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人民銀行作為中國的中央銀行,承擔著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維護金融穩定和提供金融服務的重大職責。這些職責的結果,直接體現在人民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及其變化上,該表反映了中國中央銀行資金的來龍去脈,通過分析其資產、負債構成及其變化,有助于分析中國當前實施的貨幣政策及今后的政策取向。
關鍵詞:人民銀行;資產;負債
中圖分類號:F830.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6-0051-03
一、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構成及變化
1.人民銀行的負債構成。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中的負債,是人民銀行資金的“來龍”,包括儲備貨幣、不計入儲備貨幣的金融性公司存款、發行債券、國外負債、政府存款、自有資金和其他負債等七個項目,儲備貨幣項目下包括貨幣發行、金融性公司存款、非金融性公司存款三個小項。2005—2010年人民銀行各年負債的構成(如表1所示)。
2.人民銀行的資產構成。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則體現了對資金的配置使用,是人民銀行資金的“去脈”,資產包括國外資產、對政府債權、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對其他金融性公司債權、對非金融性公司債權以及其他資產等六項,國外資產主要包括外匯、貨幣黃金、其他國外資產三項。2005—2010年人民銀行各年資產的構成情況(如表2所示)。
3.負債、資產構成的變化特點。(1)負債、資產規模迅速擴張。人民銀行資金總量從2005年末的103 676.01億元增加到2010年末的259 274.89億元,六年之間增長了150.08%,年均增長近25%。與“來龍”的迅速增長情況相同,“去脈”使人民銀行的資產規模六年間擴張迅速。(2)負債、資產個別構成項目增長幅度大。在負債構成項目中,儲備貨幣、發行債券增長幅度較大,其中儲備貨幣下的金融性公司存款增幅更是達到了255.98%,具體(見表3)。
在資產構成項目中,國外資產、對政府債權增長幅度大,其中國外資產在2005—2010六年間,金額從63 339.16億元增長到215 419.6億元,增幅為240.1%,外匯從62 139.96億元增長到206 766.71億元,增幅為232.74%,對政府債權金額則從2 892.43億元增長到15 421.11億元,增幅為433.15%,具體(見表4)。
二、負債、資產構成變化的原因分析及潛在風險
1.為經濟增長服務。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各國先后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來刺激本國經濟發展,導致各國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規模急劇膨脹。在全球金融危機蔓延過程中,中國采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來抵御金融危機。這一政策的直接結果突出表現在2009年末,中國M1的余額為22萬億元,M2的余額為60.6萬億元,同比增長32.4%、27.7%,超過2009年GDP增長部分分別為23.7%、19%。超出GDP增長部分的貨幣增長,如果沒有反映在CPI增長上,則必然會流到其他領域,形成結構性通貨膨脹(徐洪才,2010)。
人民銀行作為中國的中央銀行,其貨幣政策目標是保持貨幣幣值穩定,來促進經濟增長,而過多的向市場注入流動性,必然形成資產泡沫,為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增加不穩定因素。
2.外向型發展模式結果。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牢牢把握住廉價充足的勞動力,穩定的政治環境等比較優勢,大力開拓國際市場,廣泛承接國際業務轉移,以相對較低的價格占領市場,逐步形成了一個“兩頭在外”的發展模式,貨幣政策宏觀調控保障了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李相棟等,2008)。在這過程中,中國積累了巨額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
在國際收支順差格局及現行的匯率制度安排下,大量的外匯儲備和貿易順差,要求人民銀行有充足的資金“來龍”去購入外匯。人民銀行可以通過發行貨幣、從商業銀行獲得資金、發行票據等方式獲取資金。但從2005—2010年資產負債表構成及增加情況來看,在上述方式中,人民銀行更倚重從商業銀行獲取資金和發行票據。如在這六年期間,存款準備金率從2006年7月5日的7.5%開始調整,到2010年內的最高18.5%,共調整了28次,次數之頻繁,創有史以來之最。這體現在人民銀行負債項目“金融性公司存款”、“發行債券”大幅增加,以達到與資產項目“外匯”大幅增加匹配。
從負債項目“貨幣發行”增長看,雖然貨幣發行是人民銀行的一項重要職責,采用該方式獲取資金,人民銀行在貨幣發行的數量、使用等方面擁有主動權。但在2005—2010年這五年間該方式增長幅度遠沒有“外匯”、“對政府債權”項目增幅大。采取發行央行票據方式只能起推遲壓力的作用,而且目前外匯占款對沖壓力沉重制約了央行票據功能的充分發揮,同時產生到期回籠壓力大、承擔巨額利息負擔、增加人民銀行調控成本等問題。這樣的資金“來龍”和調控方式,潛在的風險就是人民銀行資產配置的嚴重外化,人民銀行進行宏觀金融調控能力嚴重弱化(王國剛,2010)。
三、相關建議
1.調整對外貿易、財稅、社會保障等相關政策,深挖國內市場需求潛力。在過去三十多年中,中國利用招商引資、出口退稅等貿易、財稅政策,來支持外向型經濟的發展,使中國的綜合國力有了極大提高。但在這過程中,中國的環境、資源等受到了破壞,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受到挑戰。黨中央高屋建瓴,提出科學發展,商務部門按照“穩出口、擴內需、減順差”的目標來調整外貿政策,財稅部門多次調整進出口商品適用稅率,有關部門持續開展“以舊換新”、“家電下鄉”等活動。同時,中國通過逐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提高最低工資水平,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國內有效需求,減少對國外市場的過度依賴。
2.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范圍。人民銀行2009年7月啟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并在2010年6月擴大了試點范圍,人民幣的國際化已經啟動。推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擺脫貿易結算過度依賴美元,化解人民銀行資產配置嚴重外化的風險。目前國內試點地區只有20個省和直轄市,且對涉及貨物出口的經常項目收支活動,試點企業僅限于16個省和直轄市,試點地區面比較窄。通過結算試點范圍的再擴容,加強人民幣作為國際結算手段,以此來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
3.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快推出資本市場的國際板。在繼續發揮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融資功能,做大做強中國資本市場規模的同時,積極穩妥推出國際板資本市場,允許國外優質公司到中國資本市場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股票和債券,緩解超常規發行貨幣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
參考文獻:
[1] 周萬阜.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與央行宏觀調控[J].中國金融,2008,(7).
[2] 李相棟,杜亞斌.中國人民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的經濟學分析[J].上海金融,2008,(7).
[3] 王國剛.基于資產負債表的央行調控能力分析[J].金融評論,2010,(2).
[4] 徐洪才.高度關注中國中央銀行資產負債失衡問題[J].中國金融,2010,(6).
[5] 王國剛.央行資產負債掣肘貨幣調控[N].中國證券報,2010-05-18.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