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了解以新生代農民工為代表的弱勢群體的新媒體應用現狀,培養他們運用新媒體為個人生活服務的能力,有助于幫助他們盡快獲得社會認同、融入城市社會。本文通過在河南省鄭州市進行的隨機抽樣問卷調查(N=826),對河南省鄭州市新生代農民工新媒體應用與評價進行了系統的實證研究,從而為相關部門提出針對性較強的建議。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新媒體;應用;評價;實證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2010年1月31日,國務院發布的新世紀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7個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 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農民工”的提法。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唐仁健說,2009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的報告里面提到的“新生代農民工”問題,這次在中央一號文件中第一次明確提了出來。報告提出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讓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新生代農民工多指80、90后,這批人目前在農民工外出打工的1.5億人里面占到60%,大約1個億。以“三高一低”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職業期望值高,物質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據抽樣調查結果推算,2011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5278萬人,比上年增加1055萬人,增長4.4%,農民工以青壯年為主,16~20歲占6.3%,21~30歲占32.7%。從數據說明,新生代農民工當之無愧地成為當代農民工打工群體的主體,他們的利益與國家的發展之間的聯系越發的緊密。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富士康跳樓事件、新生代農民工心理危機、生存危機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新生代農民工問題越來越受到各界的關注,尤其針對河南省而言,隨著2011年,國務院正式出臺《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建設中原經濟區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戰略定位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基地,全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示范區,全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板塊,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支點和重要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在這個戰略定位指導下,新生代農民工在中原經濟區的建設過程中將起到史無前例的巨大影響和作用。研究新生代農民工的各種問題的意義將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日益顯著。新生代農民工在接觸網絡等新媒體的同時與上一代農民工有極大地不同,他們大部分對網絡和手機不陌生,喜歡依靠新媒體進一步融入社會,許多學人也注意到了新生代農民工與新媒體之間的應用和反饋關系并進行了系列的研究,王學夢和榮梅(2008)認為,電子網絡作為一種新型的弱關系社會資本,對整個人類的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為新生代農民工在更為廣闊的社會網絡中尋求稀缺的資源,加快其市民化進程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周葆華、呂舒寧認為在長三角地區,新生代農民工的新媒體普及率已經很高,甚至遠超傳統媒體[1]。
