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對現今高等師范院校所培養的舞蹈專業的基礎教育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調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師范性”的培養,以及更加關注舞蹈專業與音樂相關學科知識與技能的滲透,是在高師舞蹈專業開展音樂理論課的目的所在。
關鍵詞:高師教育;舞蹈專業;音樂理論課;藝術素養;綜合能力
面對新時期社會對基礎教育綜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斷提高,以及中小學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作為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中的舞蹈專業,如何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優化改革,以適應當前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并以培養符合教育實踐需要的合格的舞蹈學科師資作為自身教育教學的目標,都成為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體現高師音樂教育課程改革的一項細致而重要的系統工程。
高師舞蹈專業是以培養基礎教育的舞蹈師資為主導,有別于專業舞蹈院校的教育機制。而過去針對高師舞蹈專業的教學,無論在課程設置,還是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大多沿用專業院校的辦學模式,側重于學生的基本功訓練、舞臺表演經驗的積累,以及系統掌握舞蹈基本理論和研究舞蹈作品的方法等方面,忽略了對學生“師范性”的培養,也與基礎教育實踐的要求相背離,從而導致了學生就業后不能適應針對中小學學生的舞蹈教學,違背了高師教育教學的培養目標。基于高師舞蹈專業所培養的教學師資要求具有較強師范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突出的教學特點,通過合理、適當地開設音樂理論課程,以及開展適合高師舞蹈專業學生的音樂課教育,重視以提高學生綜合能力[1]、培養學生藝術素養為教育前提的課程設置與教學思路的不斷發展,逐漸完善高師舞蹈專業的教育體系。
1 針對高師舞蹈專業學生,加強音樂理論課程的重要性
針對高等師范院校舞蹈專業的學生,應區別于對專業舞蹈人才的培養,學生在接受專業技能訓練的同時,還應具備了解不同風格的藝術作品的內涵、演繹不同形式的舞蹈作品的能力,以及對本專業及其相關藝術形式的內在聯系與發展動態能夠有所認識。
原蘇聯著名舞劇編導和舞蹈理論家扎哈諾夫曾說:“音樂是舞蹈的靈魂,音樂包含了并決定著舞蹈的結構、特征和氣質。”作為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學科,舞蹈與其他藝術形式,如音樂、戲劇、文學、電影等關系密切,尤其是與同為表現藝術的音樂學科更是相輔相成、不可分離。音樂在舞蹈藝術中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是其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論是原始的舞蹈通過身體的律動與敲打的節拍相伴和;還是經典舞劇在管弦樂的配合和襯托下意境得到深化;抑或是現代舞蹈在音樂的幫助下更準確地傳遞情緒和烘托氣氛。舞蹈都需要通過音樂的伴奏來表現美感、交流思想、深化主題,因此,音樂在舞蹈藝術中所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
在高師舞蹈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增加音樂理論課的比重,強調音樂理論課不僅是高師舞蹈專業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而且通過音樂理論課中的音樂訓練和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舞蹈表演的能力[2],增強對舞蹈作品的表達和藝術感染力,從而避免因單一的模仿舞蹈動作、追求高難度技巧而造成缺乏對舞蹈作品思想內涵的理解、無法完整地展現藝術意境,以及過于專業化傾向等問題。所以,加強高師舞蹈專業學生音樂理論課的學習,一方面有利于學生舞蹈表現力的提高,增強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從而更好地表現舞蹈作品、提升藝術感染力;另一方面也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綜合能力和藝術素養,為將來的基礎教育教學打好堅實基礎的有效途徑。
2 通過音樂基礎理論課程的教學,提高高師舞蹈專業學生的樂感和節奏感
舞蹈一般有音樂伴奏,是一種以有節奏的肢體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藝術形式,也是具有強烈感染力的人體運動表達藝術。學生在學習舞蹈的過程中,通常在如何與音樂銜接、配合,以及如何準確地表現舞蹈作品的情緒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歸其原因,大致可以概括為缺乏對音樂的感知能力,也就是“樂感”,以及對音樂基礎技能的訓練,尤其是對“節奏感”的培養。對于高師舞蹈專業學生所開設的音樂基礎理論課程,應注重理論與實踐并重,強調實際操作與運用,意在通過加強學生的樂感與節奏感,達到提高音樂與舞蹈的協調能力和藝術表現力的教學目標。
2.1 因材施教,注重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
在對我院舞蹈專業學生的調查中顯示,93%的學生在進校前都沒有接受過專業的音樂技能訓練,絕大多數學生都不識五線譜、沒有音高概念,音準和節奏感也較差。普遍存在著因缺乏音樂基礎知識和對音樂學科的基本認識,而不具備對音樂的認知能力、聽覺能力和思維能力等問題。因此,面對高師舞蹈專業的學生,應與其他音樂專業所開設的音樂基礎理論課程在授課方法、教學要求上相區別,應具有較強針對性的特點,將各種教學手段靈活運用。
