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先進性建設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關鍵所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幾代領導人對先進性建設的延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開辟了黨的先進性建設的新階段;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推進了黨的先進性建設的新發展;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代領導集體,開創了黨的先進性建設的新局面。
關鍵詞:改革開放;先進性建設;領導集體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6-0235-02
十七大報告指出:“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要靠千千萬萬高素質黨員來體現。”回顧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對黨的先進性建設不斷豐富和發展,這表明我們黨已經把先進性建設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
一、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關于黨的先進性建設思想的論述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糾正了在“文化大革命”當中對黨的建設事業產生的破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推進了新時期黨的先進性建設的偉大工程。
1.黨的先進性建設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黨的基本路線決定了黨的發展方向、前途和命運,對于黨的先進性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鄧小平指出:“如果說我們建國以后有缺點,那就是對發展生產力有某種忽略。”他特別強調:“我們的政治路線,是把四個現代化建設作為重點,堅持發展生產力,始終扭住這個根本環節不放松,除非打起世界戰爭。即使打世界戰爭,打完了還搞建設。”搞清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務是什么,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對于中國共產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有重要意義。這是鄧小平對黨的先進性建設的最杰出貢獻。
2.黨的先進性建設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鄧小平科學世界觀最鮮明的特征。新時期黨的先進性建設就要求我們必須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勇于創新,鄧小平多次強調要堅持實事求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確是個思想路線問題,是個政治問題,是個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的問題”。鄧小平所講的解放思想是指:“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結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我們講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解放思想絕不能夠偏離四項基本原則的軌道,不能損害安定團結、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
3.黨的先進性建設要加強制度建設。高度重視黨的制度建設,是鄧小平黨的建設理論的鮮明特點。鄧小平總結黨的歷史經驗,闡述了黨的制度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指出:“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位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制度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實踐證明,制度建黨是我們黨的一條重要歷史經驗,是新時期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的一條重要指導原則。
4.黨的先進性建設要深入開展反腐敗斗爭。反腐敗斗爭是黨的先進性建設的長期任務。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反復強調,反對腐敗,打擊經濟犯罪,是一項長期的經常的工作,要伴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伴隨到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1982年4月,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打擊經濟犯罪活動,我們說不搞運動,但是我們一定要說,這是一個長期的經常的斗爭。我看,至少要伴隨到實現四個現代化那一天。”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始終從黨的生死存亡高度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努力從思想上、組織上和作風上維護黨的純潔性,體現黨的先進性。
二、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關于黨的先進性建設思想的論述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到黨的十六大,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集中全黨的智慧,總結實踐經驗,進行理論創新,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理論。
1.概括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針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共產黨及共產黨員保持什么樣的先進性和如何保持這種先進性而提出來的。江澤民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堅持黨的先進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從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和人民根本利益三個方面,亦即從經濟、政治和文化三個方面,三位一體地對黨的先進性作出了完整的概括,把黨的先進性放到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和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中去考察,賦予了黨的先進性豐富的時代內容。
2.形成“兩個先鋒隊”思想。在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都呈現出多樣化。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江澤民在建黨八十周年的講話中明確指出:“我們黨要始終成為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同時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兩個先鋒隊”的思想切合黨的歷史發展和現實狀況,是對黨的性質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重申和闡述,是對黨的性質和先進性的認識的進一步的深化,將有利于拓展黨的工作的覆蓋面,提高黨在全社會的影響力和凝聚力,團結廣大群眾共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3.深入“三講”教育。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優良品質。江澤民指出:深入開展“三講”教育,“這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增強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的需要;是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作風上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提高干部隊伍素質的需要;是我們黨團結和帶領人民按照黨的十五大的部署,全面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需要。”
4.提出保持黨的先進性的新舉措。江澤民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把思想理論建設放在執政黨建設的首位,用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概況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堅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強黨的活力和團結統一;努力建設高素質的干部隊伍,形成朝氣蓬勃、奮發有為的領導層;領導干部一定要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加強和改進基層黨建工作;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真抓實干、狠抓落實,堅決反對和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方針等等。
三、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代領導集體關于黨的先進性建設思想的論述
黨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對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這一重大課題不斷進行系統地闡述,豐富和發展了黨的先進性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重大創新。
1.第一次提出“黨的先進性建設”這一科學命題。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建黨八十五周年大會上指出:“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屬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黨的先進性建設既是一以貫之的,又是與時俱進的。這就決定了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自身建設的根本任務和永恒主題。”關于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胡錦濤同志有四個第一次:第一次提出了“黨的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生存發展的根本問題”;第一次提出了“黨的先進性建設是馬克思主義政黨自身建設的根本任務”;第一次提出了要形成永葆黨的先進性的長效機制;第一次把開展黨內先進性教育與黨的執政使命緊密結合起來。
2.提出樹立科學發展觀,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胡錦濤同志多次強調,在我們黨全面執政的條件下保持黨的先進性,就必須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離開發展,堅持黨的先進性、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都無從談起。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對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深刻內涵、基本原則、根本目標和主要任務等重大問題進行了系統而深刻的闡述,明確提出了要提高黨在駕馭市場經濟、發展民主政治、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等五個方面的能力。
3.系統論述了新世紀保持黨員先進性的基本要求和對策。胡錦濤多次強調,在指導思想上,要抓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條主線,把握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這個主題,明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這個著眼點,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這個方針。在目標要求上,要提高黨員素質,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服務人民群眾。在指導原則上,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堅持正面教育,堅持發揚黨內民主,堅持領導干部帶頭,堅持區別情況和分類指導。
總之,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是長期的歷史過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關于先進性建設的思想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比較系統的理論體系。在改革開放縱深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建立和完善的新的歷史條件下,黨的先進性建設面臨著新的歷史考驗。
參考文獻:
[1] 鄧小平文選: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江澤民文選: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本書編寫組.胡錦濤總書記關于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重大戰略思想學習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
[4] 王文峰.新時期黨的先進性問題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05.
[5] 宋慶勇.論新時期黨的先進性建設——黨的先進性建設思想及其實踐途徑探析[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08.
[6] 李捷.中共中央三代領導集體對黨的先進性建設的貢獻[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5,(10).
[7] 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N].人民日報,2007-10-25.
[8]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537.
[9]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403.
[10] 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2.
[11] 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9-360.[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