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是指生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產生的一種自發性的組織結構、形態器官、生理功能等方面出現的一系列、多方面的全身退行性變化。中醫學認為衰老的機理很復雜,除了與遺傳體質有關外,五臟虛損是衰老的主要機理,此外與機體氣血精津液的消耗,有害物質的蓄積有關[1]。早在《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明確指出人體衰老的具體表現:“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斑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八八,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則齒發去”。 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提出:“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故在皮膚老化形成過程中產生的病理產物是導致或加速皮膚衰老的主要機制。臨床多表現為面色枯槁晦暗,肌膚甲錯,脈絡瘀阻,老象叢生。隨著現代醫療保健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齡化趨勢的迅速增長,抗衰老已成為當今醫學研究領域中的一個熱點,并越來越側重于通過調理氣血精神,活血化瘀排毒,疏通經絡等措施來延緩皮膚衰老。
1 提出“瘀毒衰老”假說
病因學范疇的“瘀毒”最早可追溯到東晉時期張湛所撰的《養生要集》,書中所述:“百病橫生—觸其禁忌成瘀毒,緩者積而成,急者交患暴至”,文中提示病因范疇的瘀毒具有緩積驟發的特點。當毒邪侵犯機體,導致氣血與津液運行不暢,停于體內時可形成瘀血;或毒邪直中脈絡,血脈受損而出血或血運不暢,亦可形成瘀血。當脈絡瘀阻,瘀血阻滯,臟腑功能不能正常代謝,日久內生為毒。近年來研究發現“瘀久化毒”,“毒久致瘀”,最后導致“瘀毒”共見。做為繼發性致病因素的“瘀毒”阻遏氣機,凝滯血脈,損傷臟腑,加速機體的衰老。
2 基于“解毒活血通絡”理念提出經絡芳香刮痧療法
近年來,隨著“血瘀證與活血化瘀理論”以及“毒邪學說”研究的不斷深入,“瘀毒致病”理論不斷受到重視[2]。“瘀毒”是中醫美容相關疾病及人體衰老的重要病因病機之一,所以“解毒活血通絡”法是治療“瘀毒”所致中醫美容及抗衰老的有效方法。主要以經絡刮痧為主,以芳香療法的精油為輔。
2.1 經絡與中醫抗衰老:《靈素· 邪氣臟腑病形》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十二經脈有將五臟六腑之精上傳到頭面部的功能。《素問·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面焦,發鬢斑白”。所謂陽明脈是指手陽明、足陽明經,此二脈上行頭面發際,若氣血衰退則不能榮養頭面,而致面憔發脫。三陽脈是指手足陽明、手足太陽、手足少陽經脈,如何調整三陽脈,防止經氣衰竭,對于延緩頭面部衰老,具有重要意義。《素問·皮部論》曰:“皮有分部,脈有經紀,……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根據皮部理論,用經絡芳香刮痧療法刺激體表皮膚的某些穴位,不僅可以促進氣血的運行,調節皮下組織的微循環,使血液在脈中運行通暢,還可以促進代謝廢物的排泄,榮養肌膚,延緩衰老,同時還可以治療由五臟六腑氣血失調所引起的臟腑衰老。
2.2 精油與中醫抗衰老:自由基是生物體內化學性質極其活躍的物質,研究表明,其大量存在與某些疾病的發生有著重要的關聯,活性氧自由基也是皮膚衰老的重要原因之一[3-4]。而眾多研究表明精油的總體抗氧化能力、清除超氧陰離子自由基能力、清除羥基自由基能力、抗亞油酸脂質過氧化能力并不比合成抗氧化劑的功能差,有些方面更優于合成抗氧化劑。
2.3 經絡芳香刮痧與中醫抗衰老:中醫學認為所謂的“痧”是指含有體內毒素的離經止血,多滯留在腠理間、筋骨間、脈管里外、節竅之中,阻礙經絡之氣與氣血的循行、肌肉筋骨的收縮伸展。古代醫家認為刮痧法的作用機理主要是開腠理、行氣血、通經絡、散邪毒,這與現代研究刮痧改善微循環、調節免疫和加強新陳代謝等功能基本吻合。西醫認為痧是皮膚或皮下毛細血管破裂,是一種自然溶血現象,易出現在經絡不通暢、血液循環較差的部位,它不同于外傷瘀血腫脹。而刮痧的過程是將含有體內毒素的血液排出血管外,促進血液、淋巴液、組織液之間的循環,激發人體免疫系統的功能,提高機體應激能力和組織創傷的自我修復能力,從而提高機體免疫能力。經絡芳香刮痧療法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針對不同體質選取相應芳香療法中的精油,在精油的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解肌發表、緩解疼痛、幫助透痧以及潤滑護膚增效等作用下,對相應的經絡和經穴施以刮痧促進(補) 或抑制(瀉)穴位感受器組織的興奮狀態,使經穴代謝水平重新達到平衡,從而促進人體代謝功能,抵抗機體內外之毒[5]的侵襲,阻逆細胞代謝過程衰老所導致的機體衰老。
2.4經絡芳香刮痧療法的刮痧順序:見圖1。
綜上所述,基于“解毒活血通絡”理念提出的經絡芳香刮痧療法是以經絡學說為基礎,將刮痧與芳香療法有效地結合,可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清除自由基損傷、調節神經內分泌功能與脂質代謝、改善血液流變性、調控衰老基因的表達,扶助正氣、抵抗和減弱各種致衰老因素對機體的影響,從而控制和延緩衰老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劉煥蘭.《內經》衰老機理解讀[J].中國實用醫藥,2007,2(3):120-122.
[2]朱愛松,鄭洪新. 論中醫病因之“毒”[J].醫學信息,2009,22(6):997- 998.
[3]Li Hai-yun,Hao Zai-bin,Wang Xiu-li,et al.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extracts and fractions from Lysimachia foenum graecum Hance[J]. 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9,100 (2):970-974.
[4]李姣娟,黃克瀛,龔建良,等.油茶葉乙醇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作用的研究[J].林產化學與工業,2008,36(7):991-992.
[5]劉龍濤,張京春,陳可冀,等.中醫“瘀毒”理論的文獻研究概述[J].世界中醫藥,2008,2(3):106-107.
[收稿日期]2011-10-24 [修回日期]2011-12-28
編輯/李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