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法實證了英語教育在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培養中的積極作用,發現同學們對大學里的英語教育的授課內容與形式,對提高英語溝通能力,提高英語教育的趣味性及創新程度,對英語考試等有諸多的期待,并針對目前大學里英語教育的現狀提出了“加強師資培訓”,“營造說英語的社會環境”,“把考試從智力導向轉為能力導向”,“對老師進行適量的幽默感培訓”等措施來更好地發揮英語教育在培養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水平中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英語教育;大學;人文素養
0 引言
加強對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教育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要求,也是時代對高級勞動力綜合素質的要求,從根本上說是培養具有高尚人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長期以來我國理工科高等教育只重視專業知識的傳授和技能訓練,忽視人文素質的培養,造成理工科院校學生人文素質偏低,社會適應能力較差不僅影響到他們專業能力的發揮,也嚴重影響到他們人格的健全發展(姜鍵,陳巖等,P75)。
人文精神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學科教育,其中作為語言學習的英語教育更是落實人文精神、了解擴展跨國文化意識的主要學科,因為在語言現象背后所蘊含的是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體系。許多學者高瞻遠矚,強調英語教學中學習者的文化修養和人格發展的重要性。許國璋說“我教學生,從來不以教會幾句英語或教會一種本事為目標,而是要教怎樣做人,是英語教育,用英語來學習文化,認識世界,培養心智,而不是英語教學”。張中載認為外語教學自然必須“學以致用”,但學以致用可以有兩層意義,一是功用之用,二是王國維先生所說的“無用之用”(吳丹,P525)。
本文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實證英語教育在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培養中的積極作用,并以訪談的形式調查理工科大學生對英語教育的期望,進而提出能使英語教育更好地發揮對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積極作用的建議和措施。
1 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研究者對某地三所大學分別抽取了50名理工科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詳見表1)分析如下:
表1 問卷調查結果
問 題 選 項
A.幫助很大 B.有一定幫助 C.沒有幫助
合 計
1.你認為英語教育能幫助提高你的人文素養水平嗎? 43 96 11 150
2.你認為英語教育能幫助你學會如何做人嗎? 14 103 33 150
3.你認為英語教育能幫助提高你的審美觀嗎? 18 100 32 150
4.你認為英語教育能幫助提高你的溝通能力嗎? 80 62 8 150
5.你認為英語教育能幫助促使你主動了解西方文化嗎? 68 64 18 150
6.你認為英語教育能幫助提高你的愛國熱情嗎? 16 63 71 150
7.你認為英語教育能幫助提高你的責任心和道德感嗎? 10 79 61 150
8.你認為英語教育能幫助提高你的誠信嗎? 10 70 70 150
9.你在英語課堂上主要學習道德內容是什么? 語言技能101.0 文化信息 70.0 其他 30.0 201
合計 360 707 334 1 401
由問題1我們得知93%的學生認為英語教育能幫助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水平,7%的學生認為不能;通過對問題2、3、4、5、6、7、8的結果分析,我們發現英語教育在提高學生們的“溝通能力”以及了解西方文化的主觀能動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在“幫助學生們學會如何做人”以及“提高審美觀”方面具有較大的作用,而在“幫助提高學生們的愛國熱情、責任心與道德感以及誠信”方面作用較小;通過問題9的結果我們發現學生們在大學的英語課堂上學到的語言技能較多,文化信息較少。
總之,問卷調查結果實證了“英語教育對提高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水平的積極作用”,也告知我們目前大學里英語教育的內容主要還是“語言知識的傳授”這一事實。如何才能使英語教育更好地發揮對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積極作用呢?我們還是先看一下理工科大學生對英語教育的期待吧。
2 訪談結果分析
研究者對三所大學里接受問卷調查的部分學生進行了訪談,詢問他們對英語教育的期待,下面是研究者分析整理好的訪談結果。
2.1 對英語課堂授課內容與形式的期待
同學們期待改變傳統的一人授課眾人聽的“一言堂”教學模式,希望老師們設計出能讓同學們參與課堂、融入教學的課堂活動,少些語法知識的傳授,多引入一些西方文化知識與場景,作中西文化對比,從而豐富他們的人文信息。
2.2 對提高英語溝通能力的期待
