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產業被公認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它在第三產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相應的,隨著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文化產品的供給規模也逐漸擴大。博物館作為一類文化產品,它是具有非營利性質的。這種特別的文化產品,其供給模式也有自身的特點。本文將以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為例,分析該類文化產品的供給模式以及特征。
關鍵詞:博物館類文化產品;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供給
文化產品的供給是一個龐大的課題,它與市場需求、消費者心理、政府政策等方面都是緊密相關的。文化產品在文化產業鏈條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對產業鏈條上游的文化整合、管理環節是一個總結,對產業鏈條下游的文化衍生、深度開發是一個開端。因此,弄清楚文化產品的供給模式及其特征,能夠做出更為合理的發展策略以促進文化產業的長足發展。同樣,通過對博物館類文化產品的供給模式的探究,可以更好地指導博物館的經營與發展。我將運用文化產品的供給理論,以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為例,對博物館類文化產品的供給模式及特征做一個較為詳細的解析。
1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是反映祖國大陸與寶島臺灣歷史關系的國家級對臺專題博物館,于2006年5月正式對公眾開放[1]。它坐落在清源山麓、西湖之畔,背倚秀山,面朝湖水,視角開闊,人杰地靈。從其外觀整體結構上就可以看出“天圓地方”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紅磚白墻的色調又具有典型的閩南建筑風格。自它建成以來,成為了泉州市一個新的地標建筑。
在博物館二樓的“閩臺緣”主題展廳內,設計了7個部分來布展講述大陸與臺灣的不可割斷的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法緣相循、商緣相連、文緣相承的“五緣關系”,展示了大量殷實的實物、文獻、圖片等資料,科學真實直觀生動地闡述了臺灣與祖國大陸一脈相承的歷史事實。在三樓的“鄉土閩臺”主題展廳里,通過全場景式的陳列手法,能讓游客直觀真切地感受到閩臺兩地共同的民俗風貌。除此之外,臨時展廳為各類臨時展覽和活動提供場地,為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提供合作互動的平臺。[1]
2 政府供給
經濟學家通常會用“公共悲劇理論(Tragedy of Commons)”、“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和“集體行為邏輯(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這三個理論來論證市場供給的缺陷以及政府供給的必要性[2]。這些理論大都認為:在私人供給的情況下,個體都會先從自身利益出發,其行為都是為了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從而會影響甚至損壞了集體利益;同時由于文化資源的共享性以及社會效益性,人們都可以從中獲益,這就使得有些人抱有坐享其成的心態,造成了社會勞動的不公平性,必然會導致社會矛盾。因此,政府供給是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的。很明顯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是一個政府供給的公共文化產品。
其一,“臺灣”是一個政治敏感話題,有關臺灣方面的公共文化產品供給,還是需要政府發揮其主導地位的作用,市場供給主體是不會觸及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的建立就是由政府主導和支持的:2004年11月2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志視察了泉州閩臺關系博物館,并指示要建一座全國性對臺宣傳交流基地的閩臺緣博物館[1]。這是一個政策性的指示,得到了國務院的批準與肯定。其二,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的前期投入巨大,是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的;建成后的維護資金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這些都需要政府的財政支持。又因為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是免費向公眾開放的,這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經濟收益來源。同時,對于此類文化產品生產是邊際成本遞減的,即增加一個消費者所帶來的對生產成本的影響幾乎微乎其微的[2]。