然而上述研究總體來看,仍有一些缺陷:首先,量化的資料還有待進一步的補充,制約了科學結論的提出和研究的繼續深入;其次,對中部地區尤其是河南省的關注十分稀少,不能具體到河南這個農業和人口大省中來,對河南省新生代農民工的新媒體應用以及隨后的系列問題涉及較少。因而,我們在河南省有代表性的城市鄭州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證研究和問卷調查,調研了新生代農民工的新媒體應用及對于新舊媒體的評價等若干問題。
2 研究方法
本次調查覆蓋范圍很廣,沒有局限于某一行業或某一狹窄的區域,在鄭州市內包括各個區縣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地點包括新生代農民工人群密集的鄭州市火車站、鄭州市人才市場、鄭州市多個房產建筑工地、鄭州市新鄭縣多個施工工地等,調查者年齡大多在16~30歲之間,于2012年4~6月實施,采用面談自填的方式,共發放問卷1000份,其中回收有效問卷826份,在95%的置信水平上,誤差不超過4%。
樣本構成:本次訪問在受訪者的年齡分布上,受訪者在20歲以下占到23%,21~30歲之間占69%,超過30歲以上的占到8%,男性占59%,女性占41%,教育程度以初中最多,占33.3%,其次為高中(31.5%),54.5%的受訪新生代農民工未婚,在所從事的職業分布上,建筑業占12.8%,制造業占17.1%,服務業占40%。擁有電腦的比率達到40%。
3 研究成果
3.1 新生代農民工新媒體參與及普及率
在問卷的第一部分涉及到了新生代農民工的新媒體普及和參與的基本問題,即對于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應用情況,結果發現,新生代農民工對于傳統媒體電視、報紙、廣播的應用率分別為30%、5%和7%,52.9%的新生代農民工只是偶爾看看電視,有高達50%的農民工從不聽廣播,這就推翻了以前很多學者提出的所謂廣播是適合農民工的天然綠色媒體的觀點,在收看和收聽的內容中40%的人選擇聽廣播綜藝節目,21.4%的農民工選擇看電視劇,而對于新聞和信息的接受率都只達到了13.5%和35.7%,而對于網絡和手機的普及率則高達22.5%和36.4%,經常上網的比例更是高達52.2%,43.8%的新生代農民工選擇使用手機這一新媒體工具上網,通過對比說明,河南省新生代農民工群體中的新媒體普及率要高于傳統媒體,隨著時代的發展,農二代借助手機、網絡等新媒體的幫助,不再保持人們心目中傳統的信息封閉或閉塞的狀態,而是更多的改寫了農民被信息邊緣化的現象。
然而我們也通過對比上海市新生代農民工的數據發現,上海市新生代農民工的網民比例高達75.4%,擁有手機的比率為96%,對于電視、報紙、廣播三大傳統媒體的使用率也分別為73.1%,38.4%和24.6%[2],將上海市新生代農民工的新媒體普及率與其他社會群體比較會發現,新生代農民工的新媒體普及率要遠高于上海市民和普通公眾的平均水平,即使與青年群體相比,新生代農民工的手機擁有比例依然不遜于普通年輕人,在這一點上,我省的農民工無論是網絡還是手機普及率都遠遠低于上海的水平,而且我省新生代農民工接觸新媒體的時間有37.2%的比率是不固定的。
3.2 新生代農民工新媒體應用的具體情況分析
從不 偶爾 有時 經常 每次
瀏覽鄭州新聞 10% 70% 15% 4% 0%
瀏覽國內新聞 16% 58% 12% 10% 4%
瀏覽老家新聞 32% 59% 2% 5% 1%
使用搜索引擎 43% 49% 5% 2% 0%
收發電子郵件 69% 22% 5% 3% 0%
瀏覽論壇社區 92% 5% 1% 0% 0%
瀏覽他人博客 84% 12% 2% 1% 0%
QQ聊天 22% 28% 42% 6% 1%
玩游戲 40% 42% 10% 5% 1%
上傳視頻 80% 16% 2% 0% 0%
上招聘求職網 22% 56% 18% 2% 0%
從以上表格我們看到,新生代農民工應用新媒體最主要的活動是瀏覽國內新聞,在經常使用這項上比例高達10%,其次為QQ聊天,隨后是玩游戲和瀏覽故鄉新聞,收發電子郵件和玩游戲,這與上海市的新生代農民工首先選擇的網絡活動上QQ相比截然不同,上海新生代農民工使用QQ的主要功能為聊天,主要維持日常人際關系。
從對于手機媒體的應用表格我們看到,新生代農民工對與接打電話的比例選擇是系數最高的,85%的人經常撥打電話,35%的人經常用手機拍照,19%的人收發信息,18%的人聽廣播和音樂。值得注意的是在訪談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用手機上網正成為新生代農民工的一種新型接受訊息的渠道,比例在不斷地上升。
從不 偶爾 有時 經常 每次
撥打電話 0% 5% 5% 85% 4%
收發信息 5% 35% 40% 19% 1%
手機拍照 2% 15% 40% 35% 6%
