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中日兩國語言和文化的特性,夫妻之間的稱謂語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本文擬對漢日語夫妻稱謂語在現代社會的應用及表現特征,進行多角度的對比探討,通過分析研究,揭示把握其異同表現,對準確理解、把握兩國夫妻稱謂語,進而深入認識其文化內涵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夫妻;稱謂語;語言;文化;社會地位
中日兩國作為一衣帶水的鄰邦,盡管兩國人民在價值判斷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在社會制度、文化形式、民族心理等方面仍有一定差異。而就中日兩國文化,特別是語言文化而言,異同之處頗多。本論文通過對中日兩國古代及現代夫妻間稱謂語的對比,從社會、歷史、文化、心理等方面入手,運用社會語言學原理及方法,對形成夫妻間稱謂差異的原因予以分析和探討,為漢語和日語教學提供幫助,同時促進了中日文化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1 中日夫妻稱謂語
1.1 中國夫妻稱謂語
在中國,夫妻間用“特定名稱”的情況最為多見,當然也有夫妻間會用昵稱、感嘆詞等。根據30對中國夫婦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中國,丈夫對妻子稱呼名字和綽號的比率達82.42%,稱呼“小(老)+姓”的比率是8.11%。(表1)
在中國,妻子對丈夫名字和綽號的比率最高,達到了80.63%,與丈夫稱呼妻子的比率相同。(表2)
表1 中國丈夫對妻子
的稱謂語統計
呼 稱 比率
名字、昵稱 82.42%
小(老)+姓 8.11%
老婆 3.08%
老伴(老太婆) 2.70%
哎、喂 2.67%
他媽 1.01%
表2 中國妻子對丈夫
的稱謂語統計
呼 稱 比率
名字、昵稱 80.63%
小(老)+姓 7.58%
老公 4.17%
哎、喂 2.43%
老伴(老頭子) 4.02%
他爸 1.12%
根據統計分析,在中國,丈夫對妻子的稱謂與妻子對丈夫的稱謂具有對稱性。相互之間稱呼姓名和綽號的比率均為最高,比率差很小。相互稱呼“小(老)+姓”的比率也基本一致。
將此次的調查結果與以往的調查結果對照分析,不難發現一個顯著的變化。即現在年輕夫妻間“親愛的”、“寶貝兒”這樣的昵稱已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老公”、“老婆”這樣的親屬名稱。“老公”、“老婆”曾是俗語,是民間文化與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稱謂語。在年輕人間,“我老婆”、“他老公”、“你老婆”等這樣的第三人稱用語也被廣泛應用開來。從昵稱到俗語的稱謂變化,反映了當今年輕人追求個性的社會價值觀。
1.2 日本夫妻稱謂語
在日本,夫妻間可以使用名字,昵稱,親屬名稱,人稱代名詞,感嘆詞等多種稱謂語。并且,在孩子出生前后,根據孩子的立場、性別、年齡等多種因素,稱謂方式也各有差異。
根據NHK語言調查小組的調查結果顯示,當被問到“平常你是如何稱呼妻子的?”時,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回答是「(お)母さん」、「(お)母ちゃん」(“孩子他媽”),稱呼名字和「おい」(“喂”)的人各占四分之一。(表3)
表3 日本丈夫對妻子的稱謂語統計
呼 稱 比 率
(お)母さん、(お)母ちゃん 33.67%
名前、あだ名 26.53%
おい 25.51%
おばあさん、おばあちゃん 7.14%
ママ 5.10%
ねえ、ちょっと 2.04%
另外,據NHK語言調查小組的調查,當被問到“平常你是如何稱呼丈夫的?”時,稱呼「(お)父さん」、「(お)父ちゃん」的人達三分之二,稱呼「パパ」的人也超過10%。(表4)
表4 日本妻子對丈夫的稱謂語統計
呼 稱 比 率
(お)父さん、(お)父ちゃん 66.67%
パパ 10.10%
おじいさん、おじいちゃん 7.07%
あなた、あんた 7.07%
名前、あだ名 6.06%
ねえ、ちょっと 3.03%
根據統計分析,在日本丈夫對妻子的稱謂與妻子對丈夫的稱謂并不具有對稱性。妻子稱呼丈夫「(お)父さん」、「(お)父ちゃん」的比率是丈夫稱呼妻子「(お)母さん」、「(お)母ちゃん」的兩倍。并且丈夫直呼妻子名字的比率也遠高于妻子直呼丈夫名字的比率。
1.3 中日夫妻稱謂語差異
在中國,夫妻相互稱呼名字的比率遠高于日本,同時丈夫稱呼妻子名字和妻子稱呼丈夫名字的比率相同,而在日本存在巨大差異。在日本,“小(老)+姓”的稱謂方式不存在,且隨著年齡增長夫妻稱謂與也隨之變化,而在中國則沒有變化。由此可見日本男女地位不平等的現象甚于中國。
