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區域產業結構與勞動力就業結構具有相關性,因此,培養人才的高等教育必須根據產業結構調整趨勢進行自身結構上的優化。浙江高等教育結構優化包括:通過分類建設引導高校科學定位的類型結構優化,按照合理梯度發展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和專科教育的層次結構優化,省會中心城市與其他各地高等教育協調發展的區域結構優化,學科專業改造與發展同時并舉的科類結構優化,完善非正規高等教育體系的形式結構優化。
關鍵詞:高等教育;結構優化;區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浙江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6-0323-04
高等教育結構是指高等教育系統內各組成部分之間的聯系方式和比例關系,它是一個多維多層次的復雜的綜合結構,大致可分為類型結構、層次結構、布局結構、科類結構、形式結構等。高等教育結構關系到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種類、規格和適應能力,關系到高等教育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質量與水平。
當前,浙江正處于積極面對新一輪全球經濟結構調整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全力推動經濟轉型、加快產業升級的關鍵時期。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加快推進工業現代化,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已成為浙江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趨勢。而產業結構的調整必然會帶來勞動力結構和技術結構等出現一系列變化,引起勞動力的就業產生新的組合,這些新的經濟社會變革又必將促使為其提供智力、人才與科技支撐的高等教育結構做出相應的調整,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調整和產業結構優化的新要求。《浙江省“十二五”規劃綱要》將“堅持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任務,這就要求我省高等教育必須根據區域產業結構調整趨勢,通過結構上的優化來滿足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
一、分類建設,科學定位,優化高等教育類型結構
2010年,浙江共有普通高校80所(含籌建高職院校1所),其中大學建制的高校12所、普通本科學院21所、普通高等專科學校3所、高職院校44所。2010年浙江普通高考錄取率為83.8%,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45%,位居全國省區第一。在充分肯定浙江高等教育發展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高教快速發展過程中積累的矛盾和問題,在高等教育類型結構方面的突出表現是:高校發展存在定位不明、目標雷同、特色迷茫、盲目追求大而全的現象,無法集中優勢力量辦出特色,無法通過多樣化人才培養滿足浙江省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
《浙江省“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十二五”期間,浙江省將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建設產業集聚區。據此,浙江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將進一步明確化。針對浙江省高校定位趨同的現實,為契合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需要,浙江省應加快實施高校分類管理,引導高校科學定位,鼓勵高校個性化發展,改進高等教育資源分配方式,不斷優化浙江省高等教育的類型結構。
1.構建高校分類體系。當前,浙江省應盡快建立科學的高校分類體系,明確不同層次、不同類別和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機構的功能和作用。通過政府或權威機構的分類與認定工作,幫助高校科學而合理地確定自己的辦學定位,以制度和法規的形式確定這種辦學定位以及相應的教育職能,使所有高校能夠在一段較長時間內按照特定的類別與層次去發展,從而在制度上避免高校盲目攀比辦學層次、一味追求學校升格等弊端。
2.分類制定管理政策與措施。在完成對高校進行科學分類的基礎上,省級教育主管部門應當根據高校的分類制定相應的管理政策,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具體地說,應該分別制定適用于浙江省研究型、教學研究型、教學型本科院校及高職院校等不同類型高校的管理政策,對不同的高校采取不同的評估體系和評價標準進行評價,根據不同類型高校的辦學特點和辦學評價確定教育經費撥款政策,充分利用政策、財政、法律法規等手段最大限度地發揮政府對高校的宏觀指導作用。
3.指導高校正確定位、各司其職。浙江省各次產業發展都亟待高等教育提供智力支撐,趨同化的人才結構是無法滿足產業調整需求的。因此,省級教育主管部門需要著眼浙江省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形勢,以教育部提出的高等教育類別結構調整的“三個三”原則為指導,即綜合性大學、多科性大學和單科性院校要合乎比例地并存,研究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普通職業技術性大學要合乎比例地并存,面向全國服務的、面向大區域服務的和面向當地服務的三個服務面不同的大學要合乎比例地并存,實現宏觀上的高校定位管理,指導各高校正確定位、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力避同質化辦學、大而全辦學、隨意性辦學,努力加大對不同級別層次上、不同領域范圍內高水平高校的扶持與投入力度。對于浙江省80所高校來說,需要對自身的辦學定位進行深入審慎的理性分析,需要弄清楚“我是誰”——真正找準自身的位置,“我需要干什么”——正確理解把握自身要求,“我能干好什么”——在把握全局的基礎上不斷挖掘優勢特色,堅持走質量興學、特色發展之路,促進浙江省高校類型結構形成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合理格局,為浙江省各次產業發展培養各類通才和專才。
