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社會對法律人才需求的推動下,地方工科高校①優越的工科專業資源,為復合型法律人才的培養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但同時也存在著課程設置固化,教學模式單一;教學資源匱乏,師資力量薄弱等一定的“先天性”劣勢。因此,地方工科高校應汲取法學專業辦學突出的綜合類、政法類高校的有益經驗,采取細化專業方向、重視實踐教學、強化團隊建設等法律人才培養的創新舉措,開拓適合自身發展的法律人才培養新路徑。
關鍵詞:地方工科高校;法律人才培養;復合型法律人才
1 地方工科高校法律人才培養現狀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依法治國方略的貫徹實施,社會對法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多,高校設置法學專業已相當普遍。[1]其中地方工科高校占到了很大的比例,在中國高等法學教育事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地方工科高校在法學專業及其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并取得了許多具有創新性的成果,為地方社會發展和經濟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地方工科高校設置法學專業,不僅是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進程中的必然現象,同時也是地方工科高校自身綜合化、多科性協調發展的現實需要。
社會經濟的發展對集法學專業與現代科技知識為一體的復合型法律人才的需求,為工科高校法學人才的特色培養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在國內,工科高校成功發展法學專業的案例已不鮮見。先是工科最高學府清華大學恢復法律系之后又成立法學院,發揮工科為主的多學科優勢,培養國家急需的厚基礎、寬口徑的復合型法律人才,并在較短時間內居于國內先進水平。之后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相繼突起,同樣利用自身的工科資源優勢,將法學這個文科專業牢牢植根于工科的土壤。
然而地方工科高校普遍開設法學專業以來,因為歷史原因和環境因素,也存在著諸如專業發展定位不盡合理,課程設置不甚科學、辦學模式與地方綜合類、政法類高校趨同、缺乏特色、同質化等問題,導致法學專業很難在工科的土壤上打下堅實的根基,培養出來的學生普遍缺乏專業技能。加之短時間內法學專業的急劇擴張,法學專業畢業生大量“生產”,競爭壓力迅速增大,就業形勢每況愈下。其發展前景不容樂觀。地方工科高校法學專業的發展正面臨著一個約束瓶頸。地方工科高校如何在法學專業起步較晚、專業建設基礎條件差、課程建設資源有限的現有條件下,探索出一條不同于綜合性、政法類高校法學專業發展及課程建設模式和路徑,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不可避免的現實問題。同時,也是關乎“培養什么樣的法律人才?如何培養法律人才?”等諸多地方工科高校必須正視和亟待解決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2 地方工科高校法律人才培養優劣勢分析
法律與生活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滲透到每一個社會因素,但凡人類涉足的領域,都需要法律的規制。融知識、信息、科技為一體的新經濟時代已經到來,科技創新成就了當今世界的日新月異,人類無時無刻不在開辟新的領域。隨之而來的,是與之配套的法律制度的創新與完善。知識經濟的發展對知識產權法提出了新的挑戰,環境污染推動環境法的進一步發展,同樣,網絡技術的進步也將催生網絡法。因此,積極、快速回應高科技的挑戰是法學界的一大要務。而地方工科高校是科技創新的重要陣地,更能滿足培養新興法律人才的條件。優厚的工科教育資源是地方工科高校培養新興復合法律人才的絕對優勢。應依托學校雄厚的工科積淀,打造法學專業學生的科技背景,完成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實現科學素質、人文素質和法律素質的有機結合。[2]也就是說,法學專業學生不僅要精通本學科知識和專業技能,還要對某一或多個特定領域有詳細了解和深入認識,不同學科間的滲透帶動綜合能力的提升,只有這樣工科高校的法學專業學生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然而,很多地方工科高校在跟風設置了法學專業后,沒有發展出自身特色,難免成為學校的薄弱學科。與政法類、綜合類高校相比,無論在師資力量或者教學資源方面也都存在明顯劣勢。
2.1 課程設置固化,教學模式單一
多數地方工科高校在設置法學專業后,短期內難以結合自身優勢,發展工科高校的法學特色教學。首先,地方工科高校很難在短時間內摸索出適合自身發展、突顯自身教育資源優勢的課程設置,大多盲目照搬政法類或綜合類高校模式,其課程設置集中于法學核心課程,專業方向細化少,深度低。其次,地方工科高校教學模式局限于課堂書本講授,教學內容生硬枯燥,使法學教育流于形式,得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培養出來的學生都停留在學習法條的較淺層面,缺乏專業特長,實用性不強,從而與社會需求脫節。
2.2 教學資源匱乏,師資力量薄弱
一方面,地方工科高校法學專業多為初建,教育部門和學校所能提供的教學資源與綜合類、政法類高校或者本校其他工科專業相比相對較少。整體說來,科研立項難、資金投入少,是地方工科高校法學專業發展的短足。另一方面,地方工科高校法學專業師資力量弱,多為畢業不久的青年教師。盡管教師隊伍年輕化有助于專業教學和發展的開拓與創新,但其前提是年輕教師教學的專業化和科研的活躍性。而剛剛畢業不久的青年教師,在這兩方面因為教學實踐較少而顯得薄弱。因此,地方工科高校整體師資力量亟須加強。
2.3 學校和社會重視程度低,對外交流少
地方工科高校學科發展的重心多為具備自身特色的優勢工科學科,其法學專業的發展很難受到學校真正的重視。此外,地方工科法學專業也很難受到社會上的重視。法學領域內的知名專家學者親臨地方工科高校講學授業的不多。知名法學高校與地方工科高校的法學專業交流合作也甚少。地方公檢法機關也都樂于與知名法學高校合作。與校內其他工科學科相比,其發展空間狹隘。
3 塑造地方工科高校法律人才培養特色的舉措創新