以《視唱練耳》課程為例,在教學中應避免強調單純的聽音練習、重復機械的技能訓練,以及一味要求嚴格的記譜等。而是以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增強他們對音樂的感知力為出發點,讓掌握對音樂要素聽、讀(唱)、寫的實踐技能[3],只是作為一種教學手段來運用。更為重要的是使學生在聽、唱、寫的過程中全面感受音樂的表現作用,掌握和積累音樂語言[4],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時代、風格迥異的各種音樂作品的特點,培養學生對音樂的鑒賞能力。尤其對高師舞蹈專業的學生而言,如何通過學習音樂基礎理論知識,增強舞蹈表現力和展現舞蹈作品的內涵,是實現自我升華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也為適應基礎教育中靈活多樣的舞蹈教學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礎。
2.2 有的放矢,注重培養學生的節奏感
舞蹈是一種有音樂伴奏的、以節奏的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藝術形式。在舞蹈表演的過程中需要具備一定的技巧能力,但這種技巧動作本身并不是舞蹈藝術表現的目的,而只是一種手段。如果在表現舞蹈作品時,學生只是單純的運用舞蹈動作技巧,不考慮音樂元素在作品中的重要性、不具備良好的節奏感,那樣,舞蹈就會缺乏美感、表現力和藝術的完整性,從而喪失了舞蹈所具有豐富感染力的藝術特性。
對于高師舞蹈專業的音樂基礎理論課程的教學,更應強調節奏訓練的重要性。一方面,學生在舞蹈表演的過程中如果缺乏節奏感,無論是舞蹈隊形、動作、速度、幅度,還是在舞蹈姿態、造型等舞臺效果上都會大打折扣,不但舞蹈畫面會非常的凌亂,而且也體現不出舞蹈的魅力和藝術感染力[2];另一方面,通過不斷加強節奏訓練,讓學生更好地將身體的律動與音樂結合在一起,讓他們的舞蹈創編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從而具備一定的舞蹈編排能力,這也是成為一名優秀舞蹈教師的重要前提。在有關“節奏訓練與強化”的音樂基礎理論課程設置時,可將《基本樂理》與《視唱練耳》這兩門課程進行綜合與整合,在一年級開設學時均為一學期(共18周,36學時)的《基本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并列為專業必修課程。采用因材施教、分類訓練、視聽結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注重基礎理論與音樂訓練相結合,在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同時,也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3 通過音樂理論專業選修課的教學,提高高師舞蹈專業學生的藝術素養
高師舞蹈專業的學生,除了要具備一定的舞蹈專業技能外,還需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即了解與本專業相關的其他藝術學科的內在聯系和藝術特性,且在文學、戲劇、音樂、美術上也有一定的修養[5],以適應當前基礎教育的發展和要求。在針對高師舞蹈專業學生音樂理論課的教學中,應探索如何從豐富學生相關學科知識著手,培養其藝術修養,加強審美能力和提高綜合能力,從而起到讓學生全面發展、“專業性”與“師范性”并重的作用,這也是提高中小學舞蹈師資培養質量的關鍵。適當開設針對高師舞蹈專業學生的音樂理論專業選修課,如:《藝術概論》、《中國戲曲賞析》、《音樂與文學鑒賞》、《中外文學作品賞析》、《表演藝術鑒賞》、《藝術美學》等課程,讓學生了解與舞蹈、音樂相關的其他藝術形式的內容和特點,并對“學科綜合”有所認識,在加強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上,引導他們感受、思考、理解這些互相滲透的藝術材料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以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增加他們的藝術素養,提高其人文素質的綜合發展[6]。
總之,針對高師舞蹈專業學生開展的音樂理論課程,在課程的設置上,應在提高學生專業綜合素質的同時,將掌握音樂及相關學科的綜合知識作為提升藝術修養、增強綜合能力的重要指標。并充分考慮高師教育的教學規律及特性,明確教育方向,始終以培養具備一定專業基本理論和專業技能,了解相關學科的知識,有較高的文化藝術修養、較強的審美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基礎教育工作者,作為高師教育教學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 常娟娟.論高師舞蹈專業中藝術實踐課的教育價值[J].西昌學院學報,2010.
[2] 唐可.試論音樂課在舞蹈學生能力培養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0.
[3] 錢今幗.視唱練耳教學的多元化趨向[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08.
[4] 文劍.對少數民族地區高師視唱練耳教學的思考[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9.
[5] 黃小明.高師音樂舞蹈教學論[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6] 陳昌文.高師音樂教育中應加強人文素質教育[J].滁州學院學報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