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兄友弟恭——悌的本意
“孝悌”為中國人傳統倫理的基本構成,孝與悌,本就是相生相伴的。《論語》第一篇就指出:“其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也就是說,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人,很少會忤逆不道。就此,一個人擁有孝和悌的品質,已被看作是為人為事的道德保障。
那么,何為“悌”?賈誼《道術》曰:“弟愛兄謂之悌”,悌的本意是敬重兄長。而推演開來,“悌”所提倡的,就是兄友弟恭,就是兄弟姐妹之間的和睦相處。
如果說“孝”,是兩輩人之間理想的相處模式,那么“悌”,就是同輩人之間理想的相處模式。
伯牙、叔齊就是最廣為流傳的兄友弟恭的典范。商朝末年,孤竹國的國君偏愛第三個兒子叔齊,希望將君主之位傳于叔齊。但當他去世后,叔齊卻不慕權勢,依照嫡長子繼承制的原則,希望遵長兄伯牙為新任君主。可伯牙也不肯繼位國君,他認為應當順從父親遺愿,由三弟叔齊繼位。由于彼此謙讓,兩兄弟先后避走他鄉,寧流落異國也不愿與自己的親兄弟爭搶國君之位。
相比后世里太多手足相殘、你死我活的兄弟鬩墻之事,伯牙、叔齊這種在今天看來略帶迂腐的謙恭友愛,卻顯得彌足珍貴。在他們心中,“悌”不是令人桎梏的禮教,不是虛以示人的偽裝,而是一份對彼此的愛護。
無堅不摧——悌的運用
“悌”是什么?它不僅是社會提倡的規矩法則,它更是人人心底皆有的一寸仁義的土壤。《論語》說:“孝弟(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擁有孝悌之心,是仁愛之本。而《孟子》更是單刀直入地指出,“義之實,從兄是也”,也就是說,從兄即為“悌”,“悌”即為義。那么,有仁有義,這不正是對一個人的最高評價嗎?原來,保有一片赤誠的孝敬之心,即是仁者,存有一份熱忱的手足之情,即是義士。
既然如此,“悌”還是教條嗎?它不過是一種發現,發現了血濃于水的本性,發現了彼此認同的快樂,發現了互幫互助的益處,發現了團結一心的契合。只要把這個發現應用于實際,“悌”,就在家庭里、朋友間、同事中生根發芽了。
“桃園三結義”就是一棵樹漫植成一片森林的典型。劉備、關羽、張飛三個互不相識的人結為異姓兄弟,同心同德,開創進取,打造出構成三國鼎立之勢的西蜀政權。他們之間的忘我相助、生死相交,三股力量匯集成了一棵足以撫近懷遠的蒼天巨木,然后三人的生命境界都如星火燎原般壯大,吸納賢良,良禽擇木,蜀地終于就此成就了赫赫一方的鼎立之勢。
這就是“悌”的力量,它用最柔軟、最深情的紐帶,捆系出了最無堅不摧、最牢不可破的一梁巨椽。
海內兄弟——悌的延展
桃園結義,為我們的文化留下了屬于血性男兒的一篇熱血神話,成為人們萍水相逢時根植心底的對于知己的向往和情結。這種異姓相交,它也給后世人指出了一個令人欣喜的方向——“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如果對“悌”的理解只是局限于血親之間,那么就辜負了儒家對這份美好人性的期待和追求。陶淵明說得好:“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這就明確將“兄弟”的意義推廣到大千世界的浩浩洪流中。人生如塵,江湖四海,漂泊如絮,相依相伴,此時結交的“兄弟”之情,是跨越了家族血緣的,一份更深的情緣。
“悌”發展到此時,它的生命力才真正長久而強大。
相惜即為友朋,認可即為同志,交心即為兄弟,珍愛即為姐妹,在世界無限大又無限小的今天,我們每個人的“悌”道,更加可以放諸于四海,喜結同道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信任、珍惜、理解、互助,這就是悌道延展到當今的意義。“悌”的良好屬意,不止一墻之內,已泛乎四海之間,不僅恭敬事上,更彼此惺惺惜存。
因此,對于當今眾多獨生子女的家庭,悌的意義不是減弱了,而是更加重要了。獨生子女的手足至親不在咫尺身邊,而是要到更廣闊的天地中去找尋,去付出,去交換摯愛與誠懇,去體貼雖無血脈相連,卻要坦誠相伴的志同道合之友。
“悌”的光輝在此時,比圈束于一家之中時,更為光彩奪目,震撼人心。
悌是義氣,義正而情重;悌是體貼,親近而體己;悌是從心,篤愛而意誠;悌是和睦,友順而投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