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身體而言,只有通過父母才來到這個世界上,并逐漸地成長成為社會的一分子;同樣,就心靈而言,要想被社會所接受和認可,也只有通過父母才能得以實現,所以,孝親是一個人可以走向社會、融入社會、成就事業,享有幸福人生的必由之路。
《孝經》云:“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性,莫大于孝。”意思是說天地的特性要通過人才能得以充分表達;人的特性只有通過行孝才能夠得以充分的發揮。這是因為父母是我們的心靈和與宇宙萬物相融通的連接點,而“孝”就是打通這個連接點的憑借,只有打通了這一連接點,人天性中“知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同參”本能才能得以充分的彰顯。這就是孔子告訴我們的“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的道理。通過孝親使心靈得以拓展,智慧得以提升、潛能得以彰顯的過程分為孝身,孝心,孝性三個層面。
所謂的孝身,就是在衣食住行的層面幫父母解決問題。
這是一個人走出了自我的樊籬,使天性中關愛他人的良知良能得以覺醒的標志,是孝的基本起點。
漢文帝劉恒是歷史上有名的仁孝皇帝,他侍母嘗藥的故事,被后世廣為流傳。一天,母親病倒了,他焦急萬分,時刻牽掛著母親,只要完成公務便會來到母親寢宮,守護在母親床前,親自為母親端水送藥。
在侍奉母親的三年里,漢文帝幾乎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因為怕在母親呼喚時,自己來不及服侍,他休息時從不寬衣解帶;母親每次服藥前,文帝必會先嘗,品一品熬煮的濃度是否適當,溫度是否合適,直到適宜母親服用之后,才端給母親。
文帝有了對母親的這份關愛之心,使他有能力把百姓當做親人來對待。在治理國家方面他倡導“孝悌,天下之大順也;力田,民生之大本也;三老,眾民之良師也;廉吏,完民之表率也”的理念。他大力嘉獎各方面的模范人物,以帶動良善的社會風氣。
文帝在位二十三年,不管是宮室、苑囿,還是車騎、服御,從來都沒有增添過。他以敦倫盡分,仁慈恭儉的作風贏得了萬民愛敬,開創了海內殷富、遠者悅服、天下大治的盛景。
所謂的孝心是讓父母放心、順心、安心。
在我們生命的歷程中,只有父母對我們的愛是最無私、最博大的,一個能感受到父母這份博大之愛的人,內心自然能長養起誠敬之心,和順之意,這是一個人提升境界,化解問題,消除紛爭,興家立業的根本。如:民國大善人王鳳儀有一個姓周的姑丈,家運很好,而且在當地很有名望,為了弄清周姑丈是憑什么興家、立業、成名的,他就特意到周姑丈家做工,做工期間,他發現周姑丈對母親很孝順。有一次,鄰居竊占了他家一壟地,周姑丈前去交涉,鄰居卻蠻不講理。一氣之下,他就要去打官司,他母親聽說后馬上制止了他,說:“祖上的家法是吃虧常在,俗話說,‘窮死不做賊,屈死不告狀’,你明天做幾桌酒席,請老親少友來見證,由他重新指定地界,加立界石,免得日后子孫再起紛爭。”周姑丈立即遵照母親的吩咐辦理。第二天,眾親到齊,他當眾向侵占地的人賠罪說:“家母說地是先人所置,我弄不清楚地界,今天在眾親友面前,向你道歉。麻煩你當著眾人的面重新指定地界,另立界石,免得以后子孫再傷了和氣。”見周姑丈如此一說,侵占土地的鄰居面紅耳赤地說:“先生別說了,我錯了,地是你的。”這樣不但解決了問題,親友們也都皆大歡喜。
兒女的身就是父母的心,要孝心,就要使自己的身體免受傷害,讓父母放心,一個能時時念及父母,讓父母放心的人,在處理問題時,自然會謹言慎行,張弛有法。
所謂的孝性就是讓父母家人覺悟的悲天憫人智慧。
在中國的歷史上具有了孝性能力的孝子很多,最具代表性的一個是舜帝。舜童年的經歷可謂是悲慘至極,親生母親早逝,父親、后母及弟弟總是千方百計的想要殺死他。
面對親人的冷酷和無情,舜沒有記恨和埋怨,而是不停的責問自己:做兒子哪里做得不夠好,讓父母對自己不滿意,以至于要殺死自己;做哥哥哪里做得不夠好,讓弟弟對自己不滿意,以至于要殺死自己。
就這樣,在對自己不斷地自我責問和修正的過程中,天性中關愛他人、理解他人、包容他人、同情他人的良知良能不斷地覺醒,與環境相融通的能力不斷地增強。無論他到哪里都會得到周遭人的擁護、愛戴和追隨,只要是他所居住的地方,一年就會成為集市,三年就會成為城鎮,聲望遠揚天下。
當時堯帝正讓四方的部落首領為他物色可以托付天下的賢德之人,堯聽了舜的事情很高興,打算先考察一下他。
堯首先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并給舜建了糧倉,并送了很多牛羊。舜的后母和弟弟象見了又羨慕又妒嫉。他們多次暗中用計陷害他,并企圖奪取他的財產。即便如此,舜也沒有恨他們,仍對他們好。當后母和象落難時,舜都熱心救助,最終使他們改變了態度,把舜當親人看待。
堯對舜很滿意,認為舜確實是個品德好又很有本事的人,就把自己的位子讓給了他。舜的賢德之風代代相傳,綿延數千年,成為中華民族的永不磨滅的精神財富。
在生活中,無論是用人,還是交友,前提條件都要看他是否孝親。這是一面照心鏡,看一個人是否可用,是否可交,都可憑借于此。因此,子思在《中庸》中也告訴我們“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意思是說一個人得能得到領導的信任,卻失信于朋友,就不值得領導信任;能不失信于朋友,但不孝順于父母,就不值得朋友信任。這是因為如果一個人對恩重如山的父母都沒有孝敬,恭順之心,說明此人良心泯滅,智慧未開。所以,他對領導的忠心,對朋友的守信,也定另有所圖。這類人重用之,必將禍國殃民;深交之,定會背信棄義。因此,孝親是一個人進入社會的通行證,事業發展的入場券,人生幸福的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