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末清初,晉商經過數百年的摸索和經驗總結,創造性地運用了一套較為完善的身股制度。這項制度,使職工以號莊的成敗興衰為己任,人人盡職盡責,個個奮發向上,號莊效益蒸蒸日上,勞資雙方收益頗豐。
身股制度,就是在東家開辦的號莊中,允許掌柜(經理)、職員、伙友以個人的勞動力頂股份(俗稱頂生意),與財東的銀股(也稱資本股)一起參與利潤分配。
總號大掌柜或總經理的身股份額是由財東聘任后面商確定的;號莊內職能部門負責人和分號莊掌柜及一般職員伙友是否頂身股,頂多少股,則由大掌柜或總經理向財東推薦,經各股東認可,然后將姓名、所頂身股載入“萬金賬”,即算正式頂上身股。這項工作每屆賬期(三年或四年)進行一次,職工伙友頂身股者,沒有違犯鋪章號規、工作有成績的優秀者,每屆賬期可能上調一次,但上有封頂,最多不能超過一股(十厘)。對沒有頂身股而表現優秀者,屆期有機會提議上報審批。身股的份額多少,是按員工伙友的資歷、工作能力和工作成績貢獻大小來確定的。一般最初頂身股為二厘或三厘,如果表現好,每個賬期增加一次,漸次增加,最多不超過一股。管賬先生和二掌柜可頂七厘八厘不等。其他員工伙友頂五六厘、三四厘不等,最少的也有頂一厘以下的。有一定的資歷和突出貢獻的方可頂身股。頂身股者大致占到員工總數的三分之一左右。
頂身股者的能力標準
以大盛魁商號為例,頂一二厘生意者,可管點雜事、接待客商等;頂三四厘生意者,可在柜上應酬買賣,但大事尚不能做主;頂五六厘生意者,已有一定的做買賣經驗,貨色一看就懂,行情一看就明,生意能否成交,也敢一語定奪;頂七八厘生意者,已是商號的里外一把手,或來往于總號與分號莊之間,盤點貨物,核算虧盈,或奔波于天南海北,拍板大宗交易;頂九厘生意者,日常營業不管,專決斷重大疑難。大盛魁比較特殊,沒有頂整股的,最高頂九厘。
身股在一個商號或票號中占總股數的比例,沒有一定的標準。一般來說,創立時期銀股多,身股少。隨著時間的推移,身股漸次增多。老的商號或票號,后期身股分紅所得占全部利潤的一半以上。如著名的大德通票號,第一個賬期(1889年)分紅時,銀股為20股,身股是9股7厘,到1908年的賬期時,相距19年,銀股仍為20股,身股則增至23股9厘5毫,身股增加了14股2厘5毫,超過銀股3股9厘5毫,身股為銀股的119.75%。
身股制度有利于調動員工伙友的工作積極性
清人徐珂在《清稗類鈔·農商類》中記述:“出資者為銀股,出力者為身股。”銀股投資者為東家,在商號中享有永久利益,可以父死子繼,夫亡妻承,但對商號負有無限責任。身股只參加盈利分紅,不承擔虧賠責任,盈利大,分紅多,盈利小,分紅少。倘若營業狀況不景氣,沒有紅利可分,則頂身股者也可得到每年的“應支”報酬。應支實際上是“薪金”,按年發放,所有員工伙計都有。頂身股者,在商號中雖然不是多數,但由于所得紅利豐厚,令人向往。據陳其田《山西票莊考略》記述:“前清票莊全勝的年頭,以總號經理來論,每屆四年一股紅賬,可分得一萬六千到二萬兩白銀,則平均每年可得四五千兩白銀。再加上‘統事’一股約二千兩,總數每年可得到七千兩。如果有幾個統事,則數目更多。”統事是由東家、經理及身股伙友,在賬期由分到的紅利中提留一部分,存入號內的款額。統事不參與分紅,但每年可得到利息,不能隨意抽取。按現代的叫法,是風險基金。有的商號內可設幾個或幾十個統事。如大德通就有統事31個。就是一般員工伙友頂身股者,假如頂二厘身股,每年也能分到1200兩白銀。另外,對于頂身股者,還實行協賬制度。所謂協賬制度,就是頂身股者死后,仍然可按生前的身股份額,參加一至三個賬期的分紅,名為“故身股”。如大德通票號經理高鈺(1854-1919年)在民國八年去世后,至民國十四年(1925年)的賬期分紅時,仍以他原來的一股身股參與分紅,得紅利8000兩銀。又如,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大德通的賬期分紅中,有陳通坦故身股一厘五毫,分得紅利2550兩銀。身股者能得到如此優厚的紅利,怎能不令人向往呢?由于人人都有這種向往,所以就充分調動了各處人位的工作積極性,使號內無身股者,奮發努力,搞好工作,爭取早日得到身股待遇;有身股者,積極向上,多做成績,爭取多頂身股份額。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人人向上的良好風氣,全員上下,以號為家,“不責而勤,不檢制而檢”,為號事盡力盡責。
身股制度雖說還有其不完善的一面,如頂身股者不是大多數,不可能人人有身股,但從當時的歷史條件來講,是一種歷史進步的創新;從實際施行中來看,身股制度利大于弊。這項制度有利于協調勞資關系,把財東利益、掌柜利益、職工利益和企業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把勞資矛盾化解到最小。因此,縱觀晉商數百年的商務歷史,還未發現因勞資矛盾激化而發生的沖突事件的記載。
編輯/獨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