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華中科技大學為例,以點及面的對高校校園景觀中的人文環境營造進行了研究,分析了人文環境景觀對于高校景觀設計的重要性,及高校校園景觀人文環境塑造中所具備的特征。
關鍵詞:校園景觀;人文景觀;人文環境營造
高校校園景觀中的人文環境營造是高校校園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綜合性、并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的課題。高校人文環境是指,圍繞在師生周邊的校園外部空間領域中,與教學活動相關的具有文化歷史意義的組成部分,以及校園一切教學科研等活動的學術圈子及制度基礎,具體包括物質、行為、制度和精神四個層面。[1] 這種環境的形成和塑造不是個別個體在短期內所能完成的,是需要特定的群體在較長的時間范圍內,通過共同生活和學習才能夠確立。而這種良好的人文環境營造對于整個校園的景觀建立乃至學生的求學氛圍都具有重要的影響。
1 人文環境對于高校景觀設計的重要性
人文景觀又稱 “文化景觀”,這一概念首先是在人文地理學科中被提出的,它是人文地理學科的重要研究方向。文化景觀是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景觀,它反映文化體系的特征和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征,而校園景觀中的人文環境,則可理解為校園文化所演變出的可供觀賞的景觀形式。高校校園景觀中的人文環境是在漫長的歷史演變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每個歷史時代都在校園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跡。因此,這些蘊含了學校歷史、傳統文化的景觀就具有了觀賞性和精神感受的雙重作用。
高校是培養和教育人的場所,校園環境作為大學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所承載的人文精神和價值內涵能使學生在接受校園文化傳統的熏陶下形成公共意識、美的品德和創造性思維,體現了環境育人的新內容。同時,校園景觀在總體上給人一種為某種精神而奮斗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形成一種與大學的辦學理念相結合的整體環境氛圍,以激發在校師生的好奇心和即興交流的欲望,更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獨立人格和創造性思維。因此,在校園景觀中注重人文環境的體現是校園規劃中的重中之重。
2 高校人文景觀的內涵
高校的建立和發展都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根源,每所大學的辦學理念、歷史傳承和地域特征都會在不同層面上影響其校園景觀的發展。
2.1 依循地域特征
高校是一個充滿文化和學術氛圍的環境,它體現人在空間中的主體地位,使人從中感受到認同和歸屬感,滿足精神的需求。因此,高校校園景觀的人文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而其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從地域文化中吸取的。眾所周知,地理環境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從而影響人們的社會觀念和思維方式,這種差異使得不同地區的環境塑造有著其不同的地域特點。而這種差異又使得各個高校的人文環境也隨著所處地域環境的不同各有差異。
高校校園的地域特征包括氣候、地形地貌、交通、植被、河流水系等方面,是高校校園環境最基本的影響因素,是對高校校園景觀環境系統影響最深遠和最難超越的制約條件。有很多世界聞名的院校,其本身所處的地理環境就具備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例如與英國劍橋大學緊相毗鄰的劍河(又譯康河)、幾所著名的學院都依著潺潺的劍河而屹立,如果沒有了康河,徐志摩如何能在康橋邊書寫那首觸動人心的再別康橋?所以若說劍河是劍橋大學的靈魂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它,更凸顯出劍橋大學那份學術的靈秀韻味,和濃郁的人文氛圍。因此,地域性的環境特征承載著校園斑斕的文化,折射了當地的文脈以及獨特的自然環境。
2.2 傳承歷史文脈
高校校園的歷史文脈對校園人文環境的提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校園雖然是范圍縮小的社會群體,但是其生活特征與城市環境并無差別。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和發展,校園和人們共同造就了反映校園特征的歷史文化,而每個歷史時代也在校園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跡。因此,校園景觀便成為了直觀而立體的突現校園形象和氣質的顯性標志及感性認知對象,體現了時間和空間的跨度。
2.3 體現學科特色
每所高校都有其獨特的學科體系,并以其學科優勢來培養人才,而學科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文化特質。高校在發展學科知識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語言符號等一系列觀念形態會以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等載體的形式表現出來,潛移默化的影響著知識的傳承發展,并在校園景觀的人文環境中有所體現。如著名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就是以社會、政治和經濟科學領域的學科體系聞名世界的,因此其校園文化以及校園環境中就具有很濃厚的沉穩、嚴謹的特點;而與其同在一座城市的皇家藝術學院因其獨有的藝術學科特性,使得校園內的景觀成為了學生及教師展示創作作品的舞臺,各處都充滿了藝術氛圍。
3 華中科技大學主校區校園景觀人文環境的體現
華中科技大學是國家重點大學,其前身是始建于1953年的華中理工大學,于2000年與始建于1907年的同濟醫科大學和始建于1898年的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合并建立起來的學科齊全、結構合理的研究型大學。學校校園占地7000余畝,園內樹木蔥蘢,碧草如茵,環境優雅,景色秀麗,綠化覆蓋率72%,被譽為“森林式大學”。由于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華中科技大學的校園景觀給人展現的是一種內斂而沉穩的美。
