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鎮化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大戰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了解農村金融服務需求則是城鎮化順利推進的重要條件。通過對中國城鎮化進程現狀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從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生產、流通及銷售領域、與農業相關的高科技行業以及保險與社會保障方面分析了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村金融服務需求,并給出金融需求的特性劃分。
關鍵詞:城鎮化;農村金融;金融服務需求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6-0087-03
城鎮化是指在農村地區生產力結構、生產經營方式和農業人口的收入水平及結構、生活方式、思想觀念、人口素質等方面與城鎮文明逐漸接近、趨向同一的自然歷史過程;是城鄉差別縮小的自然歷史過程;是城鄉融合并最終走向城鄉一體化的自然歷史過程。在城鎮化進程中,以城鎮化統籌城鄉發展,通過城鎮化實現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解放農民、轉移農民、富裕農民,把過多的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能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切實解決三農問題。然而,城鎮化進程的推進需要大量資金的積累和投入,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從這一角度來說,解決資源配置問題是推進城鎮化的關鍵,了解城鎮化進程中農村金融服務需求也成為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焦點。因此,如何解決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經濟發展所需的金融支持,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研究。
一、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基本現狀
1949年,中國建制鎮2 000個左右,新中國成立時城鎮化水平為10%。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進入城鎮快速發展時期,建制鎮數增加到了19 883個,城鎮化水平達到41.8%。建國六十年來,中國城鎮化推進經歷了曲折的過程。中國城鎮化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城鎮化穩步推進階段(建國頭十年),新中國成立后,期間全國城鎮人口從5 775萬增加到9 950萬,城鎮化水平由10.7%上升到15.3%,此時期是建國以來城鎮人口增長最快的時期。第二階段是城鎮化推進波動階段(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在建設大躍進的號召下,城鎮工業大發展,1960年底城鎮人口增加到13 074萬。之后國家處于三年困難時期,全國減少城鎮人口1 062萬,從1963年起,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城鎮化水平又得以緩慢提高,但仍低于1961年水平。第三階段是城鎮化推進停滯階段(至20世紀7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的沖擊”,大批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城鎮人口大量遷出。盡管此期間城鎮人口略有增長,但隨著“文化大革命”后期知青返城,全國城鎮化水平一度呈下降趨勢,之后又慢慢回升。第四階段是城鎮化推進加速階段,即改革開放以后全國城鎮化推進開始進入加速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的鄉鎮實行撤、擴、并,又增加7 750個。中共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了提出了發展城鎮戰略,2000年政府提出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2005年胡錦濤同志強調,堅持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努力形成城鎮發展新格局。黨的十六大更明確提出:“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要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這進一步為中國加快城鎮化進程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二、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的金融需求
1.基礎設施建設中的金融需求。在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良好的基礎設施是農民增收、農業增長和農村穩定的重要前提條件。在城鎮化進程中,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普遍性的生產和生活設施,包括農田水利、電力電訊、道路交通,醫療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設施,主要為常規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持;二是特殊性的生產與生活設施,如城市住宅、工業聚集區、商業網點及娛樂設施,主要為適應現代城鎮經濟與生活要求提供支持。農村基礎設施主要具有基礎性和先行性、不可貿易性、自然壟斷性、外部性和準公共產品性等特點,這就決定了它需要大規模的投資,因此會產生兩種可能的結果:一是因為所需投資規模大、周期長,私人不愿投資;二是一定地區范圍內只需要一家公司服務才能盈利,從而產生自然壟斷。