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工共建是加強黨的執政基礎的重要舉措。是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迫切要求和現實需要。加強非公有制企業的黨工組織建設,能夠擴大黨和工會組織的覆蓋面,同時能夠解決企業內部的矛盾,是企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對創建穩定的社會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黨工共建;非公有制企業;途徑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6-0029-02
一、新時期加強非公有制企業黨工共建的作用
1.加強非公有制企業黨工共建工作是擴大黨和工會組織覆蓋面的有效途徑。黨和工會組織覆蓋面的大小及工作的成效,直接影響我們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非公有制企業得以迅速發展,職工隊伍的數量日益龐大,越來越成為黨和工會組織工作的重要領域。如何團結非公企業中的廣大職工群眾,擴大黨的群眾基礎,貫徹黨的方針路線,是當前黨的建設的一個重要課題。而在企業中,工會是廣大職工群眾維護自己利益的重要組織,同時,工會又是黨領導下的群眾組織,與黨的工作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系,是黨聯系工人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可以把黨的方針政策深入具體地落實到企業、職工之中。因此,推進非公有制企業黨工共建,不但能夠擴大黨和工會組織覆蓋面,鞏固黨的階級基礎,而且能夠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有利于促進企業組織管理的有效性,使企業的各項決策能夠得到行之有效的執行,推動企業發展。
2.加強非公有制企業黨工共建工作,是維護員工和業主雙方權益的重要舉措。工會是職工自愿結合的工人階級的群眾組織,代表和維護廣大職工利益。在非公有制企業加強工會建設,建立聯合工會,有利于促進各種合理制度制訂與實施,使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和工會工作能夠比較獨立進行,而避免過于受制于企業生產經營現狀和企業主個人因素的影響。黨組織和工會負責人可以積極主動地開展工作,建立企業與廣大職工之間和諧的勞動關系,從而促進職工生產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黨工組織還可以協調落實相關政策,幫助企業清理債務,優化企業發展環境。這樣既能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又能保障業主的合法權利。
3.加強非公有制企業黨工共建工作有利于促進企業和諧穩定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深化,非公有制企業的發展速度和規模在不斷加速,職工隊伍的數量日益增加,企業的穩定發展方面不斷暴露問題,員工的工資待遇、勞動保護、生產安全等影響穩定的事件時有發生,這些矛盾和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將會直接影響員工的切身利益和工作熱情,影響企業的生產秩序和發展,而工會在協調勞動關系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實行黨工共建能夠有利于協助非公有制企業協調勞動關系,化解各種矛盾,容易得到企業主與員工雙方的認可,幫助企業搞好生產經營;同時,由于受到各種不良思潮的影響,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盛行,一部分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被扭曲,在企業內開展黨工共建活動,可以在黨組織的領導下,通過工會宣揚勞動模范作用和工人階級的偉大品格,在廣大職工中形成敬業奉獻的良好風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而促進企業和諧健康快速發展。
二、新時期非公有制企業黨工共建的現狀
據中央統戰部等有關部門調查顯示,“中國私營企業中,中共黨員的比例占33.9%。許多人在開辦私營企業前就已是黨員。”[1] 但是在當前情況下,非公有制企業發展迅猛,而企業的黨建工作和工會工作卻并沒有同步進行,呈現出這樣的狀況:
1.非公企業對黨工共建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一些非公企業主對當地工作和工會工作認識不清,思想觀念不到位,認為只要堅持保證企業的生產、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就可,而黨務和工會工作是軟任務,沒有實質效力,忽視了黨建工會的政治性、群眾性。同時一部分非公企業主對企業建立黨組織心存疑慮,認為企業資產是私人占有的,擔心建立黨組織會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削弱企業主的權利等,因而對黨建工作態度冷漠。另外,認為黨建和工會工作對實際的聯系不夠緊密,缺乏吸引力,為職工辦實事、解難事的能力還十分有限,因而對企業黨和工會干部隊伍建設不夠重視,致使不少企業工會干部數量嚴重不足、干部素質不高、年齡老化等現象普遍存在。
2.黨建工作自身存在的問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社會思想觀念開始發生改變,一些黨務工作者思想認識存在誤區,認為非公有制企業主要以經濟贏利為主,黨的組織在企業中的作用不大,對自身的工作方向、職責和任務不明確;并且在非公企業中,職工人員流動速度比較快,因此,認為對于非公企業職工不方便進行政治管理,從而疏于對黨員進行管理教育,對黨員教育的活動安排、教育內容、方式方法上均沒有適應新形勢對黨建工作的要求。再者,企業中的黨員存在“雇傭”觀念,有的黨員缺乏政治責任感,覺得自己是受企業主雇傭的,只顧干活賺錢,將自己混同于普通員工[2] ,導致一些黨員理想信念淡化、價值觀念物化、組織觀念弱化,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思想滋長,由此產生了部分流動黨員游離于黨組織之外,成為“隱形黨員”,因而影響了自身先鋒模范作用的發揮。