上網 22% 18% 40% 15% 4%
閱讀手機報 16% 35% 40% 5% 2%
聽廣播、音樂 10% 45% 20% 18% 6%
看手機視頻 45% 48% 1% 0% 0%
瀏覽他人博客 68% 23% 6% 1% 1%
QQ聊天 20% 26% 46% 8% 0%
玩游戲 25% 35% 28% 10% 1%
其他 21% 23% 46% 8% 2%
3.3 對新舊媒體的評價
第一,本部分通過對比表格測試顯示了新生代農民工對于新舊媒體的評價比率差別,調查顯示:新生代農民工對于傳統媒體在客觀公正的報道外來打工者、替打工者說話、讓打工者表達自己觀點心聲方面的比率都要高出新媒體很多,分別為80%、83%、72%,而在相應方面對于新媒體的評價則只有20%、15%、26%,說明新媒體在維護農民工切身利益,解決實際生活困難等多個方面仍需改進。
第二,通過調查還顯示,在娛樂生活排除孤獨、提供法律法規政策服務、提供有用的招聘工作信息三個方面,新生代農民工在這方面的比率達到89%、81%、77%,而在這方面對于傳統媒體的評價的比例系數則低得多,分別為9%、12%、28%。這說明新生代農民工對于新媒體的用途主要界定為娛樂工具和信息提供平臺,相對于傳統媒體來說,新媒體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了打破固有精英文化為主的傳統媒體封閉的平臺,但同時我們看到,新生代農民工對于新媒體的應用還沒有達到一定的精通程度,許多功能還未深度開發,城鄉之間的“知溝”現象要想依靠新媒體的平臺來拉近距離還需要假以時日。
4 政策建議
4.1 政府應當多層次保障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利益,給予人文關懷
政府作為為人民服務的主要機構,應當肩負起保障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利益的重責。首先,政府要在多方面予以政策傾斜,比如規范用工單位和勞動制度,增加外來務工人員的經濟收入,減少其勞動強度;其次,政府有必要聯合社會組織和大眾傳媒共同發力,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如做好網絡建設等;再次,網絡媒介之所以無法取信于新生代外來務工人員,媒介失實失職是一重大原因,因此,政府有必要加強網絡輿論監管,促進社會和諧。
4.2 新媒體應當意識到自己的重大使命,發揮輿論導向的效用
目前新媒體,尤其以手機報為主,在定位和觀眾群數據庫建立上尚缺乏一定的科學依據,一方面,關于新生代農民工的報道較少,與日益增長的群體數量不相匹配,另一方面,媒體內容中存在著偏視等問題,不能如實反映他們的具體生活狀況和精神面貌,影響了其社會融入。因此,新媒體方面實應做出調整,努力做到:要本著真實、公正、客觀等原則,平視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公正客觀地進行報道,平衡分配話語資源,給予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充足的話語表達空間。真正貫徹“走轉改”的風氣,深入新生代農民工群體,提供符合其需求的多樣化的新聞。
4.3 新生代農民工亟待提高應用新媒體能力
對農民工自身來說,提高應用新媒體的能力是指在面對紛繁復雜的新媒體信息時能夠做出正確選擇、進行合理評價和判斷以及應用的能力。具體內容分為以下幾方面:
(1)新生代農民工在接受新媒體的信息時,應樹立批判意識,保持清醒頭腦,冷靜思考后再決定自己對該信息的態度和行為,不做跟風的 “網絡暴民”。
(2)提高對新媒體的參與能力。各個社區、居委會或者網站可以定期舉行新生代農民工培訓班,引導其在接觸新媒體時自覺將新生媒體尤其是微博、博客等提供的知識、技巧內化為自己的參與能力,恰當合理的表達個體對公共事務的關心,促進其融入社會。新生代農民工可還以通過網絡上的一些實踐課程,系統學習音視頻剪輯、圖片圖表的制作技術,以及寫作技巧,創造自己的個人作品,在博客、論壇中一展才華。這一能力的提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農民工這一網絡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變為信息的主動傳播者,縮短城鄉之間的知識溝距離。
參考文獻:
[1] 倪婷,金宇,劉瑩.新生代農民工的網絡使用與社會融合研究 [N/OL].人民網.http:∥www.chengbiancun.com/2010/1222/13590.html20111018.
[2] 周葆華,呂舒寧.上海新生代農民工新媒體使用與評價的實證研究 [J].新聞大學,2011(2).東補西移也大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