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強高院生態文明教育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院校生態文明教育雖然取得長足進步。但是,現階段生態文明教育仍然存在急待解決的問題。高等院校要加強生態文明道德思想等教育,培養具有良好生態文明觀的一代新人。
關鍵詞:高等院校;生態文明;教育
高等院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具有重要意義。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是加強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客觀要求。生態文明與社會文明、文化文明、政治文明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生態文明是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大學生掌握生態文明知識,極大豐富了高校德育的內容,同時也對高校的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是加強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是重要內容。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是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客觀要求。加強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是生態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因此,通過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培養具有生態文明意識的大學生,樹立起人對自然的道德義務感,進而培養全民族的生態文明意識,從根本上解決生態保護問題,才能實現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迫切需要。科學發展觀要求要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以人為本\"呼喚著生態文明觀念。我們要保證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達到可持續發展,人們必須樹立長遠觀念、全局觀念、全球意識、平等觀念。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歸根結底就是為了人的幸福和人的全面發展。保護自然,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實際上就是保護和改善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家園。要認真研究各種要素在社會發展中特定的地位和作用。滿足其特定的要求,發揮其特定的作用。不僅要保持當代人實現發展,而且要給子孫后代留下充分發展的條件和發展空間。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院校生態文明教育雖然取得長足進步。但是,現階段生態文明教育仍然存在急待解決的問題。首先,青年學生生態文明意識觀念淡薄。當前,當代大學生環境意識淡漠,環境知識欠缺,重大生態問題的冷漠意識和缺位,“知行背離”現象嚴重以及生態責任意識淡薄,主動參與積極性不高。同時,生態文明意識的淡薄也使高校存在著對人與自然觀念上的短期行為、利己主義、實用主義、追求短期利益以及對自然價值的忽視等現象嚴重制約著高校生態文明建設等。其次,高等院校生態教育師資缺乏。在師資結構上,教師的人文與生態文明素質有待提高。一支既有專業資質,又有良好生態人格表率作用的教師隊伍還沒有形成。更為嚴重的是,從院系調整開始,中國大學的管理者、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存在著對生態科學輕視的傾向,加上社會政治原因使許多生態學教育科目被取締,使大學生中大多數人生態文明化素質水平降低,缺乏深厚的文化根基,發展缺乏思想支撐。第三,高等院校生態文明教育內容體系不完整。與國外相比,我國的生態文明教育教學才剛剛起步,還停留在認識領域,還不完善,不成熟,特別是在高等院校生態文明教育還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據調查,就我國高校而言,還沒有形成具有相對獨立的生態文明教育學科體系和課程群。第四,高等院校教育途徑與方法過于簡單。生態文明教育的目標不明確,教育模式還比較傳統,再教育的手段單一。高等院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各級領導對生態文明教育重視不夠;高等院校教學指導思路尚存在不足;高等院校生態文明教育體制建設好有待于加強等。
當前,加強高等院校生態文明教育措施主要是:
第一,加強生態文明道德思想教育。(1)著力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文明道德觀。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把思想道德引入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中,樹立起人對自然的道德義務感,養成良好的“崇尚自然、熱愛生態、關愛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情操。只有大力培育大學生的生態文明道德意識,養成良好的生態道德品質,才能促進生態文明的發展。(2)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高校應該站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制高點,依據當前生態問題危及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實際,從大學生對生態文明認識轉變的思想實際出發,在大學生中全面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3)要把生態文明教育納入高校德育教育的范疇形成制度化、規范化。在新的教育觀指導下,我們必須加入自然、生態、環境因素,重新構建大學生德育教育新內容,教育學生樹立生態安全觀、生態生產力觀、生態文明哲學觀、生態文明價值觀、綠色精神等。(4)構建新的道德體系。道德是人類特有的現象,是人們共同生活的行為準則和規范。傳統道德的功能主要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維護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建設生態文明也包含著道德建設。生態學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時,應引導學生把愛護生態環境的行為要求提升到道德的高度來認識。讓學生形成新的更加豐富和完善的道德體系,建立起對生態環境行為的善惡評價標準,自覺地持久地去克服非生態行為,養成良好的生態行為習慣。
第二,加強生態文明理論教育。(1)構建高等院校生態文明觀教學課程體系。要轉變教育觀念,在把生態文明觀教育納入到高校的教育教學體系中去,拓展現有的思想品德課程的內涵。充分挖掘現有專業教材中的生態文明教育要素,在專業知識教育中滲透生態環境知識和生態道德因素,在傳授學科知識的同時,傳授自然科學中所蘊藏的生態倫理道德知識。開設有關生態學的基礎性公共課程,把生態文明教育課程列為高等院校的公共必修課,要有計劃地組織專家編寫有關生態文明教育的系列教材,逐步建構起我國高校的生態文明教學課程體系(2)完善學校生態文明教育格局。學校生態文明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為目標,形成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機結合,課堂教學與校園環境育人相互補充,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有效銜接的教育體系。同時,依靠傳統學科課程滲透生態環保知識和生態文明理念。
第三,加強生態文明實踐教育。要可以充分利用高校資源優勢,邀請著名生態學、環境科學專家做專題講座;要發揮社團組織的作用,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一些重大生態環境問題的討論和分析,組織學生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課題研究,培養學生生態危機的緊迫感和熱愛自然的責任感。校外實踐教育主要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來實施。讓學生直接接觸到社會的各領域,使學生不僅能直接分享生態環境科學最新的研究成果,而且也切身感受社會對生態文化的認同程度。
第四,塑造高等院校整體的生態校園環境。積極開展校園生態文明建設,一要利用校園宣傳、網絡服務、課堂教學、社會實踐、黨團活動等形式,開展各種生動具體的生態知識普及活動。二要在校園中構造生態文化長廊,通過宣傳欄、黑板報等多種形式,構建“綠色校園”。樹立良好的生態文明環境,在學校中建立愛樹惜草的良好傳統、陶冶人文精神的校園景觀,構建良好的氛圍。三要充分發掘第二課堂的教育潛力,努力營造尊重自然、愛護生態、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校園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地引導青年學生樹立生態文明觀。
第五,加強高等院校生態文明教育師資力量培養。高素質的教師團隊是推進生態文明教育課程教學的成功保證。因此培養高素質的教師團隊是我國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重點。為此,一要發揮普通高校師資和教育資源的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文明教育。二是教育部要指定若干普通高等(師范)院校為生態文明教育師資的培養和培訓基地,具體承擔職教師資培養和培訓任務。三要配備高校專職生態文明教育指導教師,全面提高高等院校生態文明教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