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消費傾向是影響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重要因素。擴大農村消費市場對拉動內需有重要意義。通過對不同地區農村居民消費傾向的研究可以看出,擴大農村消費市場也要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利用系統聚類分析法把2007年全國31個省份農村家庭人均純收入分為高、低兩類,引入虛擬變量建立計量模型,對中國不同收入水平地區的農村居民的消費傾向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消費傾向;虛擬變量;聚類分析;農村居民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6-0042-04
根據凱恩斯經濟學的消費理論,消費傾向指的是收入和消費之間的函數關系。凱恩斯認為,消費傾向是一個相當穩定的函數;在通常情況下,總消費量主要取決于總收入量。同時,凱恩斯把消費傾向分為平均消費傾向和邊際消費傾向,邊際消費傾向呈遞減特性。消費傾向是指消費在可支配收人中所占的比率,反映的是居民用于消費的數量在其收人中的相對量變動。消費傾向分為兩種形式:平均消費傾向和邊際消費傾向,前者是總消費與總可支配收人的比率,后者是消費的增量和可支配收人增量的比率。傳統的消費理論認為,消費與可支配收入之間存在一種函數關系,隨著收人的增多,消費相應增加,但邊際消費傾向遞減,從而平均消費傾向也呈下降趨勢。并由此得出結論:低收人階層具有較高的消費傾向,而高收人階層具有較低的消費傾向。然而,許多經濟學家的研究表明,消費傾向遞減并不具有普遍適用性。例如,許多發達國家的消費傾向明顯高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美國,盡管白人收人水平較黑人高,但白人要比黑人具有更高的消費傾向(羅默,1999)。同樣,國內學者研究表明,中國農村居民消費傾向明顯低于城鎮居民。1985—1990年期間,城鄉居民邊際消費傾向分別為0.7855、0.7525,農村居民邊際消費傾向要小于城鎮居民邊際消費傾向;1995—1997年期間,這個差距更加明顯,城鎮居民的邊際消費傾為0.7387,而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僅為0.5987。
近些年來,中國東部發達地區的農村居民收入增長迅速,其他地區農村居民收入則增長較慢,農村居民收入的地區間差異逐步擴大正成為事實。由于收入差距是導致地區間農村居民消費傾向差異的重要因素,因而不同收入地區間的農村消費也表現的更加不同。接下來我們將依據凱恩斯的消費理論,利用計量經濟方法,研究不同收入水平地區的農村居民的消費傾向,揭示地區間收入差異對農村居民消費傾向的影響。
一、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的地區聚類分析
我們利用SPSS 13.0統計軟件將2007年全國31個省份農村家庭人均純收入采用多元統計分析中的系統聚類方法劃分為兩類,即高收入地區和低收入地區。第一類高收入地區共有5個省份(直轄市):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蘇。平均人均年收入8 284.09元。其余26省份、自治區或直轄市均被歸類到低收入地區,平均人均年收入為3 704.96元。高收入地區的農村家庭平均人均年收入是低收入地區平均人均年收入的2倍多,反映出不同地區間農村居民收入的差距較大。聚類分析的部分結果(見表1):
表1
Number of Cases in each Cluster
二、地區間農村居民消費函數模型的建立和變量選擇
在現實生活中,影響居民消費傾向的因素很多,包括收入水平、商品價格水平、利率水平、消費者偏好、收入分配情況等等。但在這里,我們根據凱恩斯的消費理論,為清晰顯示農村居民收入對其消費的影響,我們只選擇收入水平y這一因素作為對農村消費x的主要解釋變量(雖然商品價格水平對消費的影響也較大,但本文主要利用的是同一年度的截面數據,不同地區間商品價格水平差距不大,不會對居民消費傾向產生重大影響,因而未將其納入模型之中)。為了考察農村高、低收入地區的不同消費傾向,我們引入虛擬變量d1,(根據虛擬變量的使用規則:為避免虛擬變量陷阱,如果定性變量有兩類——如本文的高、低收入水平,則只能選用一個虛擬變量)。d1=1,高收入地區d1=0,低收入地區根據凱恩斯消費理論和以上分析,我們建立地區間農村居民消費函數模型如下:x=β0+β1d1+β2d1y+β3y+u其中,被解釋變量x代表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費支出,解釋變量y代表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u為隨機誤差項。
三、模型參數估計和檢驗
利用Eviews 5.0軟件中的最小二乘法(OLS)對模型進行一元回歸分析,得到如下結果:
COST = 0.6833878578*INCOME + 331.3846593
全國平均消費傾向為0.6833878578,模型通過檢驗,擬合度較好。
利用Eviews 5.0軟件中的最小二乘法(OLS)對模型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得到如下結果(見表4):
