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正加速發展,全球的貿易、金融、投資等經濟要素日益融合。關于經濟全球化的問題一直爭論不斷,簡述了經濟全球化的含義,分析了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影響,再針對中國目前的情況以及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論述應對的策略。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6-0001-02
一、經濟全球化的含義
經濟全球化又稱世界經濟一體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1997年5月發表的一份報告中,對其的定義為:“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交易及國際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實際中,經濟全球化是指在當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前提下,世界各國在全球范圍內以市場為紐帶,在經濟上不斷地相互交織、相互融合,逐漸組成相對統一的世界市場體系,并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實現資本、貨物、技術、勞務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的過程。隨著世界各國、各地區經濟交往和經濟協調的密切進行,經濟上相互聯系和依存、相互滲透和擴張、相互競爭和制約方面已發展到很高的程度,形成了世界經濟從資源配置、生產到流通和消費乃至研發的多種層次、多種形式的交織和融合,使全球經濟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
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早已開始,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大大加快了。經濟全球化,有利于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資本和產品在全球性流動,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擴張,有利于促進不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是人類發展進步的表現,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它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是一柄雙刃劍,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特別是對經濟實力薄弱和科學技術比較落后的發展中國家,面對全球性的激烈競爭,所遇到的風險、挑戰將更加嚴峻。
二、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影響
(一)經濟全球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歷史機遇
1.經濟全球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全球化推動了世界各國的相互聯系和普遍交往,從而使以往軍事、政治上的對抗逐步讓位于經濟、科技領域的相互競爭。因此,全球化無疑為中國的經濟建設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外部環境。我們只有積極融入全球化浪潮,把握和利用歷史提供的機遇,加快經濟建設和改革的步伐,才能進一步壯大自身力量,不斷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距離。
2.可以充分利用外資。現階段,世界經濟低速增長和發達國家低利率政策,有利于中國吸引大量外資進入,解決經濟建設中遇到的資本不足問題。截至2005年底,中國共批準外資企業逾50萬個,來華投資的國家和地區超過180個,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國公司中有400多家在華投資,中國實際利用外資超過5 621億美元,極大解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資金瓶頸。
3.全球化有利于我們獲得更多的先進技術。到20世紀90年代,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開始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在世界經濟中的優勢地位更加突出,主要表現在科學技術、特別是現代高科技方面的巨大優勢。他們掌握或壟斷著當今高、新、尖技術。同時隨著跨國公司的迅猛發展,其活動呈現出生產國際化、經營多元化和決策全球化的特點,將資本、技術和管理等要素推廣到全世界,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我們通過吸引國際著名跨國公司來華投資辦廠,就可以更好地利用其高新技術,管理經驗及高素質人才,迅速提高重要工業產品的技術水平。以實用技術進入為例,1994年以來,IBM、英特爾、諾基亞、愛立信等公司為使產品更適合中國市場,相繼在中國成立研究中心、技術開發中心。據統計,西歐最大的500家跨國公司中,有487家將營業額的3%~4%用于科技研究;美國軟件公司1991年在國外投入研究和開發的經費增長了67%。跨國公司直接投資有利于技術轉讓,可促進中國與發達國家在技術領域里的聯系和交往,吸收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
4.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產生的影響日益增強。第一,國外商品和生產要素的流入,使中國民眾在獲得廣泛消費選擇的同時,還可以領略世界各國的風情和文化。第二,商品生產的大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使中國文化事業出現了空前繁榮。意義尤為重大的是,一個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現代物質文明相應、具有多樣性和包容性的現代文化正在形成和發展。第三,各國在經濟上的相互依賴,是以相互了解和彼此信任為基礎的,而要達到相互了解和彼此信任,文化交流是最主要最普遍的渠道。在經濟全球化潮流中,通過同國外文化交流的加強,開闊了中國人的文化視野,使人們逐步認識了西方經濟發展背后更深層的東西,并從中吸收了許多營養,給中國文化增添了生機與活力。
(二)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來說,不僅僅是機遇,更是嚴峻的挑戰
