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孔子的形象在歷史上眾說紛紜,究竟是什么,我們已經無從考查。電影《孔子》,可以被看做是大片時代中國的影視創作者的一次雖然失敗但是又不無裨益的嘗試。本文將對這部電影所做的不無裨益的嘗試進行一些新的探討,從新歷史主義的視角,重新審視孔子形象的變遷。
關鍵詞:電影《孔子》;新歷史主義
著名電影導演胡玫以其極具代表性的歷史人物電視劇而著稱。2010年,她嘗試創作了電影《孔子》。作為一個本來就備受爭議性的歷史人物,孔子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但是這部投資1.5億的大片,卻既不叫座也不叫好,落得慘敗。一時間,胡玫和電影《孔子》也被推到風口浪尖。時間距今已經過去兩年。現在靜下心來,觀看這部影片,也不是像一些人批判的一無是處。
1 電影《孔子》的演員表演
早在這部電影開拍之際,就有人猛烈抨擊周潤發不適合出演本片。后來電影的慘敗,仿佛印證了某些人的言論。但是,周潤發在本片的演技確實是不錯的。周潤發出演過眾多大家熟悉的人物形象,是一個知名度和演技都相當不錯的演員。本片中,他飾演的孔子儒雅、機智、勇武兼備,舉手投足,充滿了生氣。至于一些人認為孔子在這里的形象違背歷史文獻記載,比如他在夾谷會盟中上演“空城計”,在武子臺率眾擊潰公山不狃這些橋段。上演“空城計”,在武子臺以火攻擊潰公山不狃,都被認為失實,出現不同程度上的臆造。但是,我不這樣認為,這些問題出現在劇本上,在這些橋段上,除了為了烘托宏大場面而畫蛇添足得使用了特技外,周潤發及一些類演員的表演都相當精彩。
陳建斌飾演的季桓子的表演也相當不錯,他表現出了季桓子跋扈、不禮的一面。但是,卻有些過火。因為就歷史文獻記載而言,孔子和季桓子的關系并沒有那么劍拔弩張,而且好像還很融洽??鬃邮?,完全是因為魯國的政治并不在君主掌握,而是被“三桓”掌控太久的原因。這里的季桓子不但跋扈,而且心計很重。但從《史記》中載,孔子周游列國之前,“季桓子喟然而嘆曰:‘父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1],完全不像電影中表現的那樣。
相比之下,姚櫓飾演的魯君則顯得不端莊,甚至有些滑稽。即使為了塑造他大權旁落、忍氣吞聲的形象,也不必如此。因為也沒有歷史文獻證實,魯君如此窩囊。人物塑造中最失敗的莫過孔子的眾弟子。這里的人物形象,實在讓人不敢恭維。首先是顏回、子路塑造并不成功。任泉的表演,明顯欠缺,略顯僵硬。因為顏回并非不能言,而是不言。最后顏回之死,也相當老套,頗受詬病。子路的形象也只是限于勇武、粗鄙。子貢也完全沒有一絲個性。其他眾弟子則完全淪為了龍套??鬃拥母咄阶迂曔@里竟然消失不見,更是讓人覺得匪夷所思。一群被譽為“賢人”的弟子,竟然如此乏善可陳。
縱觀全片,導演無時不在塑造一個生活化的平民孔子,但是又不甘心讓他作為政治家的形象落于下風,才導致人物的表演也充滿了矛盾和荒謬,如孔子在家是一個好父親好老師好丈夫,家庭生活幸福,師生關系融洽,竟因為一時不被重用而激憤,拋妻棄子,對眾弟子也不辭而別。孔子大半生不被任用,即使從政也不過短短幾年,如此沉不住氣,還是孔子嗎?
