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人類的藝術史上會出現不同地域不同年代畫家的作品 “神似”的現象。究其原因不管他們的畫種,表現技法,作品介質有多少的不同,巧合的是畫家的“心”。通過對周昉仕女畫與喜多川歌麿美人畫比較研究,可以發現影響作品畫面意境的是人們的審美意向,人文環境的傳承,時代文化等因素。
關鍵詞:審美意向;畫面意境;技法情趣;浪漫風格
眾所周知周昉是我國唐代時期的宮廷人物畫大師。他善于描繪唐代上層仕女的日常生活;其繪畫風格細膩優雅,色彩明艷,筆調輕快,對繁復細節描繪精美。現傳世作品有《紈扇仕女圖》、《調琴啜茗圖》等,其中最著名的是《簪花仕女圖》。
提到浮世繪人們馬上聯想到春宮畫,其實它的意義不單單如此。而喜多川歌麿是日本江戶川時期(相當于我國明末清初)的美人畫浮世繪畫家,他開創了大首美人畫派別(女性半身像)。他善于刻畫藝妓及庶民年青女性的日常生活;其繪畫風格華麗性感,色彩空靈,筆法飄逸,精心組織畫面圖案。其傳世作品眾多,有《歌撰戀之部》,《婦人相十體》,《婦人相十品》;其中《青樓十二時》系列是其代表作之一。
這兩位作者不同國度,不同時代,作品甚至是不同畫種。但大師們巨作又驚人相似。他們同樣善于用女性瞬間的動作刻畫人物心理,畫面細節描繪同樣華麗精美,畫面意境同樣唯美優雅。為何會出現這樣的跨時空藝術現象呢?現將兩位畫家的代表作品《簪花仕女圖》和《青樓十二時》進行比較性研究。
1 周昉仕女畫與喜多川歌麿美人畫不同點研究
1.1 從繪畫種類上講
周昉仕女畫是屬于國畫中的工筆重彩畫法,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畫標本型作品,能代表唐代現實主義風格的繪畫作品。而歌麿美人畫是多重套色版畫,;是日本江戶川時期浮世繪的巔峰作品,代表了當時裝飾風格美艷的畫風,對歐洲印象派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其中大師梵高等人就非常的崇尚浮世繪畫風。所以前者是工筆重彩毛筆畫形式,后者是多色套印版畫形式,兩者的畫種不同。
1.2 從取材上講
周昉仕女畫《簪花仕女圖》依次描繪了5名宮廷妃嬪女和一名仕女的形象。秋風送爽,她們在幽靜而空曠的庭園閑適生活。這些宮廷婦女體態豐碩,服飾豪貴。高聳的垂馬髻,前面簪著金步搖,頭頂戴著各種鮮花,身著齊胸的貼身長裙,外披敞領寬肥透明紗衣。點綴在人物中間的有兩只可愛的小狗與一只丹頂鶴,左側豎立起一面壽山石,后面是盛開的薔薇花,幾片綠葉陪襯著淡紫色花朵,把整個畫面氣氛裝點得非常和諧。體現了整個大唐王朝雍容華貴的縮影,盡顯富貴榮華之氣,是唐代貴族優雅雍容審美取向的表現。歌麿美人畫《青樓十二時》全系列共12幅,隨時間推移選擇了藝妓生活有代表性的內容。通過特定的服裝樣式及其紋飾表現特定的人物,體現出歌麿對吉原風俗的了如指掌以及對藝妓生活的細致觀察。畫面人物略帶迷茫的目光和纖柔的手勢準確傳達了人物的復雜心理狀態,明眸皓齒的妖冶美人成為有力推動浮世繪畫業進程的典型形象,體現了江戶新興市民階層追求享樂的內在文化性格。這里我們不難看出前者是達觀貴人家的貴婦人,后者是社會底層的藝妓勞婦;一個是陽春白雪,一個是下里巴人;同樣是女性畫但題材卻完全不同。
1.3 從作者背景講
通常情況下我們研究比較畫作不可避免的需要對作者生平進行分析,作者的潛意識形態會對其創作產生深遠的影響。兩位作者生長時期不同,地點不同,兩者的身份地位也完全不同。具體如下:周昉,字晦叔,(字景玄、一字仲朗),生卒年不詳,周欽之曾孫。譜載:昉為南宋寧宗嘉定時,官至兵部侍郎,告致仕,講學桂莊書院,周昉的藝術活動期較長,長達三四十年,即大歷至貞元年間(766-805),其活動范圍主要集中在長安和江南兩地。周昉的官宦生涯和貴族地位使他長期優游于貴胄子弟間,他初學張萱,后自創風格,善畫濃麗豐肥的仕女,又極能寫真,使其畫風有高雅華麗具有獨到藝術魅力。歌麿(1753年生-1806年逝)善畫美人畫,生于江戶(今東京)農家,1806年9月20日卒于同地。他常年混足于青樓茶館等社會場所,作品題材多是娼妓和藝伎,女性,裸體,性感美。其自幼擁有極高的藝術天賦,師承鳥山居大師,堪稱大器晚成且后來居上,首創大首繪畫法將美人畫推向空前絕后的頂峰,成為日本浮世繪最著名的大師之一。
1.4 從人物造型講
周昉仕女畫唯美神似,據當時人記載是“衣裳勁簡”,“彩色柔麗”,所描繪的婦女形象是“以豐厚為體”,人物醫飾裝飾華麗奢艷,人物體態豐腴,面部特征略有不同,人物動作從容悠緩,表情安詳平和,嬪妃貴婦的身份及生活特點表現得很充分。他主要成功是在形象及動態的刻畫方面細致動作,都被描寫得很精確而富有表現力,通過剎那間的動作姿態,描寫出古代上層婦女在無所事事的單調生活中的悠閑心情,華麗中蘊含小清新,富貴中有絲淡淡的哀怨,艷麗卻不妖媚,端莊卻又迷人。
