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7—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對世界各個地方、社會各個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漸漸改變了中國普通居民的消費觀念。旨在通過對普通居民消費近況的統計數據分析,找出金融危機影響下消費觀念與消費結構新變化,并對促進居民理性消費及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后金融危機時代;普通居民;消費觀念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6-0081-02
后金融危機時代,在各國政府各種積極措施下,世界經濟開始緩慢復蘇。但由于全球經濟格局中深層次矛盾尚未解決,經濟發展仍步履維艱。而消費是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經濟危機的特征之一就是消費需求明顯萎縮。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普通居民切身感受到近年來“工資不漲物價瘋漲”的狀況,居民的消費結構、消費觀念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一、普通居民消費觀念的新變化
筆者對河北省部分居民以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了數據搜集,同時從河北省統計局獲取了數據資料,對后危機時代普通居民消費變化進行了定性分析。調查結果顯示,有近六成的消費者表示金融危機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產生了影響:47.9%的人認為“有一定影響”,11.5%的人認為“影響比較大”,36%的人認為“基本沒有影響”,4.6%的人認為“沒有任何影響”。
1.保守和嚴謹成為普通居民消費的主導思想。美國老太和中國老太截然不同的買房感觸反映了美國超前消費的消費觀念,而此次美國式過度消費引發了危機,似乎表明中國式的保守更能控制風險,于是本來就保守的中國普通居民產生了消費焦慮。針對普通居民的“為什么不敢消費”的問卷調查表明:沒有買房的人要存錢付首付;買了房的人認為央行加息使得房貸多了不少:私企的人沒有醫療保險,得做好儲蓄……于是,消費者更傾向于少消費、多儲蓄。
2.中國普通居民消費信心下降,產生“觀望”情緒。根據表1,城鄉居民食品類和衣著類等基本生活消費品比例呈現下降趨勢,而金銀首飾、改善性住房、汽車等奢侈品、大宗用品的消費正在被金融危機推遲。中國人的消費信心受金融危機“發酵”的傳導,對在消費市場上受影響的尤其是不急需的商品產生了一些觀望情緒,“省略”了那些可買可不買的東西。
3.中國人傳統的“節儉消費”觀念被激活。在金融危機影響下,由于對未來的收入預期變得不確定,很多人捂緊了錢袋,在購物上追求“價格合理、能省就省”。比如,許多普通居民逐漸形成了上網購物的習慣,金融危機的影響使得“網購族”這個消費群體逐漸在擴大,部分消費者有意開始減少支出或減低購買頻率,“節儉”的美德被重新“激活”。
4.普通居民理財式的消費觀念興起。理財也體現在消費當中,理財式消費就是以更便宜或者說更劃算的價格消費,將消費視為一種可保值、增值的投資,購買“ 物有所值”的商品。例如,教育類消費可視為一種理財化的投資。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人紛紛返回校園或在社會培訓機構“充電”。教育項目上的花費給受教育者帶來的知識結構、人文素養上的提升是一種“增值”。
二、影響后金融危機時代消費觀念變化的因素
1.普通居民收入因素。根據凱恩斯的消費理論,收入是起決定性的因素。一般地,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也會增加,但受到邊際消費傾向的影響,消費的增加沒有收入增加的多。近十年來,河北省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長相對緩慢,2005年增速最高,超過15%,此后呈逐年回落態勢。2009年河北省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只增長6.5%,為近幾年的最低點。可見,河北省城鎮居民消費增長動力嚴重不足。河北居民工資總額占GDP的比重在回落,2009年比1999年還低0.97個百分點,即職工工資的增長速度趕不上GDP的增速。“中國人為什么不花錢?為什么不能用消費拉動中國經濟?”這是金融危機背景下許多學者追問的問題。從以上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出,人們不是不花錢,是囊中羞澀,不敢花錢。
2.物價上漲及消費預期。金融危機對于中國的影響是復雜的,目前中國通貨膨脹趨勢與此密切相關。普通居民在日常消費中都切身感受到了物價飛速的漲幅。比如中國房價近些年一直持續攀升在河北省中二線和三線城市需要十至二十年的工資才能購買一套住房,并且大部分購房者都是貸款買房,購房后要精打細算還貸,造成其他方面消費不足。與此相關,高漲的物價造成了人們消費預期的變化。河北省受整體收入水平的約束,消費結構還沒有實現全面升級,大部分居民還無法在短期內改善住行條件,尤其是農村居民。隨著物價指數的不斷上升,居民預期消費支出增加,會緊縮即期消費行為,延緩了消費結構的升級進程。
三、消費觀念新變化的啟示及政策建議
1.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特別是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費率就要切實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使居民收入增長率等于或稍高于經濟增長率,即大體同步增長。首先,應著眼于長期,政府要考慮到消費函數的特征,制定針對性和有效的消費政策來通過各種途徑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其次,考慮到消費者是“理性人”,政府必須致力于旨在降低居民不確定性感受和預防性儲蓄的各種制度建設上,特別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從根本上消除人們的消費顧慮,使居民在良好預期的基礎上將收入增長的大部分用于消費的增加,從而使得收入增長與消費增加良性循環。
2.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合理發展信貸消費。收入的增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當前迫切需要消費拉動經濟,所以還應關注合理發展信貸消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超前”消費是一種普遍消費,但由于受經濟條件、居民悲觀心理預期影響,居民不敢負債消費,甚至有錢也不敢消費,這無疑對經濟的發展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因而有必要改善居民對市場化因素的心理預期,鼓勵和引導超前消費,努力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解決居民后顧之憂,簡化消費信貸手續,完善信貸體系,保障居民消費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3.轉變消費觀念,引導理性消費。金融危機的來臨使得很多家庭可支配收入相對減少。同時,對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也使得更多的消費者花錢較以往更加謹慎。我們確實應該轉變消費觀念,更加理性地適應經濟新形勢下消費現狀。對個體消費者來說,切莫成為國際金融危機的“驚弓之鳥”。普通居民應根據自己的預期收入,改變消費方式,調整消費結構,合理配置個人、家庭資源,爭取消費效用的最大化。后危機時代,普通居民只有做到了把該花的錢花出去,才能稱得上是理性的消費者。
參考文獻:
[1] 博源基金會.國際金融危機與中國經濟的發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2] 臧旭恒.居民資產與消費選擇行為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 王蒙.金融危機背景下構建中國特色消費觀念之初探[J].消費導刊,2009,(12).
[4] 徐強.中國城鄉居民消費函數實證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2).
[5] 高淑東.城鎮居民消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集團經濟研究,2005,(1).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