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中學生通過高考進入大學后最重要的學習就是大學數學了,數學教育是大學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對大學生的思維鍛煉和邏輯能力的形成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也是學生專業學習的基礎和理論支持,也是在學生未來生涯中的發展和認知的培養起到不可取代的作用。本文從作者自身大學本科實際學習經驗出發,討論如何在大學數學教育中常見的一些問題以及相關需要改進之處。
關鍵詞:大學數學教育;教學觀念;教學內容;考核方式;數學文化
1 需要移除現有陳舊的教學觀念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一種單一的模式,也就是單純的數學知識的傳遞,忽略了學生的創新素質、數學思維、洞察力、分析力的一些基本數學品質的培養,但是這些品質必須教師自身先具有,也就是需要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總結一下,大學數學教育應該具有:人文性、思辨性、開放性。
首先,人文性是數學教育的一個基本特征。大學的數學教育就是把人們在歷史長河中研究出來的已經被承認的經驗以一種抽象的形式內化為大學生的文化修養的過程,其根本目標是不斷提升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利用已有的知識和探索解決問題的思想去不斷完善和發展現有的體系和難題。
其次,思辨性是當代人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學生應該具有的甄別真理與謬論的良好科學品質。馬克思唯物主義里提到需要辯證地看待客觀事物,因此大學生學習知識時,不能一味地去毫無保留的接受,也不能將知識批判地體無完膚,技術是在不斷發展而且前人的東西也是有可能因為探究自然世界方法的限制,而所得知識規律的總結具有當下局限性,應該在學習研究中體現出思辨性,發現和以前體系的融會貫通之處,發現不足之處,找到改進的方法,對自然規律的認知更進一步,這樣也能為科學的發展貢獻個人的力量。
再次,開放性也應該在數學教學中著重體現。允許不同的想法的存在,也就是允許以不同的眼觀或是知識背景去認識現有的知識體系,教師要做到體現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的原則不但能傳授知識而且能引導學生自學與交流 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和指導學生的實踐科學研究。這種傳授不再是過去那種說文解字 而是闡明一些問題的知識背景重在引導學生自己獨立思考和學習。
2 需要改革教師現有的教學內容和考核方式
2.1 急需改變教學的風格和教學目標
正如上節所指出,陳舊的滿堂灌的教學風格已經不適應現代的教學步驟,需要讓參與式、研究性、課題式、案例教學、專題研討式等新的教學思想與方法盡快地進入大學數學教育陣地, 以使教學具有動態性、生成性, 實現思維方式、教學方式與學習觀念的根本轉變, 只有這樣的教學過程師生才能真正實現互動與交融,只有這樣的教學內容才能吸引更多的學生參加到學習中來,而不是被動地去接受知識堆積,變成一個小的數學百科全書,甚至是一個小的數學圖書館。
2.2 在教學中逐步傳播數學文化
采用多種方法在大學數學課堂中傳播數學文化。在大學的數學課堂上,不應該只是充斥著定理、公式和習題,如果先讓學生探索性地了解數學知識產生的背景、提出某個定理的數學家的生平事跡以及提出這個定理時遇到的種種挫折過程等等,就能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本來是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讓他們更有興趣了解整個知識或得的來龍去脈。因此在課堂中適當的數學史和數學方法論的討論有助于學生擺脫生硬的公式記憶,去系統、全面地了解數學史,體會數學的思想方法運用精髓,培養個人的數學學習興趣,對整個數學體系的教學可以起到輔助參考的極好作用。
2.3 數學課程和其他專業課程的無縫結合
長期以來大學數學的教學往往自成體系,處于自我封閉狀態對于其他一些需要應用數學知識的課程來說效果并不理想,強調數學課程在各類專業課程上的應用,將會形成理論應用理論的良好循環,與此同時加強數學建模、數學實驗課程和相關的競賽,能夠促進對不同專業知識交叉融合過程,使知識的獲取與對各類專業知識的認識過程提供了全新的角度。在這里,數學建模就是用數學語言去描述實際現象的過程。它將復雜的實際問題簡化、抽象為合理的數學結構,構建數學模型,然后再用數學知識去處理數學模型,最后回到現實世界中,形成對實際問題的預報或者決策。掌握運用數學的方法在建立數學模型過程中學生能夠逐步學會用數學思維方式去思考,用數學方法去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同時培養了數學應用能力,使數學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增強學生的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可以看做是當今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考量方面。
