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金要方》載:“冬服藥酒兩三劑,立春則止,此法則終身常樂,百病不生。”
初冬,天氣明顯轉冷,人體新陳代謝漸緩慢,是很多常見疾病高發期,也是中老年朋友舊病復發期,適當地進補是這一時期的重要環節。俗話說“秋收冬藏”,秋季應泡酒,為冬飲藥酒做準備。
酒乃百藥之長
中國歷代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認識到酒既是興奮劑,又是較高級的藥物。它是用谷物和曲所釀成的流質,氣悍、質清、味苦甘辛、性熱。具有散塞滯、開瘀結、消飲食、通經絡、行血脈、溫脾胃、養肌膚的功用。可以直接當“藥”,亦可在治病開處方中,把某些藥物用“酒漬”,或“以酒為使”,來引導諸藥迅速奏效。
酒與藥有機地結合起來,就形成了完整的藥酒方。中藥能補虛扶正、調和氣血、平衡人體陰陽,酒能行血脈、通經絡,酒本身也有藥的作用,而且,酒可以把藥材中脂溶性、水溶性的有效成分全部溶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藥效,故藥酒的滋補與治療作用比中藥煎劑療效更好。
泡制藥酒不可過于隨性
中藥泡酒在我國有幾千年的歷史,我國現存最早的本草專著——《神農本草經》指出:“藥性有宜酒漬者,亦有不可入湯酒者,不得違越”。藥酒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選取酒的度數和氣味。建議選高度的原漿酒,老白干工藝較好,與藥材混合后氣味清淡、芳香襲人,且不容易變質,存放時間長。如果不能飲用白酒,可根據自己的愛好選用低度米酒、葡萄酒或其它果酒作為基酒進行浸泡,甚至可以選用洋酒諸如白蘭地。
浸泡工藝
裝藥酒的容器選磨口的玻璃瓶或帶蓋的瓷罐,便于密閉、防止藥物氧化,避光的深色瓶罐最好。如果需要觀察浸泡過程而使用透明的瓶子,注意不要暴露在陽光下直射。
首先把滾開的沸水晾涼后備用,藥材置入可濾水的容器中,快速過水,清掉藥材表面的浮土、粉塵。浸泡時中藥材最好整根放入,也可以切片或切段。一般來說,浸泡后的藥材約占全部藥酒體積的三分之一較好。最后,用膠布或蠟密封。
浸泡期間從開始的第一周算起,要每日晃動或攪拌一次,一周以后可改為每周振動或攪拌一次,一般認為,晃動或攪拌的次數愈頻,其浸出的藥酒效果愈好。浸泡半月后即可過濾飲用,一個月或浸泡更長時間,效果會更好。 有些貴重藥材,酒飲完后再浸泡幾次,可充分發揮藥材的藥用效果。比較貴重的人參當藥味不明顯后,還可以撈出,分次煮掉食用,以免浪費。
飲用的禁忌要訣
藥酒適合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虛弱體質,補充體力,避免老化,并可提高新陳代謝。所以最適合亞健康狀態,而且又想增強免疫力的人飲用。
老年人飲用藥酒時,還是要分清自己屬何種體質,有針對性地飲用。一般認為,陽熱體質的人適合喝陰虛的酒,即涼性酒泡涼性藥材;陰虛體質的人則適合飲用陽熱的酒,即熱性酒泡熱性藥材,只有寒熱和諧才能達到補養身體的目的。
冬季服藥酒一般每日早晚各服一次,藥酒性溫偏熱,每次飲用宜10毫升至30毫升不可過量。飲用補類藥酒,忌與蘿卜、蔥、大蒜同服。感冒、發熱、孕婦、婦女經期應停藥酒。此外,高血壓、心臟病、肝臟病、嚴重潰瘍病患者也應慎服藥酒。
藥酒首要是注重效能,而不注重口味,所以一般味道不太好。飲用者還可以根據自己口味的喜好,加入一些調味劑。例如,枸杞子可以減淡酒味,烏梅可以使味道變得甜酸,喜歡甜味的還可以適量加入冰糖紅糖、蜂蜜等。適量將甘味劑之類加熱溶化過濾處理后,和入藥酒壇內,攪勻。
(注:因個人體質差異,養生效果會有所不同,本文僅供參考)編輯/書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