4.有效配置高等教育資源,打造浙江高等教育新構架。浙江省應當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具體地分析不同類型高校對資源的需求情況,根據各類高校的辦學特點制定個性化的資源分配方案,對那些有創新價值、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高校辦學資源需求,政府應優先予以滿足。根據《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二五”發展規劃(2011—2015年)》的要求,浙江省應繼續加大對浙江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扶持力度,實現新一輪省部共建計劃,使之成為高精尖人才培養基地、大學師資的供給源以及高新技術的創新源。與此同時,改變浙江大學一枝獨秀的局面,加大對省屬高校的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在各個層次和類型上,重點培育一批基礎條件好、有發展潛力的高校躋身全國同類高校的前列。
二、梯度合理,職責明晰,優化高等教育層次結構
層次結構是高等教育各層次之間的組合比例關系,是一種縱向結構,主要分為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和專科教育三個層次。2010年,浙江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33所,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20所,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8所。2010年浙江普通高校研究生、本科、專科招生比例為1∶8.4∶7.3,研究生、本科生和專科生的在校生比例為5.14%、55.98%、38.88%,呈兩頭小、中間大的“紡錘型”結構。① 根據國外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經驗,合理的高等教育層次結構應該是“金塔型”結構,即專科是塔基,本科是塔身,研究生是塔頂。基于此,我們認為浙江高等教育層次結構存在著三個問題:一是高校高層次人才培養工作仍較薄弱,具有博士學位、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和研究生培養總量仍然偏小。據2011年學者李立國等在《省域視野下的中國研究生教育布局研究》一文中的研究結果顯示,廣東、山東、浙江、河南、河北等五個省份的研究生教育滯后于地方經濟發展,省域的經濟發展與研究生教育的匹配度呈現了很大的反差 [1]。2010年,浙江在學研究生數為47 991萬,占總在校生數93.29萬(指研究生、本專科生之和)的5.14%,低于同期全國的比例6.45%。2010年浙江GDP占全國的9.9%,但浙江在學研究生僅占全國的3.12%,與浙江在全國的經濟地位極不相稱,也與浙江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不相適應,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浙江區域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和創新強省建設進程的積極推進。二是本科教育所占比重較大,甚至超過研究生教育和專科生教育的比重之和。本科規模擴張的“沖動”非常強烈,規模增長過快,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向下擠占了專科教育資源(主要是生源),而且還帶來了質量、就業、穩定、管理等方面一系列的矛盾和問題。三是專科教育的位置一直沒有擺正,在高等教育中所占比重偏低,特別是專科層次高等職業教育仍然比較薄弱。
鑒于浙江省高等教育層次結構所存在的問題,參照國際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的變化趨勢,浙江省應當以產業結構調整和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為依據,構建多層次、立體化、梯度合理的高教體系,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穩步發展本科教育,積極發展專科教育,優化浙江省高等教育各層次之間的組合比例,逐步使研究生、本科生和專科生的在校生比例從2010年的1∶11∶8達到或接近世界公認的合理比例1∶10∶15。
1.縱深發展研究生教育,提升層次結構的重心。研究生教育是目前浙江高等教育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和服務社會能力的焦點所在。研究生教育立于高等教育的“塔尖”,其發展速度、規模必然與區域經濟發展有著更為密切的關系。隨著浙江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與優化,社會對研究生教育的需求不斷增加,需要高校擴大研究生培養規模,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充分發揮研究生教育在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的戰略作用。浙江省應積極整合利用研究生教育資源,充分發揮浙江大學的示范和輻射作用,探索建立研究生教育資源共享和協作機制,實現研究生教育規模的跨越式發展。浙江省高校應主動創造條件,努力增列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積極增加博士點,合理增長碩士點,科學、有序地拓寬學位授權范圍。此外,浙江省還應加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抓住機遇,積極增列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單位,合理布局專業學位類型,努力拓寬專業學位培養領域。
2.適當壓縮本科生規模,穩步提升本科教育質量。一方面,浙江省應當在教育部《普通本科學校設置暫行規定》的基礎上,出臺地方配套政策,嚴格控制專科院校升格,同時,積極鼓勵和扶持有條件的本科生教育升格,擴大研究生教育。另一方面,浙江省應當加強本科教育的專業結構建設,更新本科課程教學體系,完善本科教學管理,提高本科教學質量,提升本科畢業生個體知識結構對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和升級的應變能力。
