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大師曾言:恩則孝養父母。孝敬老人,既要論心,也要論跡。古有花木蘭替父從軍,今有田世國捐腎救母,孝,是一種行為。古語說小孝養父母之身,中孝養父母之心,大孝養父母之志,可見孝文化中蘊含著很大的學問,不僅要滿足父母的物質需求,更要讓他們有可停泊的心靈驛港。如何行孝,是值得我們用一生去追索的修行。
孝養其身
孝,當然要讓父母安寧。“安寧”兩個字看似平淡,但對一個人,尤其是對老人,最為實在和珍貴。在浩瀚的成語詞庫里,最凄涼的一個,便是“老無所依”。父母老了,做子女的要讓他們生活安穩,心情愉悅,細化到具體的事情上便是我們常說的“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由于每個人的能力不同,不見得都能給予父母多么富足的生活,但我們至少要讓他們晚年平順不顛沛,久病榻前有孝子;還要把自己的生活整理明白,不能讓他們一把年紀了還要為我們操勞憂心。或許我們無法做成光宗耀祖這樣的大事業,但起碼我們得做到為人正直,不能讓他們恥于我們的作為,心痛我們的人格。
其實這樣的孝養已然是道德中最基本的內容了,但依舊有人無法做到,電視里也偶現棄父虐母的駭人新聞。父母給了我們呼吸的權利,逐夢的機會,是他們用血肉鑄造了我們,讓我們呱呱墜地,教我們牙牙學語。當歲月帶走他們眼中的芳華,若不能給他們一方凈土頤養天年,不能使他們心身安寧,我們又何以為人呢?
孝養其心
供養,只是我們進行孝養的第一步。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孝”和“敬”從來就不是分開的兩個概念。要真正盡到孝道,得發自內心地尊敬、愛戴父母。做子女的讓父母衣食無憂,是應盡的一份責任。即便讓父母有了珍饈佳肴,安身之所,卻不給他們敬愛,父母也會食而無味,寐無美夢。要知道,對父母來說,最華美的衣著比不上兒女的笑靨,最可怕的寒冬莫過于孩子的冷漠。子夏問孔子什么是“孝道”,孔子用反問的語氣列舉了兩種現象:
一是粗活重活,搶著去做,別讓父母操勞;二是好酒好食,別光顧著自己,要讓父母先享受。
這兩點一般人都能做到,但做到了這兩點,是不是就盡到了孝道呢?
從孔子反問的語氣看,這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孝道。那么什么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孝道呢?
孔子的回答只兩字:色難。這道理便蘊含其中。
孝養其志
說到這個,總想起席慕容。她寫過一首歌詞:《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她是草原的女兒,幼年時隨父母遠離家鄉。她的父親思鄉,卻有著千絲萬縷的顧慮不敢回去,他怕面對,怕記憶里完美的故土經歷了風霜變遷,已是滿目瘡痍。
于是,她選擇替父親回去。
席慕容當美術教授的時候總愛買點自己完全不懂的考古書看,有趣的是,好像下意識一樣,她買回來的書大多都是關于蒙古的。“只是因為那上面是我父母家鄉的文化,買回來之后會讓我感覺心安一些。”1989年開始,她返回草原,帶著父母的回鄉夢,走父母走過的路,看父母看過的景致,書寫父親心中的草原與母親記憶里的河流,將游牧文化帶給世界。這一步,一走就是22年。她所做的,不僅是一個女兒對故土的探訪,更是把父母的遺志和熱愛當成了最重要的追尋。她做著這一切,并沒有說過一個“孝”字,卻完完整整的將“孝”融入了自己的生命里。她的孝養,不單單只是滿足父親母親在柴米油鹽上的滿足安逸,而是走進了他們的內心,愛其所愛,思其所思,成為了堅守他們人生準則的衛道者,弘揚他們美好理想的繼承人。
《論語·學而》里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是也!”就是說考察一個人是否有孝道,要在父親在世時,看兒女有沒有遵照他的愿望和志向;父親去世后,要看兒女是不是長期遵守他生前的行為準則而不加更,如果都做到了,便可說做到孝了。都說子女是父母夢想的延續,如何延續?這孝養中,要有敬,要有愛,更要有其志向的承傳和發揚。
而不管是哪一種孝養,最重要的莫過于“及時行孝”。這世上一切事都可以等,都可以慨嘆“失去后方知可貴”,唯有“孝”不能等,因為時間的大手正一刻不停的攜拽著老人們向前奔走,等你知可貴時,只能遠遠地看著他們的背影,你的五臟六腑會被咀嚼般吃痛,你的心會被撕裂的無地自容。因為父母,我們嘗了喜樂,有了智慧,成為了生命真正的主人;因為我們,父母品了辛勞,多了滄桑,成為了徹徹底底的老人。我們能為他們做的,唯有將一腔感恩注入行動,讓他們在衣食住行上無虞匱乏,在生老病死上有所依靠;讓他們的精神世界和樂安穩,未完之志有所傳承。活在當下,孝,亦在當下。及時行孝,大孝即大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