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技的發展、計算機技術的進步、個人計算機及應用軟件的普及,給藝術家嘗試利用新技術進行繪畫創作提供了物質技術條件。計算機輔助技術應用于美術領域給美術界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產生了新的藝術形式,如虛擬現實、多媒體藝術、網絡藝術、數字特效、數字繪畫等,并深刻地影響著未來藝術發展的方向。
關鍵詞:計算機輔助技術;美術領域;成功應用
1 計算機輔助技術概述
計算機輔助技術(Computer Aided Technologies)是采用計算機作為工具,將計算機應用于產品的設計、制造和測試等過程的技術。輔助人們在特定應用領域內完成任務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它包括了諸如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制造(CAM)、計算機輔助教學(CAI)等各個領域。
2 計算機圖形圖像技術的發展歷程
1952年,美國的Ben ?Laposke利用模擬計算機制作出世界上最早的數碼圖形《電子抽象畫》預示著數字藝術時代的到來。早期的計算機美術作品主要是由科學家和工程師在工作中偶然獲得的,大多數作品是平面的幾何圖形。代表作品有1963年Kenneth Know Iton的打印機作品《裸體》和1967年日本GTG小組的《回到方塊》。1963年,美國《計算機與自動化》雜志社舉辦一次年度“計算機美術比賽”。又把計算機圖形技術在美術領域的應用向前推進了一步。1968年英國倫敦舉辦第一次世界計算機美術大展“控制論珍寶”標志著計算機圖形技術進入世界性研究與應用階段,計算機與計算機圖形技術逐漸走向成熟,大學也開始設置相關的研究課題,CAD應用系統和三維造型系統出現并逐漸得到完善。從1984年至今,以微型計算機和工作站為開發平臺的個人計算機圖形系統逐漸走向成熟,這一時期有大批商業美術應用軟件問市。以蘋果公司的MAC 機和圖形化系統軟件為代表的桌面創意系統被廣泛接受,CAD成為美術設計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
20世紀70年代末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技術傳入中國后,最開始是在國內各大高等院校開展研究,并迅速擴大到全國,計算機美術設計的發展給中國美術界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藝術家用慣了畫筆的雙手拿起了形狀上和使用方式上都完全不同的鼠標,進行繪畫創作,對于多年養成的習慣很難在短時間內接受這一新鮮事物。80年代末,三維動畫軟件傳入我國,并利用三維動畫軟件制作了第11屆亞洲運動會電視節目的片頭。從此計算機三維動畫技術被廣泛應用在電視欄目包裝和影視廣告制作中。90年代,隨著個人計算機硬件技術的不斷提高和Windows操作視窗以及大量應用軟件的出現,計算機輔助美術設計廣泛應用在平面的或立體的視覺藝術設計中。近幾年,隨著計算機軟件技術的迅速發展,計算機輔助技術與美術結合得更加緊密,并深刻地影響著未來美術發展的方向。
計算機美術是一門計算機科學和藝術相結合的學科,是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產生的,它要求創作者既要懂的美學原理又要懂計算機操作規程。它把計算機作為創作工具,按照美學原理,以圖像和圖形的形式進行信息交流和升華,有著自身的特點,創造了新的藝術形式。它的成果使人們得到美的享受,也為人類社會創造了新的文化形式。計算機美術又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它很好地將計算機技術與傳統美術創作融為一體。根據創作的目的和功能不同,計算機美術也可分為應用美術與欣賞性美術。從作品上來看,與之相對應的也是純繪畫作品和實用美術作品兩種。所謂純繪畫作品,也叫欣賞性美術作品,是指滿足欣賞和娛樂等精神需求,以審美為目的的藝術,給欣賞者帶來美的享受和藝術的體驗。它包括類似傳統油畫、水彩、版畫、國畫等藝術形式,也出現了具有交互性、多媒體的新的藝術形式;所謂應用美術設計,就是以實用為目的的,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美術設計作品。包括建筑設計、平面設計、工業產品造型設計、服裝設計、企業形象設計、廣告設計、書籍裝幀設計、動畫設計、影視特效、游戲開發、虛擬現實等等。是計算機技術與美術設計相結合產生的廣泛應用于今天的電腦藝術設計。其實,這種劃分也是相對的,純繪畫并不排斥功利的目的,應用美術設計也追求審美的目的,只是側重不同而已。[1]
