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校黨建面臨著新的形勢,高校黨建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面臨著許多問題,其中之一就是黨建載體不能適應新的要求。因而,不斷研究、創新高校黨建載體,有利于高校黨建的發展,也有利于發揮高校黨組織的活力,促進高校新發展。
關鍵詞:改革開放;高校黨建;載體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6-0309-02
一、改革開放以來高校黨建載體的歷史回顧
1.改革開放初期的高校黨建載體狀況。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正式的改革開放的決定之后,中國的各項事務都紛紛走上了正軌。高校黨建在思想撥亂反正的基礎上,也開始組織上和作風上的改變。1978年10月,《高教十六條》規定:“高等學校的領導體制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校長是國家任命的學校行政負責人。”“高校的教學、科學研究、后勤工作中的重大問題,一定要經過黨委討論。黨委討論后,由校長負責組織執行。”在基層黨建方面,重視對大學生的培養,對青年教師的吸收,但是很遺憾的是,在這一階段并沒有明確具體的黨建的載體。
2.思想混亂、激蕩時期的高校黨建載體狀況。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高校內興起了一股西方自由化思潮,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思想政治戰線處于軟弱混亂的狀態,高校黨建工作也就更不必談起。在這階段,黨建指導思想被淡化,社會主義“失敗論”、馬克思主義“過時論”、“自由主義”、“自由論壇”等甚囂塵上。“甚至有的高校提出黨的活動業余化、黨的干部兼職化、黨的工作義務化、黨的作用要淡化的觀點。” 在這些觀念的影響下高校黨建陷入低潮,黨建的制度化、系統化和規范化都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黨建載體、載體的創新也就無從談起了。
3.核心重樹時期的高校黨建載體狀況。1989年8月,中共中央發出了《關于加強黨的建設的通知》,要求各級黨組織聚精會神地抓黨的建設,下決心解決好當前黨的建設中的迫切問題。這一時期,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后下發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高等學校黨的建設的通知》、《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關于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等重要文件,中央有關部門組織編寫出版了《鄧小平文選》第三卷,《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學習綱要》,為高校黨建工作指明了方向。在組織建設方面,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制定出臺了《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校基層黨組織工作條例》,切實保證黨對高校的領導和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這個時期,隨著高校黨建組織、作風建設的完善,高校黨建的載體也逐漸的明確: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基層黨支部在發展黨員方面的作用。并且,逐步重視黨員發展的制度建設,規范建設,黨校、團校等黨建載體越來越發揮重要作用。
4.繼承創新時期的高校黨建載體狀況。2003年后,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黨的建設創新集中體現在以下大事上:2003年12月,中央頒發《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在全黨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出版《江澤民文選》;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制定《2006—2010年全國干部教育培訓條例》(試行);頒布《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試行);通過《2004—2008年全國黨政領導班子建設規劃綱要》和《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試行辦法》的制定和實施;提出黨員干部作風建設的八方面要求等一系列的實踐創新。2007年10月,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對全面加強黨的建設、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做了系統全面的論述。也就是在這一時期,高校黨建載體的建設也走上了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
二、改革開放以來高校黨建載體的經驗總結
1.不斷加強思想政治建設,重視思政理論課的黨建載體作用。“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動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高校黨建中也要不斷的加強和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載體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宣傳黨的指導思想、黨的理念、方針、政策、觀念的重要陣地,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同時也是高校黨的思想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思政理論課的黨建載體作用,有利于構建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基礎,也有利于宣傳武裝廣大師生和員工,不斷推進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教師、學生中的影響,使他們樹立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從而在思想上,行動上向黨組織靠攏,進而成為光榮的共產黨員。
2.發揮黨建過程中的黨、團校的作用,整合黨建固有資源。團校是培養青年干部的主要基地,是中國人才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它承擔著培養優秀青年、優秀干部和選拔優秀干部的任務,是學習、研究黨和團的各種重要理論的陣地和熔爐。“而黨校作為黨委的一個重要部門,是培訓輪訓黨政領導干部和理論骨干的主渠道,是學習、宣傳、研究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主陣地和黨員干部黨性鍛煉的熔爐,在培訓、輪訓黨政各類干部和提高黨員干部的執政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高校黨建過程中發揮團校和黨校的作用可以選拔優秀的教師、學生進入到黨的隊伍中來。
3.利用學生團體、文化活動推動黨建載體的不斷發展。大學生活是多姿多采的,大學的活動也如繁花一樣,處處盛開。大學中的學生團體、學生文化活動等越來也吸引大學生的目光,也日益成為大學生們的主要活動場所和活動方式。在這樣的情況下“加強學生黨組織同學生社團之間的聯系。建議在相對穩定的大型學生社團中設立基層黨組織,使學生黨建工作全面介入學生社團,充分體現黨組織在學生社會活動中的指導作用。”
4.充分利用黨建“三下鄉”活動載體,不斷提高黨建載體的活動效果。“三下鄉”活動是黨和人民群眾感情聯系的“紐帶”和“橋梁”,是服務三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效載體和平臺,是全黨全社會支援農村的一項重要措施,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工作量大,要求很高。“三下鄉”活動已經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大學生進行“三下鄉”實踐,必須準確把握農民群眾的現實需求,把集中活動與經常性工作結合,起來把“送”與“用”結合起來,把“送”與“建”結合起來。大學生參與“三下鄉”實踐活動有利于充分發揮大學生的知識優勢,利于鍛煉其黨性和原則,有利于密切其和人民群眾的關系,更有利于其在思想上、行動上改造不符合黨員標準的部分,使其早日成為合格的黨員。
三、未來的高校黨建載體的設想
1.黨建進社區。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指導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綱領性文獻。《決定》指出,要推進社區建設,把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要擴大基層民主,完善基層民主管理制度,發揮社會自治功能,保證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要擴大黨的工作覆蓋面,發揮基層黨組織凝聚人心、推動發展、促進和諧的作用。大學學習和生活都是生活在一定的區域,《決定》為高校黨建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新的黨建載體。
2.黨建進寢室。學生寢室既是學生休息的場所,也是黨建載體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寢室當中,學生之間思想交流最活躍、也最為寬松,彼此的相互感染最容易形成心理認同的渠道。另外,宿舍為學生黨員建立了黨員活動室,為黨支部組織各種活動提供空間上的便利。活動室里不僅會懸掛、張貼與黨建有關的資料和圖片,還會結合專業特點進行布置。激勵同學們在學習黨的理論、方針、政策的同時,也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力爭成為政治過硬、專業突出的優秀人才。
3.黨建進網絡。網絡以其便捷性、信息傳播的即時性等在現代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新形勢下,應充分認識到黨建工作網絡化的重要性。為此需要開通黨建專業綜合性網站或網上黨校,為廣大黨務工作者和黨員提供了一個了解最新黨建信息、交流黨建工作經驗、研討黨建理論的載體,黨建進網絡,也標志著各級黨組織將網絡技術導入黨建工作領域已開始起步。利用網絡平臺宣傳黨的基本知識及方針政策,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通過網絡平臺,及時而有效的把黨的基本理論知識,方針政策向廣大學生傳達。另外,還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展示黨的建設的成就,黨領導下的經濟、社會、政治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黨的知識、觀念、思想。
4.黨建的資源整合,發揮臨時黨支部的載體作用。黨章規定:“凡有正式黨員3 人以上的,經縣(團)或相當于縣(團)以上的黨委決定,可以成立臨時黨組織。”高校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需要,有針對性地設置臨時黨支部。臨時黨支部對于普及黨的基本知識,提高教育的有效性,發揮黨員的先進性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學生黨員而言,臨時黨支部是他們展現黨員風采的又一個舞臺,是他們為同學們服務的又一種途徑,是他們提升自我的又一種手段。通過建立臨時黨支部,學生黨員可以通過學習、交流和各種活動,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影響和帶動其他同學一起進步,通過參與各項管理工作,充分顯示出黨員的先進性,進而影響帶動其他同學,促進教育、管理工作的開展。
參考文獻:
[1] 劉金勝.基層黨組織黨建載體創新實踐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8).
[2] 林克顯,等.改革開放以來高校黨建工作的發展歷程和成功經驗[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11).
[3] 朱永平.建國以來高校黨建工作的歷史沿革與啟示[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0,(3).
[4] 俞小和.十六大以來黨建理論與實踐的新發展[J].探索,2007,(1).
[5] 黃騰華,黃燦燦.建國以來高校黨建工作的發展及其經驗[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7).
[6] 劉振華.充分發揮黨校在建設學習型黨組織中的作用[J].兵團黨校學報,2010,(4).
[7] 拓宏偉,劉建德.試析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及其載體創新[J].教育探索,2008,(4).[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