3.1 充分體現地域環境特征
華中科技大學主校區位于武漢東湖之畔,喻家山南麓。因此,學校在規劃之初便利用依山傍水的地理優勢將校區整體坐北朝南,形成了喻家山與喻家湖將校園相環抱的景象。校園內的景觀充分延續了喻家山上環境的特點,郁郁蔥蔥、清新秀美,從遠處看校園仿佛與喻家山合而為一。同時,校園景觀中大量地將武漢當地的地域性特征融入其中,體現了校園作為微縮社會的載體所反映的環境特性。
3.2 注重校園景觀的文化功能
一所大學的建立和發展有著它特有的文化淵源和歷史背景,有的大學蘊藏了幾千年民族文化的積淀,有的大學敲響了時代的大鐘,一些歷史性的雕塑、建筑、紀念碑,猶如一本本形象生動的詩篇,它們默默地向人們講述了大學的創始、發展和驕傲,也是人們唯一可以通過視覺體驗感知到、并產生深刻印象的大學歷史見證。作為學校的地標性景觀華中科技大學保留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毛主席雕像,為每一屆學子提供一個了解學校、感知歷史的舞臺。同時,具有古典風韻的醉晚亭在保留了原有的文化內涵同時,還增添了許多現代化的元素,讓歷史的記憶可以延續,用人文環境的感召力為校園景觀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3.3 體現學校的辦學理念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也是學術研究的地方。校園里的景觀特征在設計時要根據學校的性質、辦學宗旨等在人文景觀設計中彰顯自己的風格與特色。
華中科技大學的校訓是明德、厚學、求是、創新。
“明德”意為彰明倫理,完善品德。具有理解、普及和恪守道德之義,包含與人為善、和諧相處的意義。為了體現這一特點,校園內的多處景觀如世界名人苑、四大發明雕塑等,都展現了學校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建設文化校園等精神。
“厚學”意為崇尚校園知識,學問淵博。在校園中這一環境特征體現最為充分,不管是花香鳥語的青年園,還是綠草如茵的圖書館旁綠地,到處都為學子們提供了課堂外的學習空間。現代大學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環境育人”是希望通過塑造校園良好的學術氛圍,以便能夠培養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高素質人才。大學的學習場所已不再局限于課堂,而是擴展到整個校園。優美的校園環境不僅能陶冶情操、凈化心靈,也能啟迪思維、激發靈感。
“求是”意為追求真理,發現規律,充分體現了華科人嚴謹、求實的學研精神。作為一所理工科主導的綜合性院校,校園內幾何形的規劃和景觀設計充分體現了規整嚴謹的學校特點。
“創新”意為與時俱進,追求新高。 在大學生活動中心等新建建筑附近,到處可以尋找到創新與創意相結合的景觀元素,為古樸的校園環境注入一絲新的氣息。
4 華中科技大學校園景觀人文空間的構建
4.1 舒適的校園尺度
現今,許多高校的規劃建設都刻意求大,使得空間領域感差,不宜交往。在這一點上,華中科技大學在整體校園龐大的基礎上對小的空間環境做出了適當調整。在規劃中,其將教學區與生活區有機相連,公共樓與各個院系樓按片分區,有針對性的劃分區域、劃分人流,在空間序列中有節奏的布置節點,把學生步行規模盡量限制在十分鐘之內。有效控制和縮小學生最主要流線路程的長度,來贏得學生出行的便捷性,增加了其步行的舒適度。同時,控制園區內的建筑與空間的高寬比,形成友善的圍合空間,借助綠化和其他景觀改善空間尺度,弱化整體校園面積巨大給人帶來的不適感。
4.2 多元化的交往空間
校園是師生交流的場所,在強調“第二課堂”作用的今天,這些自發的學習、交往、觀演、展示、游憩、集會、演講等人文活動,對學生們的啟發與教育意義顯得尤為重要。如何誘導、引發、增加、改善這些人文活動的數量和質量是創造人文校園的一個核心目標,只有創造了適宜于這些活動發生的環境場所,才能真正創造出一個充滿活力、激發創造、催人奮進的人文化的校園。
作為校外課堂的典范,城建學院將系館的一層空間與室外空間相連,讓學生自主設計和經營了一個院內咖啡館,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個課堂外交流和探討設計方案的場所;咖啡廳外的架空空間為每一次的學術交流和設計展示提供了一個展示空間;咖啡廳通往系館庭院的小花園被學生們改造成為一個小型苗圃,為景觀課程中的植被認知訓練提供了場所。
5 結語
當代大學校園作為一個充滿生活意義、擁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場所,不僅要追求空間的功能,更要追求空間的品質,創造富有人文意味的校園環境。大學作為一個縮小版的城市,其形成因素也和城市類似,因此,高校的景觀需要人文環境來體現。“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校園的建設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過程,一個美麗、健康、和諧校園的建設需要形成自己的校園人文環境,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給校園注入靈魂,然而一個校園環境的形成需要若干年的時間,校園的人文景觀環境也需要不斷地發展、更新、延續。
作為傳授知識的場所,高校是培養學生進入社會后各項能力的基地,在為學生創建一個適合學習鉆研的環境氛圍的同時也要為他們規劃出良好的校園文化意境,使得學生在他們人生最美好的時光,接受到最好的教育,受到最美的文化熏陶,帶著青春的激情和躊躇滿志走向社會,開創屬于自己的嶄新人生。
參考文獻:
[1] 何鏡堂,主編.當代大學校園規劃理論與設計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2009.
[2] 邱玉華,陳幼琳.生態空間?人本生活大學校園景觀設計中文化內涵的表達[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7(6).
[3] 鄭紅午,侯懷根.大學學科建設進程中的學科文化研究[J].山西大學,2007(07).
[4] 張淑梅.現代校園人文景觀的歷史傳承[J].科教縱橫,2010(04).
[5] 雒建利,吳怡音.大學校園規劃中的空間文化建構[J].城市建筑,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