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字經》里講了一個非常有名的故事,“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沒有誰不知道的。“弟于長”這個“弟”,應該念成悌。“弟于長”,對兄長要尊敬友愛。“宜先知”,應該早早就知道。當一個孩子去接受教育時,首先“孝于親,所當執”,他應該孝敬。接下來講“悌”、“弟于長”,實際上就是弟弟尊敬兄長。
四歲就知道讓梨的孔融,從小就卓爾不凡,才華出眾。“孔融讓梨”的故事許多人都聽說過,但很多人對孔融其人卻不甚了解。孔融不僅聰明伶俐,而且非常從容。小時候,他哥哥的一個朋友,遭到宦官的追捕,實在沒辦法,就逃到孔融家里,要躲一躲。那一天,孔融的哥哥不在,這個朋友就把情況講給了孔融。孔融是個小孩子,他哥哥又不在,那么,孔融可以說:“請您別處想辦法,哥哥不在。”但孔融不是,他說:“不要緊,哥哥不在,我是他弟弟,我可以當半個家,請住下。”他就把這個被宦官通緝的要犯留在了家里。東窗事發以后,當地的官府當然要找孔融算賬,那時候孔氏一門爭相坐牢,都說是自己收留的,孔融說是自己收留的,孔融的其他幾個哥哥也都說自己收留的,無一退縮,在當地傳為美談。
但是,我們記住孔融的并不是這件顯示其智慧和勇氣的事情,而是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讓梨見于《孔融家傳》,也叫《孔融別傳》。孔融有七兄弟,他是老六,每次吃梨的時候,孔融都挑一個小的吃,這個跟我們今天的觀念是不一樣的。我們今天家里孩子越小,吃的東西越大。孩子牙還沒有呢,蘋果要吃個大的,爺爺奶奶吃個小的,爸爸媽媽吃中等的,倒過來了。孔融沒有,專挑小的吃,人家都覺得很奇怪。孔融的回答是,我是小弟弟,我當然應該吃小的了。
“孔融讓梨”是家喻戶曉的故事,之所以能夠傳誦千年,就是因為它所提倡的“悌道”。而“悌道”能夠成為美德,關鍵就在于“謙讓”二字,那么這種傳統的“悌道”有什么現實意義呢?
我國非常著名的文學家、翻譯家梁實秋先生,曾經專門寫過一段文字來講孔融讓梨。“有人猜想,孔融那幾天也許肚皮不好,怕吃生冷,樂得謙讓一番。我不敢這樣妄加揣測。不過我們要承認,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謙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孔融讓梨的故事,發揚光大起來,確有教育價值。”
梁實秋先生講,孔融讓梨的故事,所展現出來的謙讓品德,是非常有教育意義的。悌道和孝道一樣,是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傳統美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影響深遠,這也是古人評價一個人德行的重要標準。但是在常常發生兄弟反目相殘的帝王之家,悌道還會起作用嗎?
曹丕和曹植之間發生過一件很有名的故事,就是七步詩。曹丕的心眼極小,看不得弟弟曹植才華橫溢,名滿天下,就老想找機會把他給殺掉。一次,曹丕終于找到了時機,他說:“不是說你很聰明?有急智嗎?這樣,你走七步路,作首詩,作得出來我就饒你,作不出來就殺你。”曹植就作了非常有名的一首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聽了以后若有所悟,就把曹植給放了。在這當中什么起了作用?是曹植的才華嗎?難道是曹丕突然發現,弟弟那么有才華,應該放了他?當然不是。曹丕之所以殺曹植就是因為弟弟才華超過了他。在那一刻,打動曹丕的還是一種“悌道”。就是在曹丕內心深處還是有一種“悌”的感覺,覺得自己與弟弟同根生,的確不應該相逼太急了。
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是做人的根本。一個對長輩孝敬、對兄弟友愛的人,不大可能是個壞人。在中國傳統當中,“孝”的這個概念,既是一個始發點和出發點,又是一個永恒的基礎。“孝”和“悌”是不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變遷的。康熙年間,有一個學者李毓秀,寫了一本《弟子規》,里面就有“有余力,則學文”。也就是說,中國傳統教育是首先要“孝”,要“悌”。你應該首先把精力、心思都放在“孝道”和“悌道”上,如果有余力再去學文。你如果前面兩個都沒做到,都沒做好,后面學了也沒啥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