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借鑒并改進了Commoner分解模型,采用對數權重平均分解法,對欠發達地區云南省進行碳排放影響因素的分解,其結論是拉動效應有人口規模和產出水平,前者小、后者大;而抑制效應是能源效率和能源結構,前者大、后者小。根據其影響程度的不同,結合云南的實際做出了解釋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低碳經濟;碳排放因素
中圖分類號:F12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6-0220-02
一、相關研究綜述
低碳經濟是全球經濟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更是緩解中國西部地區粗放式增長,實現資源、能源、環境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根本途徑,而搞清楚低碳經濟的所涉及的各影響因素對分析和評價地區低碳經濟發展水平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低碳經濟的相關研究方興未艾,而在定量化分析中,最具代表意義的就是對碳排放因素的分解研究。在國內具有代表性的學者及觀點如下:徐國泉等(2006)建立了碳排放的SAD分解因素模型,分析了中國影響碳排量的因素,發現產出規模對碳排量的貢獻率是按照指數上升的,而能源的結構和使用效率對抑制碳排量的貢獻率顯現倒“U”形狀。查冬蘭等(2007)基于KAYA因素分解模型,對中國各省能源利用率的異同,其結論是人均碳排量的差異性逐步減小即顯現出趨同性,且對碳排影響最大的是能源強度。胡初枝等(2008年)基于EKC模型,定量分析了產出規模、產業結構和碳排強度對溫室氣體的影響,發現產出規模對碳排呈“N”狀;而結構的調整對碳排的減量不明顯;且當時的能源使用效率(技術水平)對減排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申笑顏(2010年)采用灰色關聯法研究得出,與碳排量關系最為密切的是人口量、煤及水電消耗量;關系次之的是石油、天然氣的消耗量;影響最小的是GDP,經濟的增長和碳排量的下降并非“水火不容”。國內學者對于碳排放因素的研究角度側重于整個國家層面上的分析,對于欠發達地區的個案研究幾乎沒有涉及到。
二、模型設定
筆者在借鑒Commoner(1972)分解模型的基礎上,采用對數權重平均分解法,對欠發達地區云南省進行碳排放影響因素時間序列的進行縱向研究。Commoner分解模型是反映的是人類的生產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將環境情況(I)與人口數量(P)、產出規模(G)以及技術水平(T)聯系起來,其表達式為I=PGT。筆者在建立分解因素模型,在借鑒上述模型的基礎上做了改進,即用碳排放代替了環境情況,用能源效率和能源結構替換了技術水平,則碳排放的分解模型如下:
I=P××× (1)
其中,I表示碳排放量,P表示人口總數,G表示地區生產總值,E表示一次性能源(化石能源)消耗總量。而由此得出對碳排放有影響因素的四個效應,分別稱之為人口規模效應(P)、產出水平效應(G/P)、能源效率效應(E/G)、能源結構效應(I/E)。
根據LMDI對數權重平均分解法,即先取對數再求導,將上式轉化為:
d(lnI)=d(lnP)+dln+dln+dln (2)
通過上述模型進行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會得出三種結論:倘若某要素對碳排放的效應為負值,表明某要素有利于減少碳的排放,其變動是碳排放變動的減量因素,又稱為抑制因素;倘若某要素對碳排放的效應為正,表明該要素的變動是碳排放變動的增量效應,又稱為拉動因素;倘若某要素對環境的效應為零,表明該要素對碳排放不產生影響,稱之為無關因素。
三、實證及解讀
將云南省1994—2010年的時間序列相關數據代入分解模型,通過計算得出人口規模效應、產出水平效應、能源效率效應、能源結構效應以及碳排放增長率,其結果(見下頁表):
從上述對云南省碳排放因素分解后的結果來看,碳排放增長率近年來有逐步下降的趨勢。其中,人口規模和產出水平對碳排放的增長有拉動效應,而能源效率和能源結構對碳排放的增長有抑制效應。
1.人口規模效應的年均貢獻度為1.07%,這表明:第一,人口數量對碳排放表現為正向的拉動效應;第二,人口數量的增長對碳排放并非起主導作用,而且有逐年降低的趨勢。在“十一五”期間,平均貢獻度下降到0.68%,表明人口對碳排放的影響越來越小,原因可能如下:第一,說明計劃生育的國策控制住了云南省人口的過快增長;第二,可能是云南省居民的低碳環保意識在逐漸增強,高碳的消費結構在逐漸改觀。
