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的偉大復興,應該以文化復興為前提。換言之,社會的發展不能以犧牲文化的基本價值為代價。諸子百家,各有各的理念。但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主軸的價值理念,主要在“六經”。“六經”中蘊涵的理念,是中國人立國做人的基本依據。
我近年一直在研究“敬”這個價值理念。“敬”不僅是對他人的尊敬,更是人的自性莊嚴。中國人的精神信仰,光說有道教,有佛教,還不夠。作為中華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不是宗教,但是它有信仰層面。我認為“敬”就是儒家用來補充宗教信仰的價值理念,“敬”已經進入中華文化的信仰之維。很多人講“孝”和“禮”。孝這個概念當然很重要,“百善孝為先”。孔子的弟子問,到底什么是孝?孔子說,現在人們以為能養就是孝,可是犬馬也能養,如果沒有敬,何以別乎?孝的精神內核其實是敬。
“禮”,包括社會的各種禮儀制度,精神內核也是一個“敬”字。孔子說,“為禮不敬”“吾何以觀之哉?”所以,無敬不成禮。敬與誠信相連接。誠敬,誠敬,無誠則不敬。沒有誠敬,也就沒有信。大家試想,誠信在當下社會,該有多么重要!“六經”的精神義理,主要是敬、誠、信。
“恕”,也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恕”就是設身處地,也就是陳寅恪講的“了解之同情”。二程認為,可以采取一種方式來培養恕,即“易子而抱”,把他人的孩子當做自己的孩子來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設身處地,換位思考,不強加于人。這是“恕”這個價值理念的深厚內涵。二程認為,恕是進入仁的一個途徑,是仁的門庭設施。做到恕,離仁就不遠了。
“和”,同樣是中華文化價值理念中了不起的概念。宋代的張載張橫渠,我們都知道他的有名的四句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學術界習慣叫“橫渠四句教”。他還有另外的“四句教”:“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這是張載的“哲學四句教”,表達的是對整個宇宙世界的看法。我的理解是,宇宙間萬事萬物,不過是對待、流行、反正、和解而已。對待與流行的結果,不是吃掉、消滅,而是反正、和解、共生。
張載的哲學啟示我們,世界各種文明之間,雖然存在差異,卻不必然發展為沖突。世界歷史的大趨勢,總的是走向文明的融合,而不是走向文明的沖突。我相信,人類的“同”,遠大于“異”,正如《易經》上說的:“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中國文化的精神,主張仇對的雙方在互相校正中實現化解,達到“和解”,走向“太和”。是“和而解”,而非“仇而亡”,這是人類本性所應該趨向的目標。在國際交往中,我們不必設想哪個國家一定會成為我們的敵人。強權、暴力干涉、漠視主權,我們是反對的。但反對有各種方式,中間地帶無比廣闊,不必逼向非此即彼的對立兩極。重視對話,避免對抗,化干戈為玉帛、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國際博弈的上上策。
中國30多年的改革開放,給社會帶來了活力。但社會的泛商業化、泛市場化,會沖擊文化的基本價值,使社會變成失范失德失敬的價值紊亂的社會。一個“文明體國家”的基本文化價值理念,是不會成為過去的。按照康德的說法,道德理性具有絕對價值。我們中國文化中的敬、恕、和等價值理念,都是具有永恒性、絕對價值的理念。也可以說,這些價值理念具有普世價值,可以成為和西方的價值理念對話互闡的資源。如果拋棄中華文化的這些精彩的價值理念,中國人將找不到自己未來的精神歸宿和文化家園。
編輯/王洪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