傷有著密切的聯系。
中醫療法采用活血化瘀、疏肝理氣、調整經絡氣血陰陽的原則,運用穴位注射藥物,充分發揮穴位和藥物對疾病的綜合治療作用。通過穴位、藥物、針刺聯合達到治病目的。一方面藥物和針刺直接刺激穴位,使之產生經絡效應,發揮功效;另一方面,進行穴位注射后,藥物沿著經絡經氣直達病所,發揮藥理作用。同時,直接局部注射,更能快速消除瘀斑,標本同治,治療的速度和效果更加明顯。
總之,本病與肝、脾、腎三臟,尤與肝臟關系密切。三臟功能的失調均會導致陰陽失調,氣血悖逆,氣滯血瘀,氣血精不能上榮于面,顏面失于榮養而發黃褐斑,在治療上采用活血化瘀,疏肝理氣,健脾和中,滋陰補腎的經絡調整方法,消除已經形成的斑片,抑制色斑的產生,標本兼治以達到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柴 雁,劉蘭林.中醫美容駐顏點津[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257.
[2]齊鳳軍.針灸注射整形美容實用技術[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352.
[3]羅和古.穴位注射巧治?。ㄏ聝裕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7:141.
[4]王潔華.針刺背部腧穴配合刮痧療法治療黃褐斑80例[J].中國美容醫學,2011,20(7):1158-1159.
[5]黃霏莉.美容中醫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279-280.
[收稿日期]2011-11-02 [修回日期]2011-12-26
編輯/李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