根據同學們的反饋,無論是中國的英語老師還是外籍教師,口語教學的效果都還有很大的待提高空間,所以同學們期待增加口語練習與實踐,讓他們能夠流利地與外國人溝通與交流,從而提高他們的社交與實踐水平。
2.3 對創新教育與趣味教育的期待
同學們期待英語老師能夠實施創新教育,如形式多樣化,情景真實化等。他們期待老師能多存儲一些幽默能力以使課堂更有趣味和魅力,從而提高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改善教學效果。
2.4 對英語考試的期待
對于考試多數人是有畏懼心理的,所以同學們有人期待取消英語考試,研究者不感意外。其他同學們對現存的考試方式不太滿意,他們期待改變現在的考試方法,取消以考試為目的的教育,希望英語考試以口試為重。
3 如何更好地發揮英語教育在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培養中的作用
根據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分析結果,研究者提出如下可行性建議:
3.1 加強英語教師師資培訓
同學們期待學習到地道的口語、西方文化的精髓,而學校的大部分英語教師是國內各高校培養的英語專業的學生,只有少數老師有海外經歷(而且不一定是長期的),所以英語老師現有的口語水平和文化信息的不足直接影響了英語教育現狀。我們建議各高校不惜財力地送英語教師到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參加有足夠時長的師資培訓,只有英語老師的英語地道化了才能培養出一代又一代英語水平地道化的學生,這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道理。
3.2 為學生們營造使用英語交流的語境
同學們期待有更多的口語實踐機會,使自己所學的英語更能融入生活,這就需要給他們一個語境。這個語境不是每個高校所舉辦的英語角、英語社團等,更不是英語課堂,而是像普及普通話時的做法一樣,為英語營造一個社會環境,有人要問有必要嗎?如果我國要融入世界的全球化過程,我們認為非常有必要讓英語成為我國的第二官方語言,只有這樣,小學英語教育、中學英語教育和大學英語教育才能有機地結合起來,同學們才能真正地擁有用另一種語言交際的能力,不至于造成像現在這樣多的“張不開口”的英語學習者。如果要實例證明,我們可以看看印度、尼泊爾、新加坡等國家的英語水平。
3.3 改變現有的考試形式與考試內容
在我國考試意味著機會,如果考得好,機會就拿到手,反之,就會失去機會。有些機會關系重大,一旦失去,命運都可能改變,在這種情況下,有多少人會不畏懼考試呢?在大學里,英語課可能是理工科學生們最頭疼的課,所以他們最不想參加的考試也就是英語考試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不思變,長期下去勢必會耽誤很多人才。有同學建議考試以口語考試為主,我們建議在課堂上如果以實踐和傳遞文化信息為主,考試可以從原來的以智力測試為導向改為以能力測試為導向,提高同學們的動口和動腦能力,同時測試要涵蓋人文教育的內容。
3.4 提高老師們的幽默感
幽默是一種以語言為材料、以智慧和理性為核心、以契機為催化劑的藝術形式,它是思想、學識、智慧和靈感在語言中的結晶,是瞬間閃現的光彩奪目的火花(謝旭慧,P9)。幽默是高品位的語言藝術再創造,它具有教育感化功能,是人際關系的潤滑劑,能幫助培養同學們的高尚情趣和樂觀信念,能開啟學生們的心智,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課堂的趣味性,所以老師們有無幽默感直接影響到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我們認為有必要對英語老師(和其他老師)進行適量的“幽默感”培訓,讓老師們有幽默的意識,并把這種意識帶進課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老師的幽默感是一副讓學生們能最快地對英語產生興趣的良藥。學生們具有了幽默的能力對他們今后的思想和事業發展都很有幫助。
4 結語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形式實證了英語教育在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培養中的積極作用,發現同學們對大學里的英語教育的授課內容與形式,對提高英語溝通能力,提高英語教育的趣味性及創新程度,對英語考試等有諸多的期待,針對目前大學里英語教育的現狀我們提出“加強師資培訓”,“營造說英語的社會環境”,“把考試從智力導向轉為能力導向”,“對老師進行適量的幽默感培訓”等措施,以更好地發揮英語教育在提高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培養中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姜鍵,陳巖等.理工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9(7).
[2] 賴錚.國際視野下的英語教育[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
[3] 賴錚.讓中國高等教育研究走向世界[J].教育研究,2006(1).
[4] 潘懋元.新世紀高等教育研究叢書:多學科觀點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5] 吳丹.儒家教育思想與外語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J].科技信息,2009.
[6] 謝旭慧.喜劇小品語言幽默藝術[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