3.積極發展專科教育。要順利實現區域產業結構的轉型,基于專科教育的操作型、技能型的崗位性人才培養十分重要,它是支撐企業轉型的人才基礎。浙江省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要體現區域經濟支柱產業發展的需要,體現區域經濟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實現辦學方向和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結構轉型的良性互動。
三、培強扶弱,均衡發展,優化高等教育布局結構
高等教育布局結構是指高等教育資源(主要是高校)的數量、類型等在地理空間上的分布結構。從浙江省高校的區域分布情況看,“全省80所普通高校中,杭州36所,占45%;寧波12所,占15%;溫州6所,占7.5%。上述三地由于經濟發達,高等教育也相當發達,共有54所高校,占全省的67.5%,特別是省會杭州,幾乎集中了全省一半的高校,而其他8個地級市一共才只有26所高校。”[2] 嘉興、湖州、臺州、紹興等經濟發達地區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數量明顯不足,一些經濟相對落后地區的高校數量更少。浙江省高校這種非均衡集中布局狀況影響了高等教育資源的有效配置,導致中心城市高等教育資源過于集中,而非中心城市高教資源和人力資本存量又明顯不足。當前,浙江省的一些中小城市和地區中等教育發展快、教育質量高,其人口相對比較密集、經濟發展潛力較大,但由于高等教育發展滯后,每年大量的高中畢業生只得去大城市上學,畢業后返回本地的人又相對較少,造成本地人才過分外流(部分經濟條件差的學生因難以支付去外地上學的較高學費和生活費而被迫失學),對本地人才資源開發和使用,文化、科技、教育事業及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一些地方由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缺乏,難以就地培養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急需的各類人才,使得企業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的進程變慢,競爭力減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地方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為改變浙江省高校區域間分布失衡的狀況,浙江省應優化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在做好對省會中心城市高校“培強”工作的同時,也要加強對高等教育落后地區的“扶弱”工作,通過培強扶弱實現均衡發展,以優化浙江省高等教育的布局結構。
1.繼續加強省會中心城市高校的建設和發展。《浙江省“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十二五”期間將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態,提升都市區和城市群功能,做強省域中心城市。根據浙江區域產業集群的發展架構以及浙江人才規劃提出的在環杭州地區加快形成傳統特色優勢產業人才、高新技術產業人才、臨港重化產業人才、現代服務業人才密集區的目標,浙江省應以浙江大學為龍頭,加大幾所教學研究型大學的建設力度,強化杭州、寧波、溫州高教中心功能,充分利用杭、寧、溫作為全省智力中心的地位發揮向全省的輻射作用[3],鞏固發展設區市中心城市“一本多專”或“一本一專”的高等教育格局。
2.積極扶持高等教育相對落后地區的高校建設和發展。為優化浙江省高等教育的布局結構,浙江省在高校新建、規模擴張、學科布點、年度招生計劃安排、經費支持、學位點評審、新增高校資源分配等方面,應向浙西、浙南等高等教育相對落后地區實施傾斜。通過政策扶貧、師資扶貧和科技扶貧等手段,扶持這些地區高校的建設和發展。從長期的發展規劃看,浙江省每個地級市都應有一所綜合型的本科院校。此外,衢州、麗水等高等教育資源相對缺乏的地區可依托省會中心城市高校,建立二級學院或遠程教育機構,以此增加區域的人力資本存量。
四、統籌規劃,下“一盤棋”,優化高等教育科類結構
科類結構是指不同學科領域的高等教育的構成狀態,是一種橫向結構。具體分為兩個方面:學科結構和專業結構。“十一五”期間,浙江省高校圍繞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大力開展學科專業建設,學科專業的門類、數量和規模總量快速增長,學科專業布點更加全面,初步形成了與浙江省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相適應的學科專業體系。具體地說,浙江省高校學科結構全面,覆蓋11個大類,國家專業目錄內一級學科設置比例高達97.2%;2010年全省高校共設置本科專業1 909個,高職高專專業1 612個,其中新興、邊緣和交叉專業數量有所增加。但是“十一五”期間浙江省高校學科專業建設存在的問題也是顯然的,在學科專業結構方面主要表現為:專業設置缺乏前瞻性,數量擴張過快,一些專業缺乏辦學基礎,專業布局結構不盡合理,結構調整滯后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基礎學科專業布點少,長線專業數量居高不下,熱門專業和通用性專業低水平重復設置現象比較嚴重,浙江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急需的新興學科和應用學科發展很不夠,面向工業和服務業的專業面窄量少。與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特別是與浙江省產業結構調整和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現實需要相比,浙江省高校的學科專業建設和結構調整步伐仍顯滯后,專業布點不合理導致的供需矛盾仍然比較突出,專業數量增長與辦學質量同步提高等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專業建設和結構調整與社會需求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還未建立起來。
鑒于浙江省高校學科專業結構的既存問題,為契合于區域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浙江省應堅持學科專業建設全省“一盤棋”的思路,不斷優化布局結構。既要遵循市場規律,積極適應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又要遵循學科專業發展規律;既要考慮到高校的事業發展和學科體系的完善,又要兼顧全省的學科專業布局和人才培養的效益。通過學科專業設置與調整,逐步優化全省高校的學科專業結構。