2 中日夫妻稱謂語差異形成的原因
中日夫妻稱謂語差異的形成有許多原因,究其根本在于兩國語言文化和男女社會地位的差異。
2.1 從兩國語言文化看稱謂語差異的原因
夫妻稱謂語是語言文化系統的特殊組成部分,又是一種文化現象,是人類社會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規則和習慣的產物。一方面,文化影響稱謂語的發展,另一方面,稱謂語中也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因素。由于兩國語言和文化的特性,夫妻之間的稱謂語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即每個國家的親屬稱謂系統通常都與其語言的特點相適應,也與其社會文化的習慣相一致。日本稱謂語體系表現了日本特有的語言和文化現象,繼承中國古代尊卑觀念的同時,融入西洋平等思想,是東西方意識形態和社會文化背景相結合的表現形式。
2.2 從婦女社會地位看稱謂語差異的原因
社會對女性的歧視是語言性別差異的原因。社會結構不同,夫妻的身份、地位也會不同,自然相互稱謂方式也不同。夫妻稱謂語的等級差別反映了嚴格的社會等級差異。而相互平等的夫妻稱謂自然反映了公平、開放的社會結構。
根據先前的調查結果顯示,在中國夫妻間直呼名字比率分別是82.42%(丈夫稱呼妻子)、80.63%(妻子稱呼丈夫),差距很小。而在日本這一比率分別是26.53%(丈夫稱呼妻子)、6.06%(妻子稱呼丈夫),丈夫直呼妻子名字的比率遠高于妻子直呼丈夫名字的比率。這反映了中國夫妻地位平等,而日本夫妻地位不平等的現象。
中國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時代,不可否認會殘留一些舊的禮儀制度。但是隨著二十世紀初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崩潰,“中華民國”成立,整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不只是政治體制和社會制度上的變革,同時影響著人們的意識形態。特別是新中國的誕生,人們的思想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男女,上下,尊卑,”等儒教的禮儀禮法也隨之不復存在。那么,日本的情況又如何呢?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制度,受到了日本的推崇。日本的遣唐使不斷將中國文化帶到日本,日本社會開始有了“男尊女卑”的觀念。從昭和時代至今,隨著民主主義和男女平等思想的推進,歧視女性的現象已大為改善,但男女差別對待的領域仍有存在。也正是在男性優越的社會文化壓制下,女性各方面的人格發展受到了限制,這種價值觀基礎上的意識形態差別也滲透到了語言表達上,最為直接的表現即夫妻稱謂方式的差異。
3 總結
通過以上中日夫妻稱謂語的對照考察,可以看出中日男女社會地位的差異。同時稱謂語也反映了兩國不同的社會文化和語言文化。
在日本,女性地位雖有一定的提升,但在夫妻稱呼中仍能看到男尊女卑的陰影。在福田真弓所著的『「主人」という言葉:女から見た男の呼び方』中提到超過一半的人對「主人」一詞沒有反感,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這種隱藏著男尊女卑意識的夫妻稱呼在很長時間內還會延續下去。
在中國,隨著社會制度的變化,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政府積極提倡男女平等,同時也由于女性自己的努力.女性在社會活動中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得到了男性和社會的認可,稱謂語也體現了這一平等。
夫妻關系不同于普通的親屬關系,夫妻稱謂語也不同于親屬間的相互稱呼。由于社會文化不同,年齡段不同,立場不同,都會產生一定的變化。這種變化希望能通過語言學的角度做進一步的分析。
參考文獻:
[1] NHK放送文化研究所文研?世論ことば調査グループ.現代人の話しことば.
[2] 衛志強.稱呼的類型及其語用特點[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3] 福田真弓.「主人」という言葉:女から見た男の呼び方[M].明石害店,1993.
[4] 吳海林.中國古今稱謂全書[M].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