可見,表演不是某個優秀演員的個人行為藝術,是一種集體活動,而且好的劇本,更是對表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至于在創作中,完全為了遷就演員而導致劇本失敗,致使表演雖然出彩但削弱整體敘事目的,也是不可取的。關于影片一直為了“適應”周潤發所做的修改說法,如果屬實,我相信,在電影失敗后,它會給更多電影人以啟示。周潤發等明星的號召力固然重要,但是一部宣傳為“國際大片”、“史詩大片”的電影,甚至在體制內都得到了巨大支持的電影,如果不從長遠眼光去看待,浪費自身優勢的資源,是必然不能走上長久之路的。
2 電影《孔子》的敘事
電影孔子從上映就被批評為“不像電影。”這恐怕是對胡玫的嚴厲批評了。作為一個以電視劇創作著稱的導演,這樣的評價雖然刻薄,但也并不過分。這部電影,敘事凌亂,完全不是電影緊湊的敘事風格,名為大片,除了前半部分的故事外,后面幾近成了羅列事實,實在可惜。故事儼然成了毫不相干的兩段,雖然它說的一個人的故事。同國外的眾多優秀名人傳記電影,比如《甘地傳》、《末代皇帝》、《巴頓將軍》等對比,我們不難發現這部電影敘事能力的蒼白。雖然這部電影對眾多史實均有涉及,但是故事明顯雜亂無章,跳躍性過大、交代不清,給人以摸不著頭腦的感覺。
這個故事以倒敘開始,這個時候的孔子已近暮年,感慨自己行將就木而禮樂仁和的夢想依舊難以實現,緊接著孔子就以一位初步取得成績的政治家出現了。接著,孔子不可思議地上演了趙彬,而文獻中以禮服人、以勇力爭、以“文事必有武備”的謀略取得齊國侵占土地的形象完全被神化;再接下來的武子臺擊潰公山不狃,則使孔子成了軍事家。即使為了塑造一位優秀的政治家,也不用這樣夸張地沒有邊際??鬃硬⒎遣欢娛?,但是要是作為運籌帷幄的軍事家,未免有些不可思議。
作為政治家的孔子,在“墮三都”中失敗,轉而就倉皇落魄地開始了周游列國之路。這細想一下,都覺得不合邏輯??鬃庸倘皇鞘顾麙伷迼壸拥臎Q然不是一時沖動,而是經過長久謀劃的一次長期計劃。
見南子一場戲,也是歷來頗受爭議的。甚至在1990年的電視劇《孔子》中,這一場戲也是被安排成“知音”之賞,不同的是,這里的南子雖然有政治企圖,但是對孔子的欣賞、欽慕之情,處處流露,甚至還語焉不詳地說出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話,“世人也許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所領悟到的境界。”這境界到底是什么?南子也被安排在與孔子出走同時的謀殺中,讓人覺得這好像跟孔子有什么關系似的。
接下來,周游列國的形成像走過場一樣輪番上演,宋國的司馬桓魋驅趕孔丘,也不分就由。在史籍中可以不需要原因。但是在電影中,卻不能沒有。觀眾緊接著就被帶到了“子路問津”這一段落。然后,厄于陳、蔡之際,落魄的孔子鼓琴、讓湯,被塑造成了精神強勁的猛士和慈愛有加的老師,落魄政治家的身份暫時轉換。
魯國的季桓子臨終良心發現,想要召回孔子,但是被自己的兒子季康子制止。弟子冉求被派回國助戰。再接下來,子路去衛,顏回救書溺亡,孔子最終也被季康子請回魯國。孔子垂暮之年回魯,老淚縱橫。會魯后,潛心研究學問,天年而終。
這樣的故事,取裁不當。前半部分,孔子政治仕途輝煌,幾欲使魯國復興;后半部分,孔子顛沛流離,走馬觀花地度過了周游列國的艱苦歲月。作為政治家的孔子,是一個乏善可陳的孔子。而作為本片重要的組成部分的親情牌、師生情誼牌,對于塑造一個更生活化的孔子,卻沒有很好地得以發揮,以至于出現了“強說愁”的顏回溺亡段落。
3 電影《孔子》的細節