1.依據浙江省教育廳《關于“十二五”期間全面提高本科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的實施意見》(浙教高教[2011]170號)的指示精神,根據浙江省產業集群發展需要,立足于浙江省高校學科支撐強、辦學質量高、社會聲譽好、特色鮮明的專業,在“十一五”重點專業建設基礎上,大力培育和建設150個優勢專業和300個省級新興特色專業,并力爭使其中一批專業達到國內一流水平。引導高校以學校發展目標和辦學特色、辦學基礎為依據,根據浙江省經濟社會發展、產業轉型升級、文化傳承創新的需求,以教育部新頒布的專業目錄為指導,全面規劃專業建設,合理設置和調整專業。做好專業存量調整,科學設置新增專業,控制專業總量,形成專業動態調整機制。
2.引導高校主動適應浙江省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需要,對現有學科專業進行系統改造,積極增設浙江省經濟社會發展緊缺的學科專業,大力建設一批與生物產業、新能源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節能環保產業、海洋新興產業、新能源汽車、物聯網產業、新材料產業、文化創意產業以及核電關聯產業等浙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的專業。
3.面向就業市場變化,加大對傳統長線專業的改造和調整力度,積極保護具有師資、設備等教學力量優勢的專業,尤其是具有地方資源、支柱產業等經濟力量優勢的專業,如紹興文理學院的輕化工程專業、臺州職業技術學院的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的印刷技術專業、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的建筑工程類專業、衢州職業技術學院的光伏應用技術專業等。這些專業的建設借助服務區域經濟的優勢,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適應了浙江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
4.健全高校依法自主設置和全省宏觀調控相結合的學科專業結構調整機制,加強學科專業建設和結構調整的系統研究和統籌謀劃,改變目前浙江省高校學科專業設置趨同的現狀。
五、形式多樣,各安其所,優化高等教育形式結構
高等教育形式結構是指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舉辦高等教育所采取的不同形式的構成狀態。中國《高等教育法》第15條規定,“高等教育包括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高等教育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形式。國家支持采用廣播、電視、函授及其他遠程教育方式實施高等教育。”目前,浙江高等教育有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職業技術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等多種形式。2010年,浙江已形成了包括廣播電視大學、職工高等學校、教育學院等九所獨立設置的成人高校以及75所普通高校成教學院在內的多形式、覆蓋面廣的成人高等教育格局,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在校生25.1萬人,在實現浙江省高等教育大眾化和開發人力資源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浙江高等教育形式結構的調整明顯滯后。一方面,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發展迅猛,而其他形式的高等教育如成人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遠程教育等卻發展緩慢,甚至出現倒退的情況。以成人高等教育為例,2010年,浙江省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在校生25.1萬人,比上年減少1.83萬人,下降6.8%;畢業生11.7萬人,比上年減少1.15萬人。另一方面,成人高等教育發展不均衡。2010年,成人高等學歷教育中普通高校成教學院在校生數22.68萬,占比90.4%,這表明普通高校成教學院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主體,獨立設置的成人高校辦學規模仍然過小,教育資源利用率較低。
基于上述問題,浙江省應從如下幾個方面著力推進高等教育結構形式的優化:
1.不同高等教育形式應各安其位,共同構建形式多樣的高等教育體系。對于浙江省來說,當前應適當控制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規模,積極發展其他形式的高等教育,如成人高等教育、職業技術高等教育與自學考試等,增加高等教育機構的數量和種類,構建形式多樣、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形式結構。成人高等教育側重于崗位培訓,以業余學習與非學歷教育為主;職業技術教育強調特定職業崗位的技能性、操作性,以職業資格教育為重點;自學考試則不受國家計劃限制,學習形式靈活且不受地域影響。通過浙江省各類高等教育形式的合理分工和有效配置,促進終身高等教育體系的形成。
2.要進一步完善成人教育體系。首先,改變目前浙江成人高等教育以普通高校成教學院為主的非均衡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獨立設置的成人高校,特別是浙西、浙南地區,要以條件較好的業余大學、廣播電視大學、教育學院為基礎,進行重點建設,集中力量辦成、辦好一批高質量的成人高校。其次,浙江省還應從現行成人教育主要舉辦函授教育形式的傳統思想中走出來,利用信息技術,發揮網絡教育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開放大學、網上大學、虛擬大學、廣播電視大學等遠距離高等教育,向成人學習者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受教育機會,促進終身高等教育體系的形成 [3]。
參考文獻:
[1] 李立國,喬立英,韋金伶.省域視野下的中國研究生教育布局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4).
[2] 陳杰,徐吉洪.浙江高等教育結構優化的對策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1,(6).
[3] 周航.浙江高等教育結構優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1,(14).[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