X=710.7577-4312.739*D1+0.588596*D1Y+0.579428*Y(方程)
方程即為我們的最終方程,該方程也可以根據按收入分類的地區寫成兩個方程,即:
低收入地區:x=710.7577+0.579428*y
高收入地區:x=-3 601.9813+1.168024*y
四、啟示和建議
由最終方程和模擬結果我們可以看出,低收入地區和高收入地區的消費差距十分明顯,并且消費傾向的回歸方程截距和斜率均不相同,形成相異回歸。這表明地區收入水平越高,該地區的農村居民邊際消費傾向越大,反之,收入水平越低農村居民邊際消費傾向越小。這似乎與凱恩斯的邊際效益遞減規律相違背,但卻真實反映了中國農村消費的某種實際情況:低收入地區的農民對未來患病醫治、子女上學等剛性支出的預期加強和對未來收入增長緩慢狀況的認同,迫使他們在滿足基本消費后,壓抑其他生活消費,表現為消費傾向較低。相反,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蘇(高收入地區)等地由于政府和人民的富庶,較好地解決了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并且給農村和農民較好的財政傾斜政策和經濟扶持。農村居民后顧無憂,同時形成收入穩定增長的良好預期,農民敢于消費,甚至把原來壓抑的消費需求報復性地釋放出來,最終表現為較高的消費傾向。
由于中國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地區差異較大,制定農村消費政策必須充分考慮地區間的差異,因地制宜,這樣才能更好開拓農村市場,更好滿足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高收入地區的農村居民消費傾向相對較高,增加農民收入的政策對刺激該地區農民擴大消費作用較為明顯,但在低收入地區,如欲刺激農民擴大消費,則可以嘗試其他政策措施。
第一,由于目前農村地區消費傾向隨收入的增長而增長,那么增加農民的收入不僅有利縮小城鄉差距,推動社會和諧發展,而且還對快速啟動農村市場,擴大內需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降低農業生產經營成本,提高農業經濟收益是關鍵。同時要積極發展縣域經濟,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大力發展縣城經濟可以推動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步伐,縮小城鄉差別,徹底改變中國經濟的二元結構現象,從而有利于農村消費需求的擴大。第二,發展農村消費信貸,增加農戶現實購買力。在國外,消費信貸是一種很普遍的經濟行為。1999年,隨著政府擴大內需、啟動消費等政策的出臺,中國許多城市已開展了個人消費品信貸業務,但農村消費信貸卻一直沒有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事實上,目前廣大農民對消費信貸的要求很強烈,如用消費信貸建房,送子女上學,特別是上大學以及購買耐用消費品等。因此,在農民購買力短期內難以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在已具備承貸條件的農村迅速啟動與發展農村消費信貸,幫助農戶擴大即期消費,不失為一項重要舉措。第三,改善農村消費環境,樹立農民消費信心。改善農村消費環境應從“硬”環境和“軟”環境兩方面入手,從改善硬環境角度來說,就是一要加快農村電網建設和改造步伐,實現城鄉用電同價;二要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農村小城鎮發展結合起來,引導農民生產和生活適度集中,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規模效益。從改善農村軟環境角度說,首先,要求工商企業加強售后服務,建立與完善農村維修網絡,為廣大農民消除消費的后顧之憂;其次,依法保護農民的消費權益,各有關部門加大打假力度,堅決杜絕假冒偽劣商品進人廣大農村市場,樹立農民的良好消費信心。
參考文獻:
[1] 王政霞.中國居民消費不足的現狀及成因研究[J].經濟學動態,2003,(4):49-52.
[2] 孫鳳,王玉華.中國居民消費研究[J].統計研究,2001,(4):24-30.
[3] 涂占新.中國城鄉居民的消費差異透析[J].統計觀察,2005,(8):92-93.
[4] 高覺民.城鄉消費二元結構及其加劇的原因分析[J].消費經濟,2005,(1):3-6.
[5] 孫國鋒.中國居民消費行為演變及其影響因素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6] 林毓敏.社會保障預期與居民消費傾向分析[J].學術研究,2002,(12):35-38.
[7] 樊彩耀.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居民消費增長[J].宏觀經濟研究,2000,(7):53-57.
[8] 劉建國.城鄉居民消費傾向的比較與城市化戰略[J].上海經濟研究,2002,(10):54-60.
[9] 王檢貴,林長泉,丁加華.消費傾向比較研究——兼論擴大內需的思路[J].上海經濟研究,2000,(2):13-18.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