究竟該如何定位法學專業并使其良好運行,這不僅是地方工科高校今后生存的挑戰,也是辦學層次從量變到質變轉變的一次契機。因此,地方工科高校應克服自身不足,利用得天獨厚的工科專業資源,汲取法學辦學突出的綜合類、政法類高校中于己有益的經驗,培養出有特色的復合型法律人才。
當今,國內法學專業發展較好的如北京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985高校,其無可比擬的各方面優勢都是地方工科高校望塵莫及的,兩者之間沒有可比性。地方綜合類、專門類高校的成功經驗對地方類工科高校更有參考價值。因此,綜合各項指標,我們選取了以下6所地方綜合類和政法類高校(以下簡稱參照高校),黑龍江大學、云南大學、寧波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其法學專業排名遠高于其綜合排名[3],因此其法學專業發展的經驗具有借鑒意義。
3.1 細化專業方向
法學專業的核心課程設置大抵相同,6所參照高校在專業方向的劃分上則根據自身特色設置了或具有一定專業深度、靠近前沿或迎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專業課程。在對學生進行本專業基本課程教學的基礎上,細化專業方向,深入培養。例如黑龍江大學有刑事偵查學,云南大學有民族法學、婚姻家庭法等,寧波大學有親屬法,最為詳盡的是華東政法大學,開設有證據學、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競爭法學、金融法學、稅法學、公司法學、票據法學等,許多課程都用英漢雙語授課,這也是該校法學教育一大特色。
因此,地方工科高校法學教育必須在核心課程教學的基礎上,以本校工科優勢資源為土壤,根據賴以發展的具體的工科專業領域和層面,細化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法學專業方向,挖掘法學教育深度,并對應所依托的專業,合理增設相關專業課程,完善該細化法學專業學生的工科背景。例如工科學校大力發展具有工科背景的專利法學、科技法學等等,并在學習這些學科時,加修相關工科課程學分。
3.2 創新培養模式
為保證學校的教學質量,各高校都把教學改革、培養模式的創新提上重要日程。參照高校大多圍繞細化的專業方向模塊培養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創新培養模式。南京師范大學推出了 “跨專業2+2”(國際經濟法方向)法學人才培養模式、“法學—醫學4+2”(醫學司法鑒定方向)法學人才培養模式、“法學—外語2+2”法學人才培養模式等一系列新穎培養模式,既創新出科學合理的培養模式,又滿足了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要。
深厚的工科教學資源是地方工科高校創新法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優越條件。利用自身工科優勢專業,培養工科和法學的雙學位人才。如山東科技大學文法學院整合本校會計專業資源,設置了“法學+會計”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精通會計專業的復合型法律人才。這不是兩個專業的機械累加,而是兩個學科的相互滲透,讓學生融會貫通,效果明顯。
3.3 強化團隊建設,加強學術交流
建設高水平優秀教學團隊是學科發展的重要質量保證。如果權威級名師是法學學科發展前進的堅固據點,那么高水平的教學團隊則是學科前進活動的長城。工科高校要發展法學教育,必須引進中青年高端人才,壯大法學教學隊伍,不僅要廣,還要深。既要引進研究不同法學領域的教師,在橫向上織成一張嚴密的“網”,多個專業方向同時推進;還要請進或培養出二級學科發展帶頭人,大力發展科研學術活動,在縱向上挖掘專業深度,迅速提升學科研究層次。
法學專業的學術活動以思辨為基礎,以學術交流活動為發展平臺。工科高校發展法學教育,要加強與法學強勢高校的交流活動,積極參加各類法學年會等學術活動,結合自身重點發展領域,在學術交流中發揮出重要作用。
3.4 突出地方特色
地方高校依托本地區人文、經濟、歷史和地理特色發展法學專業,為法學專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穎的路徑。如黑龍江大學依托東北地區的地理區域特色,設立俄羅斯法律研究所和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云南大學法學院是云南省最主要的法學教育與研究基地,結合云南少數民族眾多和與越南、老撾、緬甸接壤的區位優勢,重點開展“民族法學”和“東南亞國家法律”研究,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和特色,在國內外具有較高影響;其禁毒學則是針對當地邊境走私、販毒活動猖獗的特點而專門設立的,為適宜當地發展的特別需要,培養出了打擊走私、販毒活動的高級專門法律人才,享有良好的社會聲譽。
地方工科高校強勢學科的發展必然依托并服務于本地經濟發展,因此可以大力開展工科與法學研究項目的合作,在工科對外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技術的同時,提供與之配套的法律服務,打開相應工學科方向的法學發展進路,拉大地方對法學教育的需求。同時,地方工科高校法學教育的發展要主動走出校門,與地方特色經濟開展合作項目,培養出符合地方需要的特色法律人才。
注釋:①本文所指地方工科高校是指各地方省屬、研究工學學科為主的高校,經費主要來源于地方政府的財政撥款和民間投資。
參考文獻:
[1] 徐顯明.中國法學教育狀況[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
[2] 吳斌.高等工科院校法學教育模式構想[J].當代教育論壇,2007,(1).
[3] 武書連.挑大學選專業[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4] 云南大學法學院:http:∥www.law.ynu.edu.cn/index.htm.
[5] 寧波大學法學院:http:∥fxy.nbu.edu.cn/.
[6] 華東政法大學:http:∥www.ecupl.edu.cn/.
[7] 黑龍江大學法學院:http:∥125.223.1.151/.
[8]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http:∥fxy.znufe.edu.cn/.
[9] 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http:∥202.119.1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