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美容
1 非洲部落家族性瘢痕疙瘩的臨床特征揭示不同表型的瘢痕疙瘩
這是一個對包括非洲3個鄉村部落家族性瘢痕疙瘩人群有關瘢痕疙瘩特征的研究資料。作者通過觀察地區分布、病變形態特征等來分析是否各部落人群瘢痕疙瘩有特殊的表型。
1.1瘢痕疙瘩的臨床資料取自蘇丹首都Soba 醫院:資料取自蘇丹3個鄉村部落家族性瘢痕疙瘩人群,患者為多代家系的38個家庭的111名瘢痕疙瘩患者(其中男性67人,女性44人)。對這一人群進行調查的提綱:①一般資料:年齡、性別、職業、是家族性還是散發性瘢痕疙瘩(K)、部落發生瘢痕狀況;②K發生原因;③K發生在何部位;④瘢痕的多樣性:局部多發K-局部多個K,相距<5cm者、區域多發K-在某解剖區(如胸前、三角肌區)多發K,相距>5cm者、全身多發K-多個K超過一個區域發生者;⑤K的大??;⑥K的形態,病損邊緣和中心區的形態、是規則形還是不平整者、是突起還是低平;⑦K的色素-是深色、脫色還是混合性;⑧與機械運動的關系,如病損的軸向、線性發展還是爪形擴大展;⑨病損中心平息程度;⑩癥狀,如疼痛、搔癢及臨床表現,包括:炎癥、潰瘍等。
1.2結果
1.2.1 K表型的異質性:蘇丹的K病患者,呈現多型性。其特征有:表淺擴展“水平性”瘢痕疙瘩:K在表皮下呈不規則性擴展,有不規則的色素沉著或脫色區,除邊緣略高起外,K突起不明顯,中心區為平息狀態,較平而成熟,膚色較淡。突起“垂直發展性” 瘢痕疙瘩:傾向于垂直向擴展,并呈球形,有明顯的邊界和形狀,中心平息區可見,但較小。機械敏感性K(mechanosensitivity):指K發生在某些特殊部位,受機械運動影響而擴展。與張力和下面肌肉運動方向有關。好像瘢痕有“推”、“拉”式的發展。
1.2.2 臨床資料:111名K病患者,共有223個K。其中表淺擴展性K較多。Butri部落此型占60%、Bonza部落為21%、而EI-Rawda部落為28%。垂直擴大展型K占的比例:Bonza部落為52%、EI-Rawda部落為41%、Butri部落只占15%。機械敏感性K(mechanosensitivity)或稱爪形K,中心平息、周邊擴展者,Butri部落占48%,明顯高于Bonza的27%和 EI-Rawda部落的28%。
1.2.3 解剖部位的敏感性與多發性:胸骨前最為K多發區,其次是三角肌區和上肢。EI-Rawda部落胸骨前區K的發生率最高占52%,Butri部落則腹部K較多,為18%。EI-Rawda部落和Butri部落局部多發性K較多;而Bonza部落的全身多發較多見。
1.2.4瘢痕疙瘩中心區平息狀況:幾個組未見明顯的差異。
1.3討論:關于瘢痕疙瘩好發部位,Crockett曾作如下描述:第一,個體敏感區,所有瘢痕都有K的性狀(胸骨前、上背部);第二,損傷可能引發K的部位,胡須區、耳、三角肌區、上肢等;第三,可能發生但不嚴重區:下背、腹部、下肢、中面部和外生殖器部。
在蘇丹的三個部落都查明有家族傾向的、與別處查明的K有不同特性的K。這些家族性K可表現為兩個不同的表型:表淺擴展型K、垂直擴展型K。還有爪形擴展型K,它多見于表淺擴展型的K病患者中。
[摘譯自Plast Reconstr Surg, 2011,127:689-702]
2 自體脂肪隆乳后的放射影像
自體脂肪移植到無組織學性病變、特別是無乳腺癌變者的術式,有不斷增多的趨勢。但主要爭論點在于脂肪植入乳房后是否會妨礙乳房影像的觀察。1987年美國整形外科醫師學會曾對此發出禁令。本研究就是為了查明脂肪植入乳房后對放射圖像的影響。研究資料為2000~2008年脂肪移植于無組織學病變的76名女性的影像資料。平均38.16歲,身體質量指數平均為22.94。適應證為:無假體置入隆乳者2人、Poland綜合征者15例、管型乳房17例、聯合施行乳房固定受術者42人。手術由同一組醫師實施。按常規法收取自體脂肪,分層、多點、由深而淺、由胸肌下而至皮下注射脂肪。乳房固定受術者將脂肪注于乳房內上象限區。76人共注射113次,平均每人注射1.37次。術后隨診至少1年以上。結果:31例脂肪移植乳房后的放射圖像分析:平均術后隨診16.2個月,平均每乳注入脂肪200.8ml,多為一次注入,有3人注射2次,4人注射2~3次。影像顯示:17人(54%)無異常改變;5人(16%)發現<2cm的微小鈣化陰影;3/31例(9%)發現大鈣化陰影;8例發現有囊性陰影;4個乳圖(12%)有組織結構紊亂,都見于施行乳房固定受術者。對比研究:40例進行術前、術后乳房圖像對比研究者,各20例。平均每乳注入脂肪90ml,多為注射1次者,只有1例Poland 綜合征者注射過3次。結果:乳房圖像術前、術后未發現差異。結論:自體脂肪注射于乳房是可采用的技術,不會影響乳房放射圖像的顯示。不過,術后進行乳房圖像的隨診是必需的。
[摘譯自 Plast Reconstr Surg,2011,127:1289-1299]
[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全軍整形外科研究所 李薈元 摘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