因此綜上所述,市場供給主體是不會主動提供的,為了保證社會福利不會受到損失,保證公眾能夠享受這一社會利益,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的建設應該由政府主導。其三,它具有完全非排他性和弱競爭性,這個屬于政府供給文化產品的范圍。何為完全非排他性?由于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免費向公眾開放,因此對于任何人而言都是一樣的,任何人都享有平等消費的權利,它不排除其他人的消費。又何為弱競爭性?前文說到閩臺緣博物館是免費開放的,按理說應該是非競爭性。但我認為它是具有弱競爭性的,因為閩臺緣博物館作為文化產品,雖然有政府的財政支持,但其還是要進入市場的,它還需要通過場地出租、展覽策劃等一些其他途徑來獲得資金來源。只有進入市場,才能把握大眾的審美觀念和消費習慣,才能更好地管理和經營博物館。
其實,在中國,博物館大多是由政府供給的,它是屬于政府文化事業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它起著豐富人們文化生活、引導人們觀念意識的作用。目前,各地都很重視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博物館的數量和質量都得到一定幅度的提高,并且大多數博物館免費向公眾開放,這些因素使得政府供給成為一個必然。
3 優效品
優效品這一概念是由馬斯格雷夫在研究公共物品問題時提出的,他認為:“對于優效品的判斷與供給并不是基于物品本身的特性,而是基于人們的主觀評價,更多的是基于權威機構,尤其是政府的評價”。[2]為何會在此提出一個“優效品”的概念,因為我認為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在作為一個公共文化產品的同時,它更具有優效性,它更偏向優效性文化產品。
優效性文化產品的供給不以人們的意愿為基準,而是政府等權威機構的判斷。一般優效性文化產品對人們有較大好處,能給人們帶來較大的收益,包括經濟效益、精神效益和社會效益。前文有提到一個觀點,即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是屬于政府供給模式,它的建立是基于政府對閩臺關系的考量以及對國民民族團結力的凝聚。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的建立基于政府的主導,沒有經過前期的市場調查,沒有經過深入的市場分析,因為政府認為它的建立能拉近海峽兩岸的距離,能讓更多的人正確認識大陸與臺灣千絲萬縷不可分割的關系。確實,它的建立也帶來了較大的經濟效益、精神效益和社會效益:自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建成后,它已經成為泉州又一標志性地標建筑,是一處不可不去的旅游景點,吸引著更多的游客前往,為泉州的旅游業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在精神方面,它常年陳設布展的內容都以陸臺關系為主,很好地宣揚了大陸與臺灣的脈脈聯系;在社會效益方面,它促進了海峽兩岸的交流,增強了兩岸人民的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
博物館類文化產品都是具有優效性的,正如前文所述,博物館為人們提供了精神食糧,開闊人們的視野層面,提高人們的思想境界。博物館是能為人們帶來巨大的精神效益的,同時又能拉動當地旅游產業的經濟效益,這些都是政府樂意所見的。
4 有效供給
在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口號的推動下,文化產品的供給量正逐漸上升,逐漸占據了大部分經濟市場,但有些文化產品的供給是無效的甚至是非法的。所謂“文化產品的有效供給”是指消費者需求能夠得到恰當滿足、政府的政策法規能夠得到很好貫徹,并充分考慮到供給效率的一定時期內文化生產部門愿意向社會提供一定量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可持續性供給[2]。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就是有效供給一個很好的例子。
如今,博物館儼然已經成為了文化產業中一項重要的類別,它已經逐漸成為一個產業鏈條。博物館是文化產業中非營利性文化部門[3],博物館文化產業剛剛起步,發展后勁十足。博物館是一個集合了大量的自然歷史文化內涵的知識寶庫,它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歷史、提升自我水平的平臺。人們從博物館中汲取的是精神上的能量,能夠從中獲得精神享受和滿足的。游覽一處景點、一座城市或一個國家,參觀當地的博物館是一個最快速最全面了解當地人文歷史、風土人情的辦法。因此,博物館成為了旅游產業中一個重要的支持力量,也逐漸形成了博物館文化產業。
通過前文的分析,我認為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也具有以上的特點和優勢,它滿足了消費者的精神需求,為消費者提供了精神食糧,同時喚起了人們的民族向心力。除此之外,它還是一個專題博物館,專注于大陸與臺灣關系的展覽布置。因此,它在這一方面的展覽數量和展覽質量是毋庸置疑的,能夠滿足不同層次、不同群體的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另外,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是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的,它在宣傳大陸與臺灣密切關系的同時,還肩負著重大的政治使命。并且基于此點,政府等文化生產部門一定愿意不斷向社會提供該文化產品,保持其可持續發展。因此,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是屬于有效供給的文化產品。