另外,由于基礎設施建設資產具有專用性和非流動性,資產不易出售或轉作他用,因而投資一旦實施就會形成大量的沉淀資本,從而在客觀上形成了市場進入障礙,即使沒有管制,競爭者也不容易進入市場。在中國城鎮化進程中,中國普遍存在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市場化建設滯后,資金投入不足影響城鎮建設,體制不健全,缺乏吸納社會資本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的向心力的問題。因此要推進城鎮化進程,必須要有能與之配套的完善的現代農村基礎設施,沒有較為完善的農村基礎設施,農民不可能增收,農業不可能增產,農村不可能發展。目前中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主體主要是政府,各級政府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資是完善農村基礎設施的關鍵。然而,自“十五”(2001—2005)計劃以來,雖然國家加大了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但由于歷史欠賬太多,加上沒有根本理清農村基礎設施的供給體制,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整體水平落后的局面并沒有得到根本改觀。因此,城鎮化進程中應積極創建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政府和金融體系共同參與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和運營,雙方共同對項目運行負責,并由金融體系負責項目融資,增加項目的資本金數量,降低較高的資產負債率。同時雙方可以形成互利的長期目標,更好地為社會和公眾提供服務。政府可以給予金融機構相應的政策扶持(如貸款擔保、稅收優惠等)作為投資風險的補償,以提高金融機構投資農村基礎設施的積極性。
2.農產品生產、流通及銷售領域的金融需求。在城鎮化進程中,對農產品生產、流通及銷售領域的金融服務,主要是指金融機構(例如銀行等)為農產品產、流通及銷售產業提供與資金融通、結算、保險等服務相關的新型金融業務,是現代農產品物流與資金流的有效融合。2007年以來,面對農產品價格快速上漲、部分農產品供給出現缺口的不利形勢,人民銀行和銀監會根據中央和國務院有關文件及會議精神,進一步加大了窗口指導力度,先后圍繞生豬、奶業和糧食生產等方面下發了一系列指導性文件,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切實加大對農產品生產的支持力度。然而當前銀行業金融機構普遍對支持農產品生產缺乏積極性,甚至主動退出農業領域和農村市場。另外,由于中國人均占有耕地僅1.39畝,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7%。為了在有限的耕地上生產盡可能多的農產品,只能投入大量勞動力,通過精耕細作來提高單位產量。這就決定了中國農產品是一種勞動密集型產品,因此“勞動替代資本投入”成為中國農民生產積累方式的最優選擇。由于小農經濟中農產品生產者高度分散、數量龐大,發放以其作為交易對象的農業貸款尤其是農戶貸款將產生高昂的交易費用。此外,在農產品供求信息不能有效傳導的情況下,農民個體的理性選擇往往造成整體的趨同決策,導致農產品供給彈性相對較大。而大多數農產品尤其是主要糧食作物本身需求彈性較小,易造成農產品周期性相對過剩而陷入銷售難、價格低的困境,導致農產品生產常常被“豐收悖論”所困擾。高度分散的農產品生產者難以通過有效的農產品結構調整和產量控制來影響農產品價格,致使其在各方利益博弈中處于弱勢,議價能力嚴重不足。因此,盡管農產品生產投入多、周期長、風險大,但所獲利潤相對較少,制約了貸款償還能力。因此,發展農產品生產、流通及銷售領域的金融服務的意義從微觀角度來講,可以緩解農民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為農產品生產、流通及銷售企業日常業務當中的資金缺口提供快速安全的資金供給。同時,從金融機構來說,可以增加利潤來源,降低業務風險,可以創造一種共贏的局面。而從宏觀的角度來說,發展農產品金融服務可以帶動整個區域農村經濟的發展。
3.與農業相關的高科技行業的金融需求。與農業相關的高科技行業主要是與農業相關的技術密集性高、技術難度大、智力要求高、競爭性和滲透性強、投資多、風險大的行業,這些行業的研究成果能廣泛應用于農業領域,對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業科技進步產生深刻影響和重大推動作用的高層次、核心和前沿行業。主要有:(1)生產型行業,是指以研制開發、生產銷售農業高新技術產品為主的行業。它與科研機構一樣,注重產品的研制開發,但它研制開發的目的不是為了出售技術而是為了自己生產銷售。(2)運用型行業,是指大量采用高新技術設備或高新技術工藝生產農業產品的行業。(3)服務型企業,是指為社會提供某種勞務且在其服務過程中運用到大量農業高新技術的行業,如管理咨詢企業、信息服務企業等,如中國農業技術推廣企業。以企業的生命周期理論為基礎,企業在建立和成長時期多使用銀行借貸,進行債務融資,當企業逐漸成熟時,其債務融資的依賴性將逐漸降低。信息不透明的小企業多依賴于初始內部融資、天使融資等;當企業逐步發展時,則可以獲得間接融資(權益資金來自于創業投資,債務資金來自于銀行等)。最后,如果企業持續增長,則有機會通過公共權益和債務市場進行融資。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經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提高生產效率,必須依靠與農業相關的高科技行業的發展,因此,要積極創建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為與農業相關的高科技行業提供資金支持。
