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W市某福利院能夠外出上學的無殘疾兒童和一般家庭兒童為研究對象,運用個案和小組工作方法、觀察法、文獻查詢法對二者的不同之處進行研究。針對二者之間的不同之處,思考減小這種差距的實踐方法。
關鍵詞:福利院兒童;家庭兒童;建議
失依兒童,即福利院兒童,他們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指由于各種原因失去生身父母和其他具有親情關系的成年人正式照顧的16歲以下兒童福利院承擔撫養失依兒童責任的原因不外乎三種:一是由于種種原因他們失去了生身父母;二是大部分兒童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智力障礙或者生理缺陷;三是打拐解救后仍未找到父母。北京市兒童福利院曾經使用中國韋氏兒童智力量表(CWISC)對北京市兒童福利院30名6~12歲的孤殘兒童進行智力測驗。所得出的結論是殘疾兒童智力水平低于正常,無殘疾兒童智力在正常水平,無顯著損害。然而隨著時間的發展,即便是無殘疾的失依兒童和家庭兒童之間也存在一些不同之處。本文中失依兒童的界定主要是6~16歲之 間,具有以下特征:1)由于種種原因失去了生身父母,由福利院承擔撫育義務;2)兒童在智力水平上與正常人相差不大;3)由于特殊的社會背景和教養環境。這些兒童在心理、情感、社會化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如,社交困難、適應不良等。而家庭兒童主要是指在6—16歲之間,生長在家庭環境下,由家人的撫育長大的兒童。
縱觀人的這一生心理發展過程,兒童期是心理發育的關鍵期,心理發展迅速,有利于把握時機正確引導教育。同時,兒童心理年齡特征,決定了他們心理品質的可塑性較強,按照現代教育模式,塑造具有健康體魄和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福利院兒童和一般家庭兒童在兒童期所處的環境不同,他們也就表現出差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自我概念偏低,孤獨感強烈:自我概念的發展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核心構成部分。自我概念作為人格結構的核心,是影響個人行為的主要因素。由于自我概念與社會行為有著密切的關系,自我概念實際上起著社會行為自我調節與定向的作用。研究發現,福利院兒童的自我概念較一般兒童差,自我評價也較低。港臺地區的張春興等對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研究發現,學生愈感覺到父母用關懷、獎勵、寬容、贊譽、愛護、溫暖和高期望的態度米管教他們,他們的自我概念發展得越好。自我概念的偏低直接影響了福利院孩子在學校里的學業成績和社會交往能力。調查發現,福利院兒童的入學年齡普遍大于普通兒童,并且學習成績以中下等居多,這和低自我概念是極可能逐漸淪為學習不良學生這一認識是相符合的。另外,由于自我評價不高,會產生預期他人不會喜歡自己的想怯,從而給自己與他人的社會交際制造障礙,致使自己更加孤獨。
(2)福利院兒童比家庭兒童更多焦慮,對他人存有不信任感、擔憂、郁郁不樂、憂心忡忡,遇到刺激強烈的情緒反應更多,并常做出不夠理智的行為,占有性和攻擊性行為強烈。埃里克森的“階段需求論”認為,嬰兒期未能得到母親充分照顧,易產生不信任感。占有性主要是情感上的占有性,福利院兒童沒有物質上的攀比心理,因為他們的的東西都是福利院平均分配。這一點兒與多為獨生子女,會比較要強,喜歡攀比的家庭兒童有所不同。攻擊性行為并非社會上的利益性暴力,而是來自認得原始本性的生存需要。
(3)較低層次的從眾行為,容易被帶動。福利院兒童即使不知道某個動作的意義或者某個字怎么寫,但是會機械的模仿。去W市做調研的過程中我接觸到一個這樣的兒童,上四年級的他連一些基本漢字也不會寫,當我們寫出一些他不知道怎么寫的字的時候他會模仿,但是過后很快就不記得了。
(4)懼怕保育員和年齡大的同伴。以大欺小是福利院存在的普遍問題,一般情況下,電視節目的掌控權都掌握在年齡大的孩子手中,且平時維持秩序,安排衛生都是絕對權威。在保育員面前他們也會表現得畏縮,拘束,并且會主動討好保育員以期從中獲得長輩式的關愛,這在一般家庭兒童身上不容易出現,因為他們不需要討好誰就可以輕而易舉得到關愛。
(5)自我馴順能力強。主題化過程或刑訴自己的技術是主體通過自己的方式去操控和刑訴自己的身體、靈魂、思想和行為,從而轉化自己,以達到一種完美的境界。然而,這種自我馴順偏機械,主要表現在孩子們毫不反抗地去執行福利院制定的規定。
對此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
(1)采用新型現代的兒童養護方式方式。SOS兒童村模式可以在中國更多城市和地區開展試點?;诟@航甜B方式的弊端,我們認識到院舍內的集中養護會對于福利院兒童的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我們轉變對福利院兒童的養護方式,采用對福利院兒童身心發展有利的新型的家庭寄養方式,擴大福利院兒童的活動空間。
(2)福利院教職工提升專業素養。工作人員不僅要在物質生活上關心福利院兒童,更主要的要從認知和心理層面上關心福利院兒童。兒童福利院的工作人員通過平時生活中與兒童的交往,培養兒童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兒童在教育三要素之間不一定存在因果關系,態度和行為也具有較大的不隨意性和反復性。因此,兒童健康教育實踐要遵循態度兒童心理發展的特殊規律,不能全部套用成人健康教育“信息—態度—行為”的理想模式。
(3)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減少福利院兒童的數量,減小福利院替代性養護變成永久性養護的可能性。主要是通過:1)對經濟困難的懷孕母親提供貧困救助,使他們有能力在家里撫養自己的孩子。2)做好婚前檢查和懷孕復檢工作,謹記孕婦在懷孕期間的禁忌,減少出生嬰兒畸形等非正常兒童的幾率。3)做好計劃生育在各個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的宣傳工作。讓父母知道如何避孕,有計劃的懷孕,降低非計劃出生率。
(4)轉變政府職能,形成科學合理的系統管理網絡。福利院不是政府下設的一個行政機關,而是社會福利的提供者和福利方案的完善方,但現在的福利院充當的僅僅是是政府福利政策的執行者,而不是福利政策的提倡和完善人。政府在福利機構中扮演的角色及對社會福利事業的影響力應該有所變動。不管是兒童在福利院還是寄養在家庭中,都要做好調查和管理工作,保障福利院兒童和寄養家庭的切身利益。
(5)積極引入市場機制。積極號召非政府組織發揮他們的職能,在公共部門和福利性項目中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通過服務機構之間的橫向競爭二提高機構的運行效率和服務質量。引入市場機制既可以及時關注滿足案主的需求,又可以促進服務效率和質量的提高。
(6)注重對福利院兒童的心理輔導。強化對心理輔導工作的支持保障,要有“一切為了孩子,健康弱小心靈”的輔導理念,將心理輔導放在同生活照顧、知識學習同等重要的地位。采取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的手段和方法,充分發揮兒童的優勢或潛能,促進兒童全面健康發展。
(7)社會輿論應該偏向福利院兒童的保護層面上,福利院兒童之所以會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性格,社會偏見脫不了干系,因此,肅清社會輿論環境對于福利院兒童的發展來說也是極為有利的。
參考文獻:
[1] 尚曉援,伍曉明,萬婷婷.從傳統到現代:從大同經驗看中國孤殘兒童福利的制度選擇 [J].青年研究,2004(7).
[2] 張文新.兒童社會性發展[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