從表面上看,喜多川歌麿的美人畫似乎“千人一面”,筆下美人形象沒有明顯的差異,面部鵝蛋臉鳳眼櫻桃嘴,身材瘦長纖弱。其畫風簡約飄逸,設色簡單,灰色多變有著低調的奢侈。但仔細分析依然能區別出不同人物的不同特征。正如《歌麿》一書作者龔古爾寫到:“歌麿是在描繪人物形象時既遵循日本的傳統、又在這些似乎欠缺人性的冷漠表情中注入了爽快利落的優雅、具有深刻精神洞察力的最初畫家?!嬲男は袼哂械孽r活生命感使線描顯得更加精致。因此他筆下的人物看上去不再是千人一面的傳統造型,而是奇跡般地擁有各自不同的個性?!?9世界初的日本作家永井荷風的散文名篇《邪與媚——關于浮世繪》中,對早已凋零的浮世繪總結到“最耐人尋味的東西,它的身上可能具備兩種品質:邪與媚。浮世繪就有這樣的品質。邪與媚的統一,讓感觀的享樂的世界有了豐富的質感,沉甸甸地,如晚熟的高粱,所有的穗子都垂下來了,富足的,殷實的,直達天邊?!?/p>
誠然,這兩位作者不同時代、不通國度、一個富貴一個清貧、作品表現方式畫種不同、一取材高貴一取材媚艷、一人物造型豐潤一人物造型纖弱,一個色彩豐富柔麗一個色彩簡明飄逸;但是他們的作品確讓我們感到涌動著同樣的情緒,是如此眼熟,是如此神似……是什么造成了人類藝術史上的巧合?
2 相同點分析研究
2.1 人文環境傳承
可以說周昉的佛教——畫唐人水月觀音圖曾成為長期流行的標準被稱為“周家樣”。當時很受朝鮮,日本的歡迎。至今也還可見日本保留有周昉風格的古代仕女畫,面型豐腴的婦女形象在唐代特別是中唐及其以后是在東亞,東南亞地區廣泛流行的。所以說日本浮世繪的用筆線條流暢利落,刻畫細膩的風格,以及裝飾意味很強的畫面構圖、散點透視的藝術觀察方式等等必然受到大唐文化的影響。這也解釋了兩位作者的作品在差異化中呈現巨大的相似。
2.2 審美取向的相同
亞洲民族大都聰明而敏感,善于看到實物背后的本質。中國人欣賞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日本人欣賞櫻花飄落凄涼而唯美,同時他們也都欣賞竹子的高風亮節。因此兩位大師的唯美華麗畫面后面透露出人物心理描繪如此的微妙。不管是奢侈華麗貴婦,在端莊慵懶面具下的落寞意味;還是優雅溫柔藝妓,在精美時尚造型中的挑逗意味;浪漫風格的藝術造詣表現了女性平凡生活中淡泊卻又亙長的詩意。他們的作品都表現出了對女性要細膩呵護的喜愛態度,甚至是對女性肉體的崇拜和向往。這種默默的欣賞和淡淡眼神關注有別于西方男士形式上的彬彬有禮,這是亞洲人種所共有的含蓄,可以被稱作是東方的騎士精神。
2.3 兩個時代經濟文化潛意識的相同
周昉作品題材的范圍其中除了一般的貴族婦女生活的題材以外,特別值得注意的即有具體地描寫唐明皇李隆基和楊玉環各種活動的作品,如《明皇納涼圖》、《明皇斗雞射鳥圖》、《明皇擊梧桐圖》、《明皇夜游圖》、《楊妃出浴圖》、《太真教鸚鵡圖》,以及有關虢國夫人的圖畫。這些作品直接表現皇帝及其生活中的奢靡浪漫的生活而不引起歧視,并且是被許多畫家一再重復的。由此也可見當時仕女畫得到蓬勃發展的社會心理背景。唐朝經濟興旺,男女地位品等,為人豪邁開放,善結交八方賓客,也是歷代對性態度最為包容的朝代,在亞洲人的羞澀隱晦的態度之下可以正面的去認可女性豐滿軀體的柔美,經濟的發達帶來當時唐人對感官世界的火熱追求。盡管后來盡管中國的孔子理學對日本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但日本歷史上從來就沒有形成過嚴格的禁欲主義,江戶時期經濟高度發展的日本“人生如夢即時享樂”的哲學在其民眾及武士中形成,他們都具有相對開放的性觀念。正如《菊花與刀》作者本尼迪科特(美國人類學家)將到的:“日本是一個充滿矛盾,令人迷惑的民族,他們創造了極其繁復的社會行為規范,個性拘謹,并嚴于克己,但同時對感官享樂的態度卻又極其寬容,認為肉體的享樂與其他享樂一樣是值得追求的?!?/p>
通過上面的比較,我們看到兩位大師的作品:女性圓臉或長臉、淡妝、丹鳳眼、小巧的嘴,以及無一雷同的精美紋飾、優美細膩的動作,表達出來的人物慵懶妖媚的神情和復雜的心理變化,承載著人們對性感美的鮮活追求。同時不難看出藝術是沒有國界沒有時間限制的,人們的作品表面上是由構圖,線條,造型,色彩構成,其實真正構成作品藝術氣韻的是人們潛在審美意向,這也合理解釋了仕女畫和美人畫,兩位大師作品極端不同背后的藝術相似相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