3 計算機輔助技術在繪畫中的成功應用
技術永遠是藝術創新的催化劑。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使用投影裝置進行畫稿放大創作油畫;19世紀,色彩理論和光學技術的進步,照相機的出現,促使了印象主義畫派的誕生;20世紀初期,德國化工廠里生產出的新顏料,讓現代派繪畫狂熱和充滿想象力;今天,計算機技術迅速發展,公文包一般大小的筆記本電腦的運算能力卻是以往大型計算機的上百倍,成為現代藝術創作的重要工具,計算機文化也是這個時代的文化最強音。計算機廣泛應用到“攝影、互聯網、藝術設計、虛擬現
實和傳統繪畫藝術”中,主要表現形式有數字攝影攝像、卡通動漫、網絡游戲、虛擬現實、多媒體展示、廣告設計、數字插畫、數字電影特效等等。其應用范圍之廣,視覺效果之強烈,傳播速度之快,是過去一切傳統視覺藝術形式無法比擬的。當前,人們在利用計算機進行傳統藝術繪畫創作時,通常有兩種方法:一是利用計算機繪畫軟件,操縱鼠標或繪圖板直接繪制;二是把搜集到的繪畫素材輸入到計算機后,利用圖像處理軟件把所需圖像進行拼貼、挪用、再次合成等手段制作繪畫草稿。利用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技術制作的計算機美術作品,其震撼的視覺效果是傳統繪畫作品沒有的,扣動了藝術家的心弦,驅使更多的從事傳統繪畫藝術的畫家加入到嘗試利用計算機輔助繪畫創作中,探索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及語言。如日本天文插畫大師“加賀谷穰”早在1991年就利用計算機進行插畫構圖和草圖制作,后來就全部利用計算機來制作,開創了最早利用計算機繪畫的先河,創作了“數字繪畫”技法。其作品,常以宇宙空間為背景,結合神話故事,所描繪的少女純潔而又美麗,肌膚光潔而散發著光輝,畫面極其精細,給人以寧靜深邃的感覺,非常富有裝飾性。旅美臺灣畫家周心怡利用計算機繪制了百余幅裝飾感極強的數字裝飾繪畫,其作品中“花影婆娑,仙子飛舞”,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有點、線、面、與肌理的綜合運用,平面與立體的混搭。畫面意境優美,色彩艷麗,裝飾效果極佳。畫家程廣把照片用計算機處理成馬賽克效果,按照色彩數字編號把圖像復制到畫面上。荷蘭籍畫家田崴,回國后創作的多幅油畫都充分利用計算機輔助技術制作初稿,在創作中期也經常把油畫拍攝下來輸入電腦進行再次的調整或添加新的視覺元素。
在這新技術、新材料、新的社會背景下,計算機技術與藝術的聯姻,成為新世紀的時代特征。計算機輔助技術應用在美術領域,給那些古老的繪畫藝術帶來了新生,產生了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并給藝術家進行繪畫創作帶來諸多便利和幫助,已經成為藝術家不可缺少的助手和有效工具。
參考文獻:
[1] 王宏建,袁寶林.美術概論[M].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美術理論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 邱杰志.數字時代的美術[J].美術界,2000(2):35.
[3] 樂齊弘.科技時代的美術[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1):8890.
[4] 姜濤.數字繪畫藝術的發展理論初探[J].美術大觀,2008(9):108109.
[5] 姜連萌.關于數字繪畫創新性的思考[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0,18(1):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