這部電影,最大程度上復原了當時的禮樂典章、日常飲食等細節,使電影散發著古樸、端莊的氣息。相比于1990年的電視劇《孔子》中布景相對自然主義的做法,電影有著忠于真實基礎上的更高審美性。而且,這部電影的配樂優美而又不失韻味,結尾也是王菲獻唱的空靈的《幽蘭操》,讓人回味。畫面效果、人物造型也都相當不錯。
但是,這部電影的細節失誤之多,簡直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這不僅僅是導演的功課沒有做好,編劇和其他創作人員也有不少的責任。對于這樣一部歷史人物劇,熟悉了解歷史的人不難看出很多問題。
首先,故事中發生的事件的時間順序被錯置,甚至被隨意篡改。比如,“人殉”之爭這一場戲,《史記》載,季平子在定公五年已經死去。而孔子入仕則已經在定公八年以后了,一個死人怎么可能“等”這么多年再死呢,怎么能再引發一場爭議呢;再如,季桓子在冉求回國之前已死,不可能等孔子;還有,子路死在孔子歸魯后,不是之前。此外,還有很多“前人說后話”的情景。比如,在鄭國的“累累若喪家之犬”[2],竟然出現在陳國的顛沛流離中;子路問津,本是在蔡國的隱士戲言孔子的言論,也不應該出現在“累累若喪家之犬”之前。諸如此類時序錯亂,至少有十余處。雖然不能太過吹毛求疵,但是,出現那么多問題,恐怕也要歸咎于并沒有真正花心思來求證,想當然所使。
其次,對白文白夾雜,沒有“統一口徑”,難免給人以不倫不類的感覺。這部電影本身就因其文白夾雜的對白遭到批評。相比之下,電視劇《孔子》在這一點上就做得比較好。這是值得電影創作借鑒的。
再次,在引用典籍來增加影片的古樸氣息方面,也有問題。比如學堂背誦“大同”一段,就有些造作老套,完全沒有必要;孔子和南子的對話,更是再次出現了孔子評論《詩經》的那一句,“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雖然勉強說得過去,但是,這樣的對話,實在是讓人覺得編劇思路的匱乏。
最后,打親情牌的顏回溺亡段落,更是不用多說,惹來了一片罵聲。對于編劇的意圖,我們不難理解,但是這樣故作的段落,實在是難以讓觀眾滿意。
4 總結
這部電影,是一部人物傳記片,它必然面臨著觀眾的挑剔和市場的嚴酷考驗。觀眾對這部片子中的人物形象過于熟悉,改變難度之大,可想而知。極力呈現孔子一生的跌宕起伏和政治家的失意落魄,從根本上創作思路就出現了偏差。雖然也加入了很多親情溫情的段落,但總體上不能形成改觀。我們熟知的孔子,是作為思想家和教育家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的。作為政治家的孔子,只是歷史上的曇花一現,一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理想主義者。因此,他遭受的失敗也是具有悲劇力量的。但是,在這部影片中,我們沒能看到。相比之下,外國優秀的人物傳記片《巴頓將軍》、《甘地傳》、《末代皇帝》中的巴頓、甘地、溥儀,這些歷史人物的詮釋,則更具悲劇性的美和感染力。
這部電影,作為一部雄心勃勃的國際性的嘗試,對于中國電影自身的文化定位和市場定位有著積極的意義。從張藝謀的《英雄》開始,中國的電影導演一直嘗試開拓中國電影的國際市場,但是真正能夠取得成績的并不多。胡玫作為中國比較成功的電視劇導演,轉型并不順利,但是,這說明了中國影視業正以越來越開放的姿態完成著共同的挑戰。中國的電影人也是不缺乏勇氣的。
參考文獻:
[1] 史記?孔子世家[M].西安:陜西出版集團太白文藝出版社,2009:279.
[2] 史記?孔子世家[M].西安:陜西出版集團太白文藝出版社,2009: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