4.保險與社會保障方面的金融需求。保險與社會保障主要包括財產保險與人壽保險的現代保險服務及包括養老、失業、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社會保障體系業。在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經濟發展對保險和社會保障的需求也顯得尤為迫切。一方面,在城鎮化進程中,隨著涉農企業的發展壯大以及農村居民家庭財富水平的日益增長,會產生出對于現代商業保險的需求。另一方面,只有健全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才能夠解決農民的養老、醫療、失業和最低生活保障問題,才能把農民從土地上真正解放出來,才能促進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從而推動城鎮化進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因此,保險與社會保障方面的金融需求,是城鎮化進程中一種必然的金融需求,沒有健全和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和現代保險產品和服務,農村城鎮化就難以順利推進。具體來看,在城鎮化進程中,一方面需要開發各種適應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特殊需求的壽險與財險產品,發展包括企業財產保險、家庭財產保險、農業保險及各類壽險業務在內的現代保險市場;另一方面需要著力構建以農村養老保險、農村醫療保障、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及失地農民生活保障與進城農民工社會保障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最終實現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要實現從農村向城鎮的轉變,保險與社會保障方面的需求不僅是必然的,而且是巨大的。
三、城鎮化進程中金融需求的特性劃分
1.資金需求的特性劃分。在城鎮化進程中,來自不同行業和領域的金融需求看似互不相同,但從市場調節機制的角度,可以將其劃分為三種基本類型。一是市場領域的資金需求,其基本特點是具有盈利性,符合逐利性金融的投資條件,比如大型企業的技術研發、部分高科技創新型企業以及部分中小企業創建等項目,然而由于農村地區現行金融體系和制度供給的不充分,資金需求主體缺乏利用現代金融體系融資的具體途徑。二是準市場領域的資金需求,其基本特點是在短期內具有高風險、信息不對稱以及資金回收周期長等特征,長期內又具有資金流的自我補償性甚至是盈利性,符合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或必備條件。準市場領域資金需求的這些特征使得商業性金融在初期不愿介入,只有等項目運轉成熟后,才符合其營利性的投資條件。三是純市場失靈領域的資金需求,比如農民工市民化過程中的社會保障資金需求以及部分扶貧性質的建設項目,這些是政府公共財政需要服務的領域。
2.金融供給匹配需求的特性劃分。在城鎮化進程中,根據金融服務需求的市場性與準市場性,金融機構應有不同類型的金融供給與之相匹配。一方面,對于市場性領域的資金需求,應主要通過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的商業性金融機構體系和資本市場來滿足。根據融資需求主體的規模、信息及風險等特征,可以將融資企業區分為成熟的大企業、傳統中小企業及科技創新型企業三種類型。對于成熟的大企業,其資金需求規模大,并且能夠提供健全的財務報表等信息,適合通過商業性大銀行或資本市場進行融資。對于傳統中小企業,可以依靠各種類型的中小金融機構融資。對于科技創新型企業,由于其風險及潛在收益較高,主要通過創業板資本市場或風險投資基金來實現股權性融資。另一方面,對于準市場領域的融資問題,傳統的方法是依靠政策性金融,但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為了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引導利用民間資本,傳統的政策性金融正在向新興的開發性金融轉化。“開發性金融”是指政府或政府聯合體通過建立具有政府信用的金融機構,為特定需求者提供中長期融資,同時以建設市場和健全制度的方式,推動市場主體的發展和自身業務的發展,從而實現政府目標的一種金融形式。開發性金融并非專指國家開發銀行的貸款行為,而是一種金融制度,這種制度的本質特征是用市場化的資金配置與收回方式來實現政府的財政轉移和支持目的。除了融資與市場建設功能外,開發性金融強調資金的配置與發展規劃的融合性,其以全社會或地區的規劃為前提,是通過融資手段對國家或區域發展規劃的積極推動,有助于消除區域經濟建設中的無序性,這也是商業性金融所難以實現的功能。開發性金融是政策性金融在引入市場運作機制下的新發展,其運用政府組織優勢的資源和高能量,以市場化融資推動市場和制度建設,在政府和市場之間促進良性互動發展,拉動經濟發展。
四、結論
本文主要對城鎮化進程中農村金融服務需求進行分析,主要結論有:(1)城鎮化進程中,農村金融服務需求主要來自于基礎設施建設的金融需求、農產品生產、流通及銷售領域的金融需求、與農業相關的高科技行業的金融需求、保險與社會保障方面的金融需求。(2)城鎮化進程中金融需求的特性劃分主要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資金需求的特性劃分,包括市場領域、準市場領域、純市場失靈領域的資金需求三個方面;二是金融供給匹配需求的特性劃分,包括多層次、多元化的商業性金融機構體系和資本市場以及政策性金融、“開發性”金融。
參考文獻:
[1] 巴圖.中國城鎮化發展的現狀與問題分析[J].價值工程,2010,(6).
[2] 關娜.農產品物流金融服務模式創新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3] 胡海峰,賈憲軍.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金融支持政策研究[J].中州學刊,2011,(3).
[4] 龍世峰.農產品生產與金融支持問題研究——對金融支持農產品生產政策效應的思考[J].金融與經濟,2009,(2).
[5] 余佶.中國農村基礎設施:政府、社區與市場供給——基于公共品供給的理論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6,(10).
[6] 趙慶國.發展高科技農業需要銀行信貸資金的支持[J].農業經濟,2001,(5).
[7] 中國人民銀行南寧中心支行課題組.城市化與三農問題研究(上)——基于金融支持農村城鎮化視角[J].廣西金融研究,2007,(7).
[8] 中國人民銀行南寧中心支行課題組.城市化與三農問題研究(下)——基于金融支持農村城鎮化視角[J].廣西金融研究,2007,(7).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