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空間環境的角度,從人與空間環境的體驗關系、空間環境中人的參與性、人與空間環境的相互交流性、空間環境設計的技術性著眼,探討空間環境交互設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關鍵詞:空間環境;交互設計;以人為本
1 前言
人無時不刻地生活在各種空間環境中,人創造了環境,環境影響了人,在創造與影響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環境與人之間形成了各種微妙的關系,這種關系就是人與空間環境的交互關系,人與空間環境的交互無時不刻地進行著,所以,空間環境設計要體現以人為本,那么它的交互性設計就更不容忽視了。但是現在關心交互設計的設計師們大部分來自于互聯網行業和工業設計行業,所以我們看到當你搜索“交互設計”時更多的BLOG和文章是在談論互聯網,網站的導航,注冊流程,彈出窗口或者就是產品等等。或許讓人感覺互聯網的交互設計和產品交互設計有點強勢,其實我們忽略了很多其他行業的設計,比如:建筑和環境藝術設計行業。本文主要就空間這一類型,來探討人與空間環境的交互設計,希望環境藝術設計師、建筑設計師、工程師等相關行業一起來關注人與空間環境的交互性設計。
2 人與空間環境的交互關系
空間在設計時必須與時代、環境、文脈等相互協調,這個過程本質上是互動的,但實際上由于這種互動的長期和緩慢,看起來更像是單向的傳遞過程。空間的交互性更突出地表現在建筑與人或人與人的關系上:使用者可以能動地獲得空間所傳播的信息內容,如功能的實現、美的感受以及空間表達的文化意義,然后反饋給設計者,甚至可能參與規劃設計、決定空間未來的使用方向。設計師隨后可以調整他的設計,如此形成一個互動的過程。
另外,空間環境中的諸要素始終處于一種動態變化過程中,空間是要隨著時間而有所發展的,縱向看是動態的,空間的物理環境會隨著四季的更迭以及各種因素的變化而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空間環境的各個部分功能也可能發生很大的變化。另外空間環境的使用者的情況也始終處于變化之中,人們的行為、心理、生活狀況都在不斷地變化中,同時人們的審美思想與觀念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變化的,人們對空間的設計要求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著,這就要求空間環境的設計應該具有較大的靈活性,以適應這些動態的變化,以人的行為心理需要而存在,圍繞人類生活的實際需要而成長。所以空間環境交互設計應留有足夠的發展余地,以適應使用者不斷變化的需求,包容未來科技的應用與發展,時代發展的需求等。
2.1 體驗關系
空間環境的主體是活動著的人,人們對空間環境的感知效應實際上是對空間的一種體驗。這種體驗關系就是一種交互關系。在一些居室設計的例子中,經常會看到許多按照設計師意圖設計的房子,總在短時間內便被使用者加以改變,今天這里動一點,明天那里動一點,使用者在潛意識中不斷將居住環境個人化。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設計師與使用者的溝通不是很成功;二是在于設計師在指導思想方面出了差錯,沒有顧及自己與使用者之間存在的差異;三是沒有留出可供使用者自由發展的空間;四是沒有設計出能夠表達使用者個人特色的細節,以至使用者無法對居室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其實這就是使用者對空間的一種體驗,一種感知效應。深挖上述現象的本質可以看出這是人與空間環境沒有產生良好的交互關系的問題。
2.2 參與關系
“人的參與性”是指人的各種行為方式,參與事件和活動之中,與客體發生直接的或間接的關聯。人的參與性也是人與空間環境的交互性。在空間環境設計中應誘導空間環境使用者積極地進行“角色參與”和“活動參與”,使“人盡其興,物盡其用”,從而發揮人、空間的直接交換的作用。在空間環境的創造中,要調動人的參與性,應先從需求著眼,應當讓空間環境關聯到每一個使用者,使更多的人,從更多的方面參與到這種空間之中;其次還應當注意要為人們留有多種選擇的自由性和選擇的多層次性,否則曲高和寡,則會把大部分人拒之門外。
如若要在某雕塑公園中建造一個可供參與的小品,就可從下述的參與方式出發設計。例:在某兩片水面之間的小徑設計在人通過的小徑旁設立一個可以吐水的噴泉式雕塑。利用感應手段,當人不通過時,看上去似乎是一個平常的“靜雕”,有人通過時,感應點發生作用,雕塑突然吐出一口水,從這片水面射向那片水面,使人感到一種驚喜之情。
2.3 相互交流關系
人與空間環境的相互交流的過程,也是人與空間環境的交互過程。空間環境中的各要素以明示、暗示、烘托、反襯、對比、隱喻等途徑在人的反應中起到了集注、強化、淡化、分散、干擾、組織、削弱、歸位、錯覺等心理反應或引起相應的各種行為。
如每當我們進入一個空間,我們首先會環顧四周,然后下意識地決定自己將采取什么樣的言行舉止。舉例來說,一進入歷史博物館中,我們就會不經意地開始非常重視自己的言行舉止,變得彬彬有禮,而且講起話來也是輕聲細語,并且產生肅穆的心理狀態;當進入娛樂空間時,我們都會比平時活躍百倍,嬉笑打鬧,無所顧忌,并產生非常放松的心理狀態。這些自然而然產生的行為和心理正是空間環境各要素對人的影響,人在此種影響下產生相應的行為和心理,又反過來作用于環境,這就是人與環境的交流關系。再比如,要引導人們到達一個特定空間,以連續有韻律的線性景觀設計,如鋪地、水景、綠化等作為引導因素指導行人的無停留的前進,而在建筑入口空間,通過放大線性人行空間為面狀廣場空間、設置小品、改變鋪地肌理、打斷或改變連續綠化種植方式、改變綠化種類、擴大水景面積、設置適當尺度高差等方式,來提醒人們留意到建筑入口區域的來臨,避免在前行過程中錯過。到了目標空間所在地塊,一些經過設計的有個性的欄桿、燈柱、大門、鋪地、小品等環境藝術要素,也是增加空間領域性、增進建筑整體特色、增強目標性的有利要素。這也是空間環境對人的一種驅動行為和驅動心理的影響,相反,也正是人們有這樣的一種行為心理,才有了這樣的空間環境設計方式。
2.4 空間環境設計的技術性
互聯網絡和多媒體數字設備給空間設計帶來了觀念上的巨大變革,信息時代的空間正在融合數字技術,進化為技術的綜合體。空間環境作為綜合的技術和藝術,像多媒體一樣集成了各種媒介,交互性也滲透于空間的本質中。交互空間,也通常和通訊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緊密相連,這使得空間環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交互式信息流動。從種種交互空間的方案來看,這種高效信息循環的內在常常表現為種種形式的技術特征。如新概念智能住宅的多媒體數字設備,本身能夠對居住者做出反應。當房子“看到”主人走近家門的時候,它啟動“家居自動化系統”,按照人的習慣播放音樂,“虛擬廚師”給主人熱一杯咖啡,甚至可以按他的口味烹調。在住宅單位內,房間的分隔通過電腦輔助的“靈活空間系統”,可以隨意和方便地改變室內的布局,實現一室多用。
參考文獻:
[1] 朱紅文.工業?技術與設計一設計文化與設計哲學[M].河南美術出版社,2001.
[2] 陶郅,郭嘉.創造多元互動的行為載體系統[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02(10).
[3] 張利.信息時代的建筑與建筑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4] 林玉蓮,胡正凡.環境心理學[M].北京:中國建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