1.經濟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威脅中國經濟主權。伴隨經濟全球化,世界各國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由此產生了國際經濟規范和慣例。而國際經濟規范和范例需國際經濟協調機構制定、執行,如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各國參與這些國際組織,享有一定權力,同時必須承擔一定義務。在國際經濟組織中,發達國家處于優勢,可以在這些組織當中主導構建有利于自身的國際經濟秩序,而中國處于相對劣勢,加入這些組織可能就要讓渡更多的國家經濟主權,由此產生地位不對等。因而,對中國損害較大。
2.對社會主義制度的挑戰。全球化既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進程,又是當代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總是試圖通過全球化的新形成,把社會主義國家納入資本主義的軌道,最終取代社會主義。因此,中國在西方國家眼中是一種異己力量。美國有些人公開宣稱:美國21世紀最主要的戰略挑戰莫過于如何對付中國的崛起。他們借與中國發展經濟關系之機,將所謂的人權、民主等政治問題與經濟問題掛鉤,向中國施加各種壓力。利用中國在資金、技術等方面的需求進行經濟制裁,干涉中國內政,試圖迫使中國在政治上讓步,朝他們所希望的方向轉變。總之,隨著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融入全球化進程的加深,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西化”攻勢、用來達到政治目的各種方法和手段還會加強。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兩種社會制度的對立與斗爭將更加復雜、隱蔽和激烈。
3.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沖擊。全球經濟信息化、網絡化使資本主義更容易通過經濟文化的滲透與擴張,向社會主義輸出其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及社會意識形態,用資本主義的文化、價值觀念和政治模式來“規范”社會主義國家。近年來,由于文化產業在世界貿易中的比例激增,促使資本主義的文化滲透和擴張與經濟利益緊密結合,大大提高了這種文化侵略的積極性。中國在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設備的同時,也引進了大批的文化產品,面臨著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的沖擊。肯德基、迪斯尼、可口可樂、好萊塢大片等具有象征意義的美國文化,既改變著人們原有的生活方式、生活觀念,又極大地沖擊著我們的文化市場,特別是原來占主要地位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受到強烈沖擊。
4.西方一些腐朽的文化,也時有流入。文化影響的突出特點是輻射范圍廣泛,具有長期效應,在方式上以隱形為主,進行潛移默化。在經濟全球化大潮中,中國文化遭沖擊最大者當屬傳統道德文化。中國傳統的道德文化的倫理精神,強調以家庭血緣關系為基礎的人倫秩序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的道德原則和規范體系,注重自我修身養性,推崇品質和意志的鍛煉。然而,在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市場化進程中,這種以儒家道德價值為核心的中國傳統道德文化,因受到西方文化的強烈挑戰和否定而出現滑坡。并且,由于道德文化滑坡,再加上在經濟體制轉型、商品意識不斷強化期間,新舊體制的規范在承接上存在著缺陷和漏洞,犯罪一時呈急劇上升之勢。
三、中國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應對策略
1.放寬經濟管制的同時,強化市場規則的建設。放寬限制與加強市場管制同步進行,特別是應該加強對產品在市場營銷最后階段的管制,即當商品到達消費者的最后一個階段要從嚴管理,為此需要制定各種限制外國產品銷售和保護本國產品銷售的政策和規則。這種策略的核心不是通過關稅提高外國產品的銷售價格,而是通過銷售資格或開業權來提高外國廠商的銷售成本。
2.繼續進行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已初步形成,但市場在資源配置和經濟結構調整中的基礎作用還須加強。要加快政府部門職能轉變,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規則,實行政企分開,政府只負責保證經濟總量平衡和重大經濟結構布局的協調。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成為市場競爭主體,落實法人資本所有權。同時,要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創造開放、公平、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為企業營造良好的市場經濟環境。
3.采取有效措施維護國家經濟主權,保證國家經濟安全。經濟主權是國家對本國經濟所擁有的最高領導權和決策權,是對國家經濟利益的最高權力。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發達國家憑借超強綜合國力,主導國際經濟秩序構建,中國處于相對劣勢,國家經濟主權受到一定威脅。所以,中國應采取有效措施維護國家經濟主權,保證國家經濟安全。因此,中國要提升自身綜合國力,擴大開放,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時,掌握對外開放主動權,降低對外依賴程度,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拓展更廣闊的經濟生活領域,消除國家經濟安全的隱患。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世人態度不一,有贊成的也有反對的,經濟全球化的利與弊是共存的。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經濟全球化已經發生,并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每一個國家既無法反對也無法回避,唯一辦法是必須以積極的姿態迎接經濟全球化的挑戰,以更好地適應它。 對于中國來說經濟全球化既是嚴峻挑戰更是巨大機遇。只要我們能抓住機遇,就能在經濟全球化中變不利為有利,最終促進本國經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厲以寧.全球化與中國[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0,(6).
[2] 孫寬平.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的經濟發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3] 李宗.論經濟全球化[J].中國社會科學,1995,(1).
[4] 曹榮湘.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的經濟安全[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