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市場對博物館的沖擊也愈加明顯。作為公共文化產品的博物館,也不可避免地在供給機制上出現一些問題。前文提到博物館大都是政府供給,這容易出現政府壟斷現象,從而導致博物館類文化產品的供給效率低下;再者,目前大部分博物館都免費開放,這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博物館的經費來源,縮小了經費來源范圍,容易產生尋租現象,從而造成公共福利缺失[4]。這些都是博物館類文化產品必將面臨和不可逃避的問題,并要在未來的實踐中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法。
5 外部性特征
文化產品的特征包括一般性和特殊性,特殊性則包括了外部性和公共物品性。在此,我們著重講述下文化產品的外部性特征。文化產品外部性特征表現為正外部性與負外部性、時空性和交互性[2]。
正外部性與負外部性,從字面上就可以理解,文化產品能給消費者帶來精神享受,能傳播先進文化思想,能給他人帶來效用增加,這就是正外部性,反之則是負外部性。毋庸置疑,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是具有正外部性特征的,它能豐富人們的認知,能拉近人們的距離,能提升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它所產生的正能量是無窮大的,它能潛移默化地引導人們的思想。
時空性包括了代內性和代際性。代內性是指文化產品對同時代文化的反映,對同時代人民的影響。代際性則是強調文化產品的可持續發展,強調文化產品對后代子孫的影響。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的建立,無論是對同代來說,還是對后代而言,都是具有優秀文化產品的特質的。它反映了這一時代的中國民眾的強烈愿望和呼吁,也順應了歷史潮流的發展趨勢。
交互性是指所有當事人都有權利接近某一資源并可以給彼此施加成本,文化產品的內容要符合當時歷史發展階段的利益和需要,同時文化產品是一種體驗性商品,需要消費者之間的交流與帶動[2]。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的建成是這個時代發展的產物,是符合民眾的心理需要和社會利益的,加強了閩臺兩岸人民的對話交流。同時,全場景式的展列手法能很好地引領消費者融入,帶動消費者感受。
這些外部性特征不僅僅適用于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同樣適用于其他博物館類文化產品。博物館是征集、收藏、保護、研究和傳播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機構和場所,它是展示人類文明進程、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3]。因此,博物館能夠通過生動真實的表現手法,為人們展示各類自然歷史文化,人們可以通過參觀博物館直觀地獲得各方面知識。這種知識獲取過程是一個動態的、有趣的、生動的過程,能讓人們在游覽之余豐富精神食糧。
6 結語
長期以來,博物館一直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為社會發展提供知識性服務,為人類提升提供教育性服務。作為一種政府供給的文化產品,有著它獨特的發展優勢,博物館是優秀的文化產品。
本文詳細介紹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在為泉州旅游產業做出貢獻的同時,更多的是為人們在精神方面提供了享受和滿足。它是一本書,在一步步的游覽中,人們汲取著知識養分,澎湃著愛國激情。作為一個國家級對臺專題博物館,它擔負著重大的政治使命和交流任務。它的出現符合了當代社會發展的需求,反映了當代中國人民強烈的呼聲,而它也將在未來繼續發揮著它不可替代的社會作用。
中國文化產業剛剛起步,未來發展空間巨大。博物館類文化產品作為其中一類文化產品,有著其自身獨特的發展模式。目前,中國大多數博物館還是政府主導為主,市場引導為輔的經營模式,以宣傳性和教育性的服務為主要目標。但是,由博物館衍生而來的下游文化產品數量較少,這一行業還未發展起來。這將是博物館類文化產品未來的目標方向和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官方網站 [EB/OL],網址:http:∥www.mtybwg.org.cn/index.asp.
[2] 左惠.文化產品供給論——文化產業發展的經濟學分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3] 張品.博物館文化產業的理論初探[J].前沿,2012(7):189191.
[4] 袁雪松,盧璐.純度視角下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機制探討[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