3.企業改革發展迫切需要與黨建工作實際效果不理想。當前市場經濟的發展促使非公有制企業普遍面臨由粗放型經營方式向集約型經營方式的轉變,市場競爭日益加劇,勞資關系處理日益復雜等問題,迫切需要黨組織發揮應有的作用,為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提供組織保障。但是,在非公有制企業中,由于黨組織不直接擁有企業生產經營的決策權、管理權、指揮權,直接調控支配的資源非常有限,活動經費來源、陣地設施建設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企業主,企業黨組織經濟地位不明顯,政治優勢不突出,黨組織作用發揮得不好,導致黨組織的號召力和凝聚力不強,尤其是在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監督企業依法經營方面比較乏力,甚至成為企業的招牌或擺設 [3]。
三、新時期非公有制企業黨工共建的途徑探索
1.加大宣傳力度,堅持黨的原則,充分發揮黨和工會的作用,在非公企業中形成黨工共建的共識。首先,黨組織和工會組織要充分發揮黨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工會的橋梁紐帶作用。積極宣傳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引導企業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遵守國家法律、法規,依法經營,照章納稅。其次,加強非公有制企業的黨建工作,要搞好黨員的教育,發揮黨組織和工會組織的優勢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牢固樹立政治和責任意識,通過黨組織及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有針對性地做好非公有制企業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團結、聯系、帶動廣大非公有制企業中的優秀人士,將黨的方針、政策貫徹到這一領域中。黨組織和工會組織要全面履行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基本職責。積極推進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和平等協商制度的建立,引導職工積極參與企業民主決策、管理、監督,始終把職工利益放在首位,始終堅持“權為職工所用,情為職工所系,利為職工所謀”,激發員工參與工會組織的熱情,使之感受到企業進行黨工共建的重要性,使黨的群眾基礎更加牢固。
2.立足實際,積極探索黨工共建的新模式新方法。黨工共建,根本在“建”,關鍵在“共”。“建”就是構筑有效的活動機制,把自身建設好。“共”就是黨組織與工會組織共同發展。具體落實在三個方面:一是思想共建,就是黨組織充分發揮好工會橋梁紐帶作用,充分發揮工會組織“維穩器”和“調諧器”的作用,互為補充,共同把職工團結和凝聚在黨的周圍。二是組織共建,就是黨組織在重視抓好自身建設的同時,高度重視工會的組織建設和作用發揮,加快工會的組建和鞏固工作,最大限度地把職工組織到工會中,切實提高工會入會率。三是活動共建[4] 。黨組織要善于將黨建與工會工作相互融合,通過在企業內部開展一系列活動,加強黨員與職工的互動,不斷提高員工素質,促進企業發展。許昌恒源發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通過組織共建,從優秀黨員中選拔推薦工會干部,從優秀工會干部中培養發展入黨積極分子;通過陣地共建:保障工會活動經費,把“黨員活動室”、“公司黨校”與“工會之家”和“員工活動中心”建在一起,向黨員和工會會員一同開放;通過工作共建,把黨組織的關愛貫穿到、體現到基層工會工作的各個方面,為非公有制企業的黨工共建提供了良好的經驗和進行模式。當然,隨著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迅速,不同企業、不同地域其黨的建設和工會組織建設情況也不相同,因此,非公企業的黨工共建具體細節要結合企業實際進行。
3.建立健全體制和機制,促進和諧共贏的黨工共建組織。非公有制企業黨工共建工作需要健全的制度來保障。積極探索建立健立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的各項組織制度、領導制度和工作制度,是非公有制企業黨工共建工作走規范化之路的必然要求。首先,針對當前社會非公企業組織、管理形式多樣化的特點,要建立健全必要的工作制度和機制,如黨委(總支、支部)集體領導制度和分工負責制度、黨支部工作職責考核制度、黨風廉政責任制度、黨員聯系群眾制度、通過嚴格執紀,充分發揮制度在黨建工作中的教育作用、警示作用、激勵作用,使企業黨建工作獲得可靠的制度保障。其次,非公企業的黨工共建工作要始終堅持職工、企業、社會共同發展、和諧共贏的指導思想。對非公企業中的各種勞動關系,要積極探索多種形式進行協調,通過構筑工會與企業經營者的協商平臺,積極協調、化解各類矛盾,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另外,要以“和諧共贏”的理念,建立黨、工建設的整體聯動、互動機制。充分發揮黨、工組織的各自優勢,把培育“四有”職工隊伍融入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之中,通過黨員影響,帶動職工參與企業文化建設等活動,促進職工和企業的共同發展,促進建立和諧的勞動關系。
通過許昌市非公企業的實踐證明,“黨建帶工建,工建促黨建”的黨工共建模式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非公有制企業黨的建設和工會建設的有效工作機制。正確把握黨建和工建的關系,不斷提高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和工建工作水平,有利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同時能夠促進非公有制企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遼沈晚報,2005-02-13(2).
[2] 劉雅文.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芻議[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5,(3).
[3] “黨工共建” 推進小型非公企業黨建工作區域化[EB/OL].浙江在線新聞網站,2011-12-02.
[4] 青島日報,2011-10-05.[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