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為儒家文化起點
如果說道家是天地自然的道,而儒家的道是人文的道,社會的道,道德的道。我們理解儒家的孝道一定要從人生之道、人倫之道上來思慮和考量。儒家有一個“三年之喪”的故事。過去就是父母死了以后兒女要守三年的喪,孔子的學生宰予認為三年時間太長了,三年禮樂都不做,都禮崩樂壞了。孔子那么重視禮樂的一個人,在孝這個問題上他是絕對不讓步的,他說了一段話:“予之不仁也。”(你這個沒有仁義道德的啊!)他說:“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予亦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圣人五情是與凡人相同的,有情有義,有孝有敬。
以禮相待謂之孝
以禮相待謂之孝。孔子論孝的地方很多,他在《論語》主要是《為政》這一篇當中論的很多。第一個是“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什么意思呢?就是說不要違反禮節,父母活著的時候,在世的時候,要以禮儀來侍奉,去世以后要以禮來安葬,以禮來祭祀。人類的文明就在這里,這是有人類文明傳承的歷史,人是活在世界上的,人類是有文化的,文化的作用就是有一個社會的禮節、禮貌、禮儀在這里面,有一個傳統、一個人文精神在里面。孝應該是一以貫之的,我們經常說以前有一些父母在的時候不孝,完了之后,等父母去世的時候才大肆地進行殯葬進行悼念。那就是做給人看的。父母活著的時候一定要以禮來侍奉,要很精心的、竭盡全力地來侍奉自己的父母,來報答養育之恩。父母有一天故去的時候,你所能夠做到的,以這樣最大的孝心來安葬,來祭祀,來懷念自己的父母。
盡心盡性謂之孝
第二個就是“子游”來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有能養,不敬,何以別乎?”這就說得更加深一層,剛才說的是生的時候要事之以禮,孔子說了:現在說的孝啊,就是說養活父母就行了,我給你寄點錢就行了,你還說那么多話干什么?還老讓我回去看你干什么?你有病自己上醫院吧。就是說,你養的犬馬同樣是養,沒有恭敬的話,沒有內在愛心的話,有什么區別呢?必須有內在的誠心,在外面又有恭敬的禮節,才可以叫做孝,如果說只是給他一點吃,一點用的就完了,沒有交流,不打電話,不寫信,怎能叫孝?
沒有親切的話語、沒有思念的感覺,好像是一個累贅一樣,把錢寄去就完了,那么這個不能叫做是孝。因為孝它不僅是在于這個形式,最重要還是你的心對你的父母要敬愛。不是飲食的問題,不是金錢的問題,而是你心中割舍不了的親情、割舍不了的愛。
將心比心謂之孝
在“孟武伯問孝”中,孔子也說了很有意思的話。孟武伯問他什么叫孝啊?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就是說父母唯獨為子女的疾病而擔憂,說了這么一句話,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說,你做子女的,沒有病痛就是對父母的一種孝啊。可他最深的含義是什么?就是說做人父母的,沒有不愛自己的子女的,愛之深,憂之切,是這樣的。如果你的孩子生病了,你急得不得了,我看有的人孩子生大病的時候,父母跪在地上求醫生給他治好,父母的心是多么的深切啊。所以說,如果我們能體會到孩子生病時父母那種憂愁、擔心、慌亂的心境,我們才真的知道什么是孝,知道以后怎么樣來報答我們的父母。
行善不能等,報恩不能等。《里仁》里講,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就是說父母的年齡不能不記得,一是因為其高壽而歡喜,一是因為其高壽而有一種恐懼,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父母康寧、承歡膝下當然是歡喜、高興,但是父母又年紀衰老了,來日無多,豈不是可懼嗎?所以,為了什么?這一憂一懼,都是因為愛啊,父母添壽我們為他高興,但是父母老了一歲,離人生的終點又近了,所以,想想以后盡孝不能了,所以,心里難過啊,不忍啊。我們想想,多少遺憾都是這樣發生的,想再侍奉父母的時候但是已經看不到人了,心中無限悲涼。所以,父母在世的時候要每一天都要盡到自己的孝。
(作者系深圳市委宣傳部宣傳處處長、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博士)