2.4 要形成合理的課程考核方式
合理的課程考核制度為學生的真實能力的判定與檢驗提供有力的幫助。考試的目的是檢測學生的科學知識掌握程度,而不是為了難倒學生,而現實情況是在這種單一性質的考核制度下,很多大學學生僅僅滿足于考試及格,通過考前突擊蒙
混過關,并不在意是否真正學到了相應的知識。因此,課程考核方式需要作適當的調整,這樣才能促進教學的順利進行。傳統的數學考核習慣是以70%筆試+30%考勤簽到=最終成績的形式,為了使數學教學目的向數學應用轉變,傳統的考核方式也要有所改變。為了使學生完成好數學實驗和綜合課題的研究,上機實驗、實驗報告、興趣科研報告等應該在考核中占有一定比例,這樣才能充分的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知識的應用情況。
2.5 形成“學研”“助研”的良好態勢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總能遇到勤于思考,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師在自己的課題研究開展之余,應該適當在課程中盡量介紹自己的工作進展和工作內容,并且帶領這部分感興趣的學生參加進來,也可以對少部分已經進行個人課題提供知識幫助和科研條件的提供。這樣對學生的未來的發展、個人深造可以提供一個良好的基礎,能有效避免學生在將來的某一天抱怨在大學四年是枯燥的地度過了,只在課堂上謀面的老師從來沒給自己些許幫助。事實上,根據現有的教材體系,含糊的表達或者缺少的知識點可以給人空間去挖掘新的思路,老師同樣可以在課堂上提出疑問,吸引學生在課下去解決這些問題,久而久之也能形成一種自主的學習習慣和辯證批判的精神,形成“學研”“助研”的良好態勢,可以為今后的教學提供借鑒范例。
3 需要適當變更現有的教學手段
當前的數學教學多為傳統的粉筆板書定理的推導過程,但是很多時候因此忽略了數學的直觀性,例如在高等數學中常見的一些立體數學曲線的講解,很多時候會因繪制的問題受到很大的限制,如z=xy由于有時比較難以想象出來,如果用數學軟件繪制就非常直觀了,同時,如果用PPT進行課程講解,也能提高課堂效率,也能提高課堂的利用率,讓后排本來因為座位靠后的學生不會因為座位的問題而看不到老師的書寫過程。
總之,大學數學教育既需要老師也需要學生進行參與與改進,只有雙方不斷的交流溝通和互相學習,并不斷的引入新鮮的教學成果和深入的探索,大學數學教育的質量才能不斷提高,作為一個大學高年級學生,在做了一個學期的數值分析課程助教后,對本課程的一些情況進行了分析,并借助已有的經驗進行總結,通過在與低年級和老師之間進行合理的協調,并不斷思考以前學習中犯過的錯誤和做得不足之處,最終在完成畢業論文時完成本文。這樣也能對自己的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活提交一個自己滿意的答案,也為自己的母校教學提供一個微薄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張定強,陳亞東.大學數學教育需要新基石[J].高等理科教育,2010(1):610.
[2] 徐波,趙啟峰,李忠范.大學數學教育與科學技術現代化[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9):150152.
[3] 楊秀前.大眾化教育背景下如何提高大學數學教育質量[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29):25.
[4] 凌生智.關于大學數學教育教學的若干思考[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3):180181.
[5] 肖菲.加強直觀性和應用性教學 提高大學數學教育質量[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10):178.
[6] 李大潛.將數學建模思想融入數學類主干課程[J].中國大學數學,2006(1):911.
[7] 孫淑娥,冉凱,論大學數學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科學創新功能[J].民辦教育研究,2009(2):6367.
[8] 潘麗芳,淺談大學數學教育[J].科教文化,2010(8):80.
[9] 王東紅,唐月紅.淺談數學思想方法與大學數學教育[J].科技創新導報,2010(19):158.
[10] 嚴培勝.數學建模與大學數學教育[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5):198199.
[10] 王燕華,蔣志國.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學數學教育改革探討[J].數學教學與研究,2011(2):8788.
[11] 王觀美.在大學數學教育中開設數學實驗課的探索[J].知識經濟,2011(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