2.產出水平效應的年均貢獻度為12.03%,這表明:第一,產出水平對碳排放表現為正向的拉動效應;第二,經濟的增長是導致碳排放的重要因素,近來年有逐年抬頭的趨勢。在“十一五”期間,平均貢獻度上升到14.62%,表明經濟增長對碳排放的影響越來越大,遠遠未能達到碳排放隨著經濟的增長而穩定,甚至下降的局面。原因可能如下:第一,云南省步入工業化建設的快速發展期,且粗放式增長的模式并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能源轉化效率低,能耗大導致碳排量大;第二,經濟增長點集中在工業方面,而工業經濟的增長點過于集中在除煙草以外的其他能耗較大的重工業;第三,云南省經濟發展中存在市場失靈現象,即存在產權界定不清、污染的外部性以及生態系統的無償使用。
3.能源效率效應的年均貢獻度為-6.67%,這表明:第一,能源效率對碳排放表現為負向的抑制效應;第二,能源效率的提高是減少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在“十一五”期間,平均貢獻度上升到-8.71%,表明能效的提高對碳排放的影響越來越大,原因可能如下:第一,能源使用技術并沒有到達瓶頸期,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第二,可能是由于云南省產業發展的特殊性,即占地區生產總值比例較大的煙草業和發展較好的旅游業對于一次性能源的消耗并不大。
4.能源結構效應的年均貢獻度為-0.07%,這表明:第一,能源結構對碳排放表現為負向的抑制效應;第二,能源結構的變動對碳排放的影響效果很小。在“十一五”期間,年均貢獻度出現了下降趨勢,表明近年來化石能耗比重中上升而可再生能源比重下降,說明云南省的能源結構亟需優化調整。原因如下:云南雖有豐富的可再生能源,但目前的能耗還是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一次性化石能源為主,在整個能耗中年平均占到78%,這種以煤為核心的能源結構在短期內難以有本質的改變,導致能源結構對減少碳排放的貢獻度很小。
四、對策建議
1.培育低碳理念。云南省在控制人口增長數量的同時,應更注重人口素質的提升。各級宣傳部門應通過各種媒介為載體,對低碳發展和低碳生活的基礎知識進行大范圍的普及,提高民眾對低碳發展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提高居民節能環保、綠色生活的低碳意識,繼續逐步改善高能耗和高消費的消費方式,遏制攀比和炫耀的奢侈型消費,倡導合理、健康、文明的有利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活習慣和可持續的消費觀。
2.優化能源結構。充分利用云南省豐富的風能、水能及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及其他生物能源,以企業為核心、以高校和科研機構為依托,建立研、產、學相結合的研發機制,攻克和推廣一些清潔能源的關鍵技術,逐步優化現有的能源結構。例如,在城市推廣太陽能一體化建筑、太陽能集中采暖和供熱水工程,在農村推廣家庭戶用型太陽灶,在偏遠地區建設小型光伏發電站等。又如,在生物質資源豐富地區建設以秸稈為燃料的發電廠和中小型鍋爐,推進秸稈肥料化、飼料化、新型能源化等綜合利用。
3.發展低碳產業。一方面,鋼鐵、化工、有色等傳統工業的龍頭企業應對資源能源實施保護性開發,完善開采、選材、冶煉等工藝;引進新技術和新設備,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從源頭上減少對水電、原材料以及化石燃料的消耗;完善尾礦以及三廢的回收、加工、再利用的循環體系,降低污染物的最終處置量。另一方面,提高耗能小、污染少、有高附加值的低碳產品的研發投入比重,推動資源類行業的產業鏈的延伸和耦合。
參考文獻:
[1] 徐國泉,劉則淵,姜照華.中國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實證分析:1995—2004[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16).
[2] 查冬蘭,周德群.地區能源效率與二氧化碳排放的差異性——基于Kaya 因素分解[J].系統工程,2007,(25).
[3] 胡初枝,黃賢金,鐘太洋.中國碳排放特征及其動態演進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
[4] 申笑顏.中國碳排放影響因素的分析與預測[J].統計與決策,2010,(19).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