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目前從實體法上建立了股東會決議撤銷之訴,但訴訟法上并沒有相應的制度規定,這種情況引起了司法實踐的困惑。股東會決議撤銷之訴的原告應當廣泛,以保障該項制度的效能。股東會決議撤銷之訴的被告有公司或公司股東兩種情況。股東會決議撤銷之訴的起訴期間是一種形成權,因此該訴的起訴期間屬于除斥期間。①
關鍵詞:股東會決議撤銷;原被告資格;起訴期間
中圖分類號:F830.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6-0070-02
中國《公司法》第22條規定,“……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①董事會的會議召集程序、表決方式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或者決議內容違反公司章程的,股東可以自決議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內,請求人民法院撤銷……”這表明中國已經初步建立起了股東會決議撤銷的訴訟救濟程序。公司訴訟不僅所涉及事項和其他訴訟不同,更重要的是公司訴訟由于涉及到公司這一團體,所以較一般訴訟更為復雜。
一、召集瑕疵訴訟原告資格的界定
對于出席股東會的股東,如果在股東會上一致同意通過股東會決議,那么參加股東會的股東還是否仍享有股東會決議的撤銷權?筆者認為,應當允許其提起撤銷之訴,這可以保護那些在表決中同意議案但并不知道股東會決議有瑕疵的股東利益,并且也能夠起到督促公司股東會嚴格按照法律規定進行。有學者認為,對股東大會的召集程序和決議方法未當場表示異議的股東不得提起股東大會決議撤銷之訴。這樣既可消除個別股東見風使舵的投機心理,也可督促股東對股東會召集程序方面的瑕疵當場提出反對意見,從而便利股東會及時修正瑕疵,最終提高股東會決議的效率和穩定性。筆者認為,對于原告資格的確認,是程序法上的問題,只要是適格并且對訴的進行有自身利益的都可以起訴到法院。但對這種權利的保護最終保護要件是實體法的內容,只要在程序上符合條件的股東,都可以對股東會決議提起撤銷之訴,前述學者所討論的只是股東提起撤銷訴訟中的從實體權利上法院是否支持的問題,對于是否在股東會上提出異議或一致通過決議,必須經過法院審理來查明,這是在起訴前無法確定的問題,法院在訴前也不對此問題進行審查。股東在起訴后到法庭辯論終結前是否必須保持股東資格,有學者認為,此種情況為訴的主體不再存在,有學者認為,從民事訴訟法理上講,這種情況不屬于訴訟承擔的情況,應當終結訴訟。筆者認為,對于在訴訟中,提起訴訟的股東變動的情況下,法院可以根據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裁定訴訟中止,然后區別對待:對于股東因為死亡而引起股東身份的繼承,則根據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可以繼續訴訟。對于股東自愿轉讓,受讓人明示放棄訴訟,則法院可以終結訴訟。但是如果受讓人沒有對股東會召集瑕疵的認可或在股東股份由法院強制執行,那么新股東的繼受的股東利益應該是沒有瑕疵的利益,對自己的股東權益,當然可以提起訴訟,而不問其權利是何時被侵犯。在后兩種情況下,似有突破民事訴訟法當事人資格的問題,因為民事訴訟法只規定了在三種情況下有關當事人承接訴訟。從股權性質的角度來分析,股權的權能可以分為自益權和共益權,共益權屬于對公司事務的管理,這種權利本身是可以轉讓的,不具有專屬性,從民事訴訟的當事人的規定和訴訟效率出發,應當允許繼受人可以繼續訴訟。對于股東的訴訟權,是連接股東權的私法規范與國家司法保護的公力救濟的橋梁。股東的訴訟權,使股東的私權體系能夠得到國家公權保護而具有安全感。這也說明,股東的訴訟權制度的健全與否,直接關系到股東權是否能得以有效實現。
中國有的學者認為,就公司法理論而言,公司的監事會同樣有權提起股東會決議的撤銷之訴。其實同樣的問題也存在于董事會是否有權提起股東會決議的撤銷之訴?但從民事訴訟法理上分析,董事會和監事會都是公司內部機關,《民事訴訟法》及相關的司法解釋都認為二者沒有訴訟當事人能力,只能以其公司名義提起訴訟。但如果被告又同時是公司的情況下,這樣就造成公司原被告是同一人,違反了訴訟的基本原理。但董事會中的董事或者監事會中的監事可以以自己的名義提起訴訟。這種訴訟中,借鑒韓國公司法的做法,如果董事起訴公司股東會決議撤銷的,由監事代理公司應訴。
二、訴訟被告資格的界定
股東會作為公司之內部機關,其決議為公司之意思表示,對外亦以公司名義表達,所以公司股東會決議異議之訴的被告是公司。另外一種情況是,公司如果作為原告時,那么被告就不應再是公司。例如公司股東私自召集股東會,公司對此提起訴訟,認為其股東會決議有瑕疵要求法院撤銷,或要求法院確認其不存在,這時候相關參與股東才是公司訴訟的被告。
三、公司召集程序瑕疵起訴期間的性質
各國對決議撤銷之訴一般都規定了起訴期間。中國臺灣地區公司法規定在30日內提起。德國規定在一個月內提起。韓國商法典規定在兩個月內提起。中國公司法規定在決議作出60日提起。由此可見,撤銷之訴一般規定時間都比較短暫,這是因為股東會作出的決議不僅涉及到整個公司的內部運行事務,同時還和外部第三人有著密切的聯系,涉及到多種復雜的商事法律關系。公司法作為商事法規,公司法這種時間規定體現了商法的短期時效的重要特征。公司法為保證市場交易效率,需要盡快確定商事法律關系的效力。
對于起訴期間的性質,有的認為是除斥期間,有的認為是特殊的訴訟時效。除斥期間適用于各種形成權,從公司法關于對股東會召集程序瑕疵的法律后果看,該權利是一種形成權。除斥期間適用于形成權。行使形成權有一定的期間限制,期間一經屆滿,形成權就告消滅。期間屆滿以后在行使形成權,其行使行為當然不發生效力,不需要再提出抗辯。形成之訴,在中國通常稱為變更之訴,是指原告請求法院變更某法律關系之訴。從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一)》第3條的規定,“原告以公司法第22條第2款、第75條第2款規定事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時,超過公司法規定期限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可以看出,這種期間的計算實質上從權利成立之日起計算,并且隨著期間的經過,撤銷權的實體權利也隨之消滅。因此,該期間顯然屬于除斥期間。
在實踐中存在這樣情形:公司股東會召開后,卻沒有送達股東會決議,特別是對于公司沒有給予召集股東會通知的情形,因此股東不知道股東會作出決議,或在知道的時候可能已經超過60天的期間。對于這種情況有的學者認為,提起撤銷之訴應該從股東知道或應該知道之日起算。筆者認為,這種觀點不符法理,因為公司的正常運行對公司運行重大,若股東會決議長時間保持不穩定,不利于相關利益者權利的正常維護,除斥期間本身計算起點就是和訴訟時效的計算起點不一樣,其法律目的和作用也不同。當然,股東因召集程序瑕疵而對股東會決議有異議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救濟。
參考文獻:
[1] 趙旭東.公司法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王林清,顧東偉.新公司法實施以來熱點問題適